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6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125篇
林业   374篇
农学   109篇
基础科学   55篇
  408篇
综合类   1056篇
农作物   54篇
水产渔业   64篇
畜牧兽医   335篇
园艺   105篇
植物保护   10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异戊二烯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约占全球BVOCs释放总量的44%,被认为是臭氧和二次气溶胶的重要来源。封闭式采样-热脱附-气质联用(GC-MS)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异戊二烯检测方法,但存在分析周期长、步骤复杂、时间分辨率低、易产生系统误差等问题,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本研究通过封闭式采样法收集样品,并引入飞行时间质谱仪(TOF-MS)进行原位分析,建立了一种植物源异戊二烯的原位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测量了5种园林绿化植物异戊二烯的排放速率。结果表明,垂柳的异戊二烯排放速率最高,在夏季可达到14.94μg/g/h,而香樟、女贞、珊瑚树排放速率都较低;植物释放异戊二烯的速率在不同季度间也存在差异,夏季释放速率高于其他季节,冬季释放速率最低。根据该方法与传统方法比较,2种测试结果没有显著差异。新方法可用于植物BVOCs排放的快速准确检测。  相似文献   
992.
利用桃仙机场Vaisala自动观测系统逐分钟数据,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通过物理量诊断方法对2014年11月21日发生在桃仙机场的一次突发性浓雾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对大雾的生成和消散阶段进行分析总结,并利用WRF是一次具有辐射雾接续锋面雾性质的复杂过程,兼具2种性质的大雾的无缝转换,使得大雾过程有能见度突发性下降形成浓雾,且能见度有前期振荡的特征;在大雾的消散阶段,日出后大雾的爆发性发展和前期升温缓慢是导致大雾消散时间较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3.
采用响应面法研究高砷河道尾砂中砷的释放规律,选取黄腐酸、胡敏酸、pH、尾砂量和时间5个因素进行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数据使用 Design-Expert 8.0 软件拟合,建立了砷释放量的工艺数学模型,通过方差分析得到5种影响因素对尾砂中As的释放作用如下:黄腐酸≈时间>尾砂量>pH>胡敏酸,偏中性条件(pH=5~8)下适量的黄腐酸添加量(0.07~0.08 g)、较高的尾砂量、较低的胡敏酸浓度对As的释放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外界环境条件的促进作用下,As的释放量最高可达22.5 mg·L-1,存在较高的环境风险,在该河段未进行治理前,应加强环境风险管控,减少As的释放量,并提出了环境风险管控建议。  相似文献   
994.
为明确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L.)卵越冬过程中的呼吸代谢变化,通过定期解剖野外意大利蝗卵观察其胚胎发育进度,并应用多通道昆虫呼吸代谢测量系统逐月测定意大利蝗卵的O_2消耗率、CO_2释放率、代谢率和呼吸商,分析其变化特征,同时对其越冬环境温度进行实时测定。结果表明,意大利蝗卵的呼吸代谢水平随着越冬时间的推进发生季节性波动。越冬前(8—10月),意大利蝗卵的呼吸代谢水平较高,其中在8月间最高,此时胚胎发育较快,且复眼背部边缘在10月出现红色;越冬期间(11月—翌年2月),呼吸代谢水平在11月间最低,在12月—翌年2月之间则无显著差异,复眼颜色逐渐加深,胚胎发育基本停滞;越冬结束后(翌年3—4月),呼吸代谢水平逐渐升高,在翌年4月间显著高于10月—翌年3月,但显著低于8月,此时发生胚胎转动且恢复发育。越冬过程中,意大利蝗卵呼吸商均大于0.94。不同月份意大利蝗卵的O_2消耗率、CO_2释放率、代谢率与5 cm地温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7、0.831和0.902。在整个越冬过程中,意大利蝗卵的呼吸代谢变化与其胚胎发育进度以及环境温度密切相关,且蝗卵均以糖类为主要能源物质,以最大程度减少物质能量消耗,从而确保蝗卵的正常发育、越冬及来年的顺利孵化。  相似文献   
995.
