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4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林业   221篇
农学   326篇
基础科学   182篇
  732篇
综合类   4531篇
农作物   482篇
水产渔业   49篇
畜牧兽医   221篇
园艺   451篇
植物保护   245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193篇
  2014年   349篇
  2013年   380篇
  2012年   407篇
  2011年   424篇
  2010年   365篇
  2009年   371篇
  2008年   322篇
  2007年   276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293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334篇
  2001年   361篇
  2000年   292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10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1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1篇
  1956年   4篇
  1953年   10篇
  1952年   6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榷茶法在我国经历了多种变革,但是其变革的主要原因都是基于增加财政收入,或者是为均需战备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茶叶作为古代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商品,能够为政府带来高额的财政收入,因此宋代之初便选择了沿袭唐代采用的榷茶制度,并随着经济与政治的不断发展,不断调整榷茶法以适应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宋代榷茶法的变革具备一定的特点与规律,总的来说便是以政府的垄断经营为基本导向,按照时代发展的需求,或增加或减少政府对于茶叶经营的统治,但是最终的管理与经营权始终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  相似文献   
992.
为阐明昆仑1号及其3个不同时期衍生品种(系)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对重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昆仑1号衍生品种(系)的株高呈增加趋势,子代株高相对于昆仑1号平均株高分别增加8.17%、18.77%和14.74%;子代叶片类型由长而宽逐渐演变为短而窄,旗叶长宽比逐渐增加,叶面积逐渐减少,该类型变化使株型更加紧凑,有助于增加单位面积的植株数,提高光合总产量,促进青稞的增产;穗长、单株有效穗数、穗粒重和小区产量均显著增加;小穗数和穗粒数变化不明显,千粒重小幅度减少。相关性分析表明,穗粒重、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株高对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小穗数和穗粒数与产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因此,昆仑1号的穗大、千粒重高等丰产特性在品种演替中得到了很好的传递。建议西藏青稞育种中,应结合农区畜牧业的发展,保持株高、减少穗长、增加有效小穗数、提高结实率,千粒重和穗粒重并重、主攻小穗数和穗粒数是提高青稞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3.
猪粪生物质炭对土壤肥效及小白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我国畜禽养殖业飞速发展,畜禽粪便产生量迅速增加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其再利用问题,以猪粪生物质炭为研究对象,探究猪粪厩肥炭化前后对土壤肥力和小白菜生长的影响,以期为畜禽粪便的农业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新途径。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个猪粪生物质炭施用量梯度0.5%、1%和2%,并按49.8%的炭化产率折算,设置风干猪粪厩肥施用量梯度1%、2%和4%,比较炭化前后的施用效应。试验结果表明,猪粪厩肥热裂解炭化后灰分、有机碳、全磷、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较猪粪厩肥有所提高,而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有所降低。猪粪生物质炭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但增加幅度低于对应量的猪粪厩肥处理。施用猪粪生物质炭较相应量猪粪厩肥处理的小白菜产量提高26.50%~49.98%,氮素偏生产力提高119.32%~162.81%,叶面积提高20.84%~21.58%;与猪粪厩肥相比,猪粪生物质炭可显著提高小白菜可溶性蛋白质和维C含量,增幅33.11%~42.93%和15.16%~46.06%,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17.80%~22.08%。畜禽粪便热裂解炭化是养殖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麦产量演变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60年中国小麦产量变化特征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小麦产量提高依赖于面积增加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单产为主,再过渡到以栽培技术和品种为主的演变特点;同时,对旱地小麦种植区划及生产特点进行综述,由此得出旱地小麦产量演变的特殊性;最后以甘肃省为例,分析了不同区域小麦产量特点与供需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995.
以1990、2000、2006和2015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从城市整体和行政区不同空间尺度分析26 a间海口市城市绿地演变规律;应用citygreen模型,计算海口市和各行政区的城市绿地生态效益,探讨绿地生态效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5年间,海口市主城区城市绿地面积总量萎缩显著,共减少3 611.8 hm2,其中以琼山区降幅最大,其次是美兰区和秀英区,龙华区降幅最小。绿地固碳和空气污染物清除两项生态效益演变趋势一致,海口和各行政区绿地生态效益整体均呈下降趋势,生态效益演变特征与绿地变化规律并不一致,其中美兰区绿地生态效益下降最多,减少了41.8%,其次为龙华区和秀英区,分别减少26.7%和26.6%;琼山区最低,减少11.5%。说明影响绿地生态效益变化的因素除了绿地面积外,与绿地斑块大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6.
砚瓦川流域水沙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究降水变化和水土保持措施对黄土高原地区产流产沙的影响,选择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甘肃省庆阳市的砚瓦川流域为研究区,对该流域1981—2012年的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进行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分析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背景下流域水沙的演变规律,定量评价降水和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水沙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在1981—2012年期间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年输沙量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突变时间分别在1996和1997年,具有很好的同步性。与基准期(1981—1996年)相比,变化期(1997—2012年)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分别减少了17.0%和76.0%,分析径流和输沙历时曲线发现流域丰水期和平水期的径流量逐时段减少,而枯水期径流量却持续增加,输沙量在整个时段则大幅度减少。该流域降水和水土保持措施对年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37.9%和137.9%,而对年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为-35.0%和135.0%,因此,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是该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其中,植被措施(林地和草地)对径流影响显著,占径流减少总量的61.04%;工程措施(梯田和坝地)对产沙影响显著,占产沙减少总量的102.84%。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已在区域尺度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削洪补枯和减少侵蚀产沙的水文效应特征。同时在水土保持措施建设过程中,合理配置植被措施和工程措施比例,充分发挥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势,是开展适应性流域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在油菜作物上同田进行配方肥和常规习惯用肥比较肥效试验,综合比较肥料投入、作物产量、经济效益等指标,验证其肥效和增产效果,从而选择最适宜当地油菜种植的配方肥。  相似文献   
998.
采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湖北省主要农区近30年来耕地土壤肥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壤酸化明显,土壤有机质、速效钾下降,土壤速效磷、碱解氮增加,尤其土壤速效磷显著增加。同时,提出了合理利用耕地、保护土壤肥力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2012年扬州市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2002年以来的变化趋势。[方法]采集扬州市耕地土壤样品,分别测定总镉、总砷、总铬、总汞、总铅含量,加权统计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并与2002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12年扬州市不同重金属元素污染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总镉、总砷、总铬、总汞、总铅,不同重金属元素污染超标面积比例从高到低为总镉、总汞、总砷、总铅,总铬全部合格。与2002年相比,土壤中总镉、总铅含量均显著上升,总汞、总铬含量上升未达显著水平,总砷含量则显著下降;总镉、总汞、总砷、总铅超标面积比例均上升。[结论]重金属污染特别是总镉、总汞污染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土壤总镉、总汞、总铅含量变异系数明显增大,说明总镉、总汞、总铅有明显的点源污染特点。  相似文献   
1000.
甘薯“3414”肥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3414"试验设计方案进行甘薯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最高产量为1690.6 kg,N、P_2O_5、K_2O施用量分别为12.2 kg、3.4 kg、16.6 kg;最佳经济效益的N、P_2O_5、K_2O施用量分别为11.9 kg、3.4 kg、16.0 kg,最佳经济效益为1688.85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