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6篇
林业   33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38篇
  80篇
综合类   330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62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61.
乡村是多元文化交织下多群体价值诉求的公共空间,文化礼堂是实现村民精神富有的空间载体。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共同富裕语境下,挖掘各乡村特色文化,将文化礼堂建设与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有效结合,通过重构乡村文化资源的要素配置、价值创造方式和主体塑造行为,适应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需要。本文以浙江省为例,深刻探讨农村文化礼堂对于乡村文化价值重构的认同维度、塑造主体、制度保障和农村文化礼堂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探索农村文化礼堂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662.
龙旭  徐菊芬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0):115-118
乡村地区通过旅游发展重新激活了内生发展动力,乡村旅游在空间生产的过程中进行要素重构。以南京市江宁区苏家文创小镇、黄龙岘、观音殿、龙乡·双范4个乡村旅游村庄为例,对村庄不同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探讨乡建背后的资本运作逻辑、乡村空间要素重构及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填补乡村地区的产业空白,扩大乡村内部的就业结构;资本通过市场化的生产方式为乡村带来新的造血功能,但资本介入后空间治理的权属问题较大。最后提出发展乡村旅游应持有开放性的视角看待资本下沉,要提高基层建设水平、改善治理方式、协调资本和小农经济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663.
在岭南完成文化重构的历史进程中,岭南园林逐步由边缘走向中心,成为我国园林事业发展的引领力量之一。作为见证者和重要载体,广州城市公园在文化重构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日益焕发新的生机。以文化重构为视角,重点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广州城市公园建设与发展的活态历程,联系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总结并揭示社会文化发展与公园建设的内在关系。多元汇通的文化基底、与时俱进的时代政策以及务实求新的人文精神为现代岭南园林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为岭南园林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增加了底气和信心。  相似文献   
664.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配电系统正在演变为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平台,对我国能源供给与消费的低碳化转型起到关键支撑作用。如何突破网架拓扑与系统运行的紧耦合实现灵活组网运行,以适应规模化分布式能源接入的配电系统柔性可控需求是现阶段研究重点。在此背景下,首先从网络拓扑、系统负荷、分布式电源、优化目标、约束条件、重构算法等6个方向出发,对配电网重构方法进行了总结,然后对其面临的交直流配电网重构算法、双高下交直流配电网时空解耦和灵活性量化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665.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绅士化现象已成为中国大都市外围乡村地区的普遍现象,探究乡村绅士化的影响效应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选取北京小堡村作为典型研究案例,在对不同时期小堡村历史高分影像进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熵、土地利用综合程度等指标,结合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从"人-地-产"关联视角深入探讨了乡村绅士化过程对大都市外围地区乡村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经济重构上,农业和工业向以文创产业为主导的服务业转型,村民收入出现明显分化;在空间重构上,耕地与工业用地向服务业用地转换,文创产业用地占比达到29.61%,传统居住用地功能复合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在社会重构上,小堡村形成新旧绅士群体为主、村民为辅的复杂化社会网络和以城市、艺术文化为表征的新文化空间;2)小堡村乡村绅士化过程经历了自发发展(1990-2003年)、政府引导(2004-2010年)、市场推动(2011-2014年)和转型调整(2015年至今)4个阶段。从"人-地-产"关联角度看,小堡村演化呈现"人-地-产弱关联,要素内单一均质"到"人-地-产弱联结,要素内多元分化"到"人-地-产强交互,要素内多元割裂"再到"人-地-产强耦合,要素内复杂融合"的转变,推动了乡村由"以生产生活功能为主的传统均质空间"-"以传统业态生产功能为主的乡村分化空间"-"以新型业态生产功能为主的的半城半乡"-"生产生活消费功能复合化的新型乡村空间"的四阶段演化,带动了小堡村的转型发展。以上发现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乡村绅士化的理论认知,并为大都市外围地区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66.
轴轨道的时频表示已被证明是分析非平稳振动信号的有效工具,但是传统时频表示方法分辨率较低,不易区分分布较近的特征频率。为解决该问题,提出转子时变复杂信号时频表示方法,首先运用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多尺度小波阈值降噪算法处理原始信号,得到降噪后的转子振动信号;其次针对信号时频谱图,引入欧几里得距离重构时频矩阵,不但提高信号的时频聚集性,而且使时频矩阵具有更好的极值点连贯性避免极值点偏移,进而更准确地检出时频脊线并估计信号基频分量瞬时频率值;最后采用Vold-Kalman滤波器在时域信号中分离基频和其谐波分量,并计算谐波分量的瞬时全谱参数,构建转子信号的高分辨率时频表示。通过对转子系统模拟仿真信号和转子不对中信号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67.