压砂砾石水-岩作用下元素释放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压砂砾石在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这两种水-岩作用过程中的元素释放规律,以宁夏中卫地区一种主要压砂砾石为研究对象,对该种压砂砾石本身元素组成及其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模拟试验条件下元素累积过程做了检测分析.发现绿色板岩压砂砾石共由O,Si,Fe等25种元素组成,其中包含了多种植物生长所需要且能溶于水的矿质元素.这种压砂砾石在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处理过程中能够释放N,Ca,K等多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益元素,50次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处理条件下,各类元素累积释放量分别为786.90,958.18 mg.明确了宁夏中卫地区一种主要压砂砾石的元素组成,摸清了干湿交替和冻融循环过程中压砂砾石成矿元素的释放规律,对维护当地土壤健康、提高农作物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卷烟作为产品的本质属性是给予消费者舒适的感官感受,卷烟降焦减害是烟草生产持续发展的前提,降低卷烟主流烟气中的氨释放量是降焦减害的途径之一。主要从烟叶原料、叶组配方、辅助材料和抽吸习惯四个方面介绍了影响卷烟主流烟气中氨释放量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控制或降低卷烟主流烟气中氨释放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为获得防治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的控释化农药产品,根据温敏材料聚(N-正丙基丙烯酰胺)(PNNPAM)的体积相转变温度与桃小食心虫出土高峰温度相近的特点,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高效氯氰菊酯PNNPAM温敏微球,并考察了反应温度及N-正丙基丙烯酰胺(NNPAM)、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质量浓度对温敏微球制备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70~80℃时,可制得粒径为(601.3±5.6)~(638.6±8.9)nm、载药量和包埋率均较高的高效氯氰菊酯PNNPAM温敏微球,且载药量和包埋率随着NNPAM、MBA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温度对该微球累积释放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8.
微胶囊缓释性农药具有高效、安全、稳定、可实现多种农药有效成分复配、省工等优点,是今后农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微胶囊农药微胶囊的常规控制备法和新型制备法,并分析了影响微胶囊缓释性农药释放速度的因素及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微胶囊缓释性农药的进一步开发和推广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9.
玉米/大豆套作可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研究间套作作物根茬分解、养分释放规律及其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对阐释该系统中作物养分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方式,控制根茬总量为2%(2 g根茬+98 g土壤),分别设置单独的大豆根茬(S)和玉米根茬(M)及两种根茬按3∶1、1∶1和1∶3混合(分别表示为SM 3∶1、SM 1∶1和SM 1∶3)共5个不同根茬配比处理和1个不加根茬处理(CK),动态测定根茬矿化速率,碳、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前9 d,根茬矿化速率最快,而后矿化速率逐渐降低,到培养60 d后所有处理根茬矿化速率趋于稳定。整个培养周期内玉米根茬CO_2累积释放量显著高于大豆根茬处理,但SM 1∶3处理的CO_2累积释放量始终高于其他处理。培养结束后,SM 1∶3处理的有机碳矿化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根茬总碳含量在前10 d无显著变化,10~60 d时显著降低,后趋于平稳。培养结束后SM 1∶3处理的根茬碳含量相比初始值降低最多,降幅达到24.8%,其次是玉米根茬(M)处理,降幅为21.4%,大豆根茬(S)处理碳含量降低最少,为9.7%。根茬总氮含量在前10 d显著降低,10~100 d总氮含量显著增加。培养结束后大豆根茬(S)总氮含量最高,SM 1∶3处理总氮含量最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培养周期内呈先增加后降低而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规律。培养结束后与CK相比,SM 1∶3、SM 1∶1、M、S和SM 3∶1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89.4%、58.8%、47.1%、41.2%和37.5%。因此,玉米、大豆根茬混合后在土壤中的矿化速率、养分释放速率明显高于单一根茬处理,且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在本试验所选的3种配比中,SM 1∶3的配置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00.
在文心兰不同开花阶段施用保鲜剂对切花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保鲜剂对不同开花阶段文心兰鲜切花的保鲜效果,利用乙烯作用剂硫代硫酸银(silver thiosulfate,STS)、1-甲基环丙烯或聪明鲜(1-methylcyclopropene,1-MCP)及乙烯释放剂乙烯利对不同开放阶段的鲜切花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乙烯利处理在半开放期后可明显缩短文心兰切花的衰老进程,STS处理可延长盛开前期和盛开期的时间,而1-MCP处理可延长衰老初期和衰老期的时间。同时,对文心兰开花各个阶段乙烯释放和1-氨基环丙烷1-羧酸(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ACC)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蕊柱和花萼中ACC含量在绽口期和半开放期基本稳定,而半开放期之后开始增加,而乙烯释放量在盛开前期后上升。花瓣ACC含量在盛开前期后缓慢增加,在衰老初期达到峰值。表明文心兰花器官内源乙烯生物合成的启动对保鲜剂不同阶段的处理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