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8篇
  免费   295篇
  国内免费   514篇
林业   330篇
农学   605篇
基础科学   162篇
  1343篇
综合类   4017篇
农作物   585篇
水产渔业   207篇
畜牧兽医   1534篇
园艺   592篇
植物保护   132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82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246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262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224篇
  2016年   238篇
  2015年   295篇
  2014年   506篇
  2013年   404篇
  2012年   593篇
  2011年   560篇
  2010年   520篇
  2009年   529篇
  2008年   656篇
  2007年   537篇
  2006年   460篇
  2005年   408篇
  2004年   281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3年   2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971.
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苗期吸氮效率差异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赵首萍  赵学强  施卫明 《土壤》2006,38(4):400-409
以大田筛选得到的不同生物学特性的1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水培条件下这些品种苗期的吸N效率差异,结果表明大田N效率不同的品种在苗期水培条件下吸N效率也不相同,并且大田相同类型的品种在苗期N效率也不完全相同。供试7个大田高产品种中只有桂单4号、云粳38和黔育421这3个水稻品种在水培环境中同样保持较其它品种生物量大,N响应高的特性;另外3个大田高产品种南光、予粳7号和4007在苗期N效率表现很差;红稻Vmax虽然很大,但是生物量很小,所以综合表现一般。3个低产品种Elio、抚宁小红芒和黄金糯中,Elio在苗期N效率很高,另外2个品种N效率不高。研究发现,生物量(尤其是根系的生物量)和对NH4 的亲和力(1/Km)以及Vmax是水稻苗期吸N效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典型的苗期N高效品种有桂单4号、黔育421、Elio和云粳38,这些品种苗期N累积量高,N响应值高,原因在于桂单4号、黔育421和Elio在水平增加后Vmax都成倍增加,尤其Elio的Vmax一直都很高,而云粳38则主要是靠较高的生物量来获得高吸N量。典型的低效品种有南光、4007、武运粳7号和予粳7号,这些品种N累积量小,N响应值小,原因在于其中前3个品种在N水平增加后Vmax都降低,Km大幅度增加,而予粳7号虽然Vmax稍有增加,但亲和力则降低最大而成为所有品种中最低的,所以综合结果仍是低效。  相似文献   
972.
果树钙素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钙已不再被认为是单纯的矿质元素,而是作为一种调节物质被重视.钙不仅调节控制果树的生长发育,而且在果实品质的形成和保持中具有重要作用.概述了近20年来果树的钙素营养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果树树体对钙的吸收、运输、分配及其机理,果实对钙的吸收、运输、分配及其机理,钙及其钙化合物在果实发育、成熟和衰老中的消长动态,钙在果实品质形成与保持中的作用及其机理,果树钙素营养的失调症状、原因及其调控,并提出了今后应着重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73.
对长筒石蒜(Lycoris longituba)鳞茎、根、地上部分各月份的生物量构成,N、P、K质量分数和总量分配动态变化以及叶片养分再吸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生物量最高占29.6%,花果生物量最高占37.0%,二者生物量变动格式呈单峰型;鳞茎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57.9%~96.3%,变动格式呈双底型;根占3.1%~8.6%,变动格式呈单底型;叶生长期间,根系生物量所占比率呈线性减少,叶枯后开始增加,秋季为高速生长期。地上部分、鳞茎和根系N、P、K年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5.8、5.1、14.5 g.kg-1,15.6、3.8、8.9 g.kg-1和27.6、5.1、18.5 g.kg-1。鳞茎年平均质量分数w(N):w(P):w(K)=4:1:2。开花结实N、P、K消耗量分别为28.4%、36.6%、46.2%。叶片N、P、K回收率分别为46.7%、49.6%、63.4%。长筒石蒜在养分、碳、水循环中具有较为独特的转移、转化机制,使该植物对环境条件的胁迫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74.
以串珠樱桃番茄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系统酶活性等,研究了外源钙处理对番茄幼苗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Ca2+能有效缓解高温胁迫导致的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减少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维持较高的有活性反应中心的数目、有活性反应中心开放的程度以及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  相似文献   
975.
正雏鹅"开水"雏鹅出壳后,消化道容积小,消化能力弱,营养的供给主要靠吸收蛋黄液。蛋黄液吸收良好的雏鹅,大约在出壳后24~36小时便可伸颈张嘴,有啄食垫草的现象时,即可进行"开水"。  相似文献   
976.
劳瑞卿 《油气储运》2012,31(9):707-710,6
针对金陵分公司油品储运部中间罐区储存含有H2S粗汽油、粗柴油中间料挥发外泄带来的环境问题,采用抚顺石化研究院开发的“液态吸收”法对中间储罐排出的含硫、含烃尾气进行有效吸收:经冷冻的粗柴油作为贫吸收油,吸收尾气中的烃类组分,再经30%碱液重力反应器吸收含硫物质,尾气经上述处理过程后实现达标排放.通过对运行中存在的系统压力、吸收剂温度、碱液浓度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改进后的装置运行稳定,连续尾气吸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77.
植物氮素吸收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氮肥的过量施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日益加重,提高作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减少氮肥对生态系统的污染成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对近年来有关植物对氮素吸收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从氮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植物对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78.
采用土培法研究了酸性铝处理条件对4个不同耐铝性速生桉无性系(巨尾桉9号、巨尾桉12号、韦赤桉3号、尾叶桉4号)吸收Al、N、P、K的影响。结果表明,桉树对铝元素的累积均主要在根部,且在Al处理后根部Al含量增加幅度最大,耐铝无性系巨尾桉9号平均增幅为43.0%,耐铝性最差的尾叶桉4号平均增幅达95.6%;巨尾桉9号根部的N含量大幅度提高,是耐铝型基因型的一种特殊耐铝机制;而对P的吸收则因不同无性系和不同部位存在着促进或抑制作用,与耐铝性的大小不成正比关系;铝胁迫均促进了不同耐铝型桉树无性系对K的吸收,K可能是桉树植体内普遍存在的铝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979.
不同氮吸收效率品种油菜氮素营养特性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在不同供氮水平下对50份甘蓝型油菜进行氮吸收效率筛选,并比较其不同品种的氮素营养特性。结果表明,油菜的氮素营养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品种差异,其中根系氮累积量及其占总吸氮量的百分比变异系数最大,超过50%,而生长前期植株含氮量的变异系数最小。不论氮素供应水平高低,油菜氮高效品种的总吸氮量和各器官的氮素累积量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其中根系氮素累积量的差异最大,而果荚氮素累积量的差异最小;氮高效品种根系中累积的氮素比例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而果荚中累积的氮素比例均显著低于氮低效品种;氮高效品种营养生长阶段地上部的含氮量与氮低效品种的差异不显著,而地上部的氮素累积量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营养生长阶段功能叶片的SPAD值也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随着供氮水平的改变,氮高效品种各器官的含氮量、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分配比例的变化幅度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不同品种油菜氮素营养指标的显著差异为通过遗传改良途径培育作物新品种和提高作物氮肥利用效率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0.
白藜芦醇对HA-VSMC细胞膜电位和钙离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T/G HA-VSMC)膜电位和游离钙浓度的影响。[方法]用荧光染料DiBAC4(3)和Fluo-3-AM分别标记细胞,在流式细胞仪上分别测定细胞膜电位及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变化。[结果]给予Res后,HA-VSMC膜电位去极化,胞内游离钙浓度升高。[结论]Res可去极化HA-VSMC细胞膜电位,促进钙内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