径流过程是地球上水文循环中的关键一环,科学准确地预测月径流的来水量对于流域的水量调度、水资源规划及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径流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变化环境中精准捕捉月径流时间序列的变化规律变得十分困难。针对月径流时间序列预测中存在的对于样本数据中先验信息识别不够彻底以及对时间步长嵌入维度难以有效地自适应选取这两点问题,设计了基于VMD-PSR-BNN的月径流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MD)算法对噪声良好的鲁棒性和对时序信号精确分解的特性,将月径流时间序列视为一种时序信号,利用VMD方法将月径流时间序列分解为多个相对平稳的固有模态函数(IMF),再基于相空间重构(PSR)理论对各个IMF分别进行重构,对各个重构后的IMF分别采用基于变分推理的贝叶斯神经网络(BNN)进行预测,最后将各个BNN的预测结果进行聚合重构得到月径流时间序列的最终预测结果。选取渭河流域咸阳和华县两个水文站1953-2018年的月径流时间序列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VMD对月径流时间序列具有很好的分解效果,两个水文站基于VMD-PSR-BNN模型的月径流预测结果均可达到水文预报的甲级...  相似文献   
668.
[目的/意义]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全局计、为子孙谋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系统工程,是渔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行先试,其中渔民生计重构是“退下来”后“稳得住、能致富、见成效”关键和前提。[方法/过程]研究在廓清退捕渔民生计重构的内涵基础上,结合调查的典型案例考察长江退捕渔民生计重构的模式,并进一步评估分析生计重构的效应及其提升的障碍因素,最后提出更有效推进渔民生计重构的对策建议。[结论/结果](1)渔民生计重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的全面考察,后者聚焦于生计路径和转产就业,至少包含替代性、适宜性、可持续性等三重含义。(2)渔民生计重构模式可归为政府主导型、渔民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等3类,政府主导型的替代性较高,而适宜性、可持续性相对不足;渔民主导型的替代性、可持续性较高,但适宜性需提升;企业主导型的替代性、适宜性、稳定性均较高,但实践较少。(3)渔民生计重构效应仍需提升,这既有内部也有外部的因素,前者体现于渔民生计资本低的客观约束和再就业意愿不高、政策博弈心理的主观原因,后者主要包括生计供给精准性不高、财政支持有限、自然资源稀缺、社会参与度低等。针对退捕渔民生计重构面临的困境,未来应从协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短期和长期、公平与效率、保护与科学开发等4组关系为切入点,提升退捕渔民生计重构替代性、适宜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69.
为探究表土替代材料不同夹层位置对风沙土水分入渗和蒸发过程的影响,以风沙土和由风沙土、红黏土、煤矸石、玉米秸秆和腐植酸5种材料重构的表土替代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柱试验,设置3种不同夹层位置(T1、T2、T3,分别距离土表5、10、15 cm),以传统均质土壤剖面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夹层位置对入渗率、湿润锋运移、累积入渗量、累积蒸发量及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CK、T1、T2、T3处理的平均入渗率分别为3.714、0.238、0.182、0.271 mm·min-1,入渗率随着夹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当湿润锋在土柱中完成运移时,CK、T1、T2、T3处理的入渗时间分别为56、860、1 190、810 min,即随着夹层深度的增加,入渗时间呈先延长后缩短的趋势。与CK相比,T1、T2、T3处理的累积蒸发量分别减少13.57%、9.83%、9.52%,即累积蒸发量随夹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水分蒸发损失主要来自夹层上部和下部风沙土,夹层部分含水率变化幅度较小。Kostiakov入渗模型和Rose蒸发模型拟合的R2均在0.91以上,说明两种模型适合描述含表土替代材料夹层土壤水分入渗及蒸发过程。研究表明,在风沙土中10 cm深度处夹15 cm厚度的表土替代材料层,是西部露天矿区排土场土壤剖面重构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670.
为了探究产业链重构背景下我国乳业市场价格传导非对称性与市场势力,研究基于2010年1月份—2019年12月份我国月度平均生鲜乳收购价格和牛奶零售价格数据,分别采用平滑迁移误差修正模型(STECM模型)和门限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TGARCH)模型分析牛奶零售价格与生鲜乳收购价格传导的非对称性及乳业产业链不同主体(奶农和牛奶零售商)的市场势力。结果表明:牛奶零售价格增长率(生鲜乳收购价格增长率)变化对生鲜乳收购价格增长率(牛奶零售价格增长率)的传导幅度具有非对称性;生鲜乳收购价格增长率(牛奶零售价格增长率)对于牛奶零售价格增长率(生鲜乳收购价格增长率)变化引起正向和负向冲击的传导速度具有对称性;生鲜乳收购价格受到需求冲击时,恢复长期均衡的调整速度是对称的,牛奶零售价格受到成本冲击时,恢复到长期均衡的调整速度是非对称的。奶农是价格接受者,不能对价格施加影响,不具有市场势力;牛奶零售商具有市场势力,可以在“利好消息”(“利空消息”)出现时大幅度提升(降低)价格以获得更多利润(减少损失),具有一定的价格话语权。说明乳业产业链价格传导存在非对称性,而要素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势力对比差异是乳业产业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