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篇
农学   15篇
  8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研究通过筛选灰葡萄孢的ATMT突变体库,获得了1株不形成菌核,孢子产量明显减少,对番茄叶片的致病力明显增强的菌株BCt41。通过对该菌株进行PCR、Southern杂交鉴定,证明该菌株为遗传稳定的单拷贝T-DNA插入突变体。通过TAIL-PCR技术获得了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与灰葡萄孢数据库比对表明:T-DNA插入位点位于基因BC1G_02176.1的外显子2中。该基因编码区长1 206bp,含1个54bp内含子,编码383个氨基酸,基因功能未知。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灰葡萄孢分生孢子发育、菌核形成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2.
晚粳稻品种浙粳22内稃突变体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晚粳稻品种浙粳22内稃突变体是60Co γ射线对浙粳22辐照后选到的内稃约有正常内稃一半大小的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该内稃突变体与籼稻珍汕97杂交的F2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对突变性状基因进行初步遗传定位,把内稃突变基因定位在第9号染色体上,暂将该突变基因命名为hig1,位于RM6051和RM556之间,遗传距离为12.7cM。  相似文献   
53.
植物诱发突变技术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自1928年以来,诱发突变技术应用于农作物新材料创制和优良新品种培育已经在解决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供给中发挥显著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9月,世界上60多个国家在170多种植物上利用诱发突变技术育成和推广了3088个突变品种,其中中国在45种植物上育成了802个突变品种,占目前国际诱变育成品种数据库中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育成的突变品种年最大种植面积900万hm2,每年为国家增产粮、棉、油10~15亿kg,社会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近年来,加速器离子束辐照、空间环境诱变等新型诱变手段,以及传统核辐射诱变技术的有效利用等在我国农作物诱变改良与新基因挖掘中的应用日趋活跃。植物基因组学和高通量DNA技术(如TILLING等)的发展将把传统诱变育种推向分子突变育种新时代,并将在支撑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54.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全球有超过50%的人口以稻米作为主食。同时水稻又作为一种模式生物被各大研究机构所研究。水稻披垂叶突变体是由于控制水稻中脉形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基因发生功能缺失,使水稻叶片中脉的形成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出现披垂叶的性状。目前已经发现2个基因位点与水稻中脉形成有关,DL和DL2基因正是这2个不同的位点。研究水稻披垂叶突变基因,对研究水稻叶中脉的形成以及水稻理想株型的选育有重要的意义。对水稻披垂叶突变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对水稻这一类特殊株型得到更好地了解。  相似文献   
55.
水稻低植酸突变基因和外源铁蛋白基因的聚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所获得的2份低植酸突变系和2份铁蛋白(Fer)转基因富铁系稻米进行了无机磷、种子GUS、叶片PCR、稻米矿质元素含量检测和简单的遗传分析,表明这些材料作为低植酸突变种质和Fer富铁种质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对所配杂种F1进行了花药培养,并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生根和花培苗倍数性、成活率、结实性等性状进行考察,认为低植酸基因和铁蛋白外源基因对花培过程影响不明显。在大量的花培后代中筛选到31份低植酸基因和外源铁蛋白基因双重表达的花培纯系,经检测,该批材料富铁效果极为显著,是难得的低植酸富铁转基因优良新种质。  相似文献   
56.
培育强化与半强化甜玉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遗传育种学家一直在探讨利用各种类型的胚乳突变基因及其基因组合,以期获得兼具su1和sh2基因共同优点的更佳甜玉类类型,但收效不大。因为su1以外的所有影响胚乳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突变基因及可能的突变基因组合,都不能提高水溶多糖(WSP)含量。而与su1有关的双隐性或三隐性基因  相似文献   
57.
拟南芥二氧化碳突变体生理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远红外成像技术,笔者获得了2个对CO2有反应的拟南芥突变体:二氧化碳敏感突变体(cdsl)和二氧化碳不敏感突变体(cdil),通过对这2个突变体和拟南芥野生型一些生理特性的分析,探索它们之间的表型差异,以期为进一步的基因功能分析提供思路。同时对突变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也会对研究在全球CO2日益增高的环境中提高作物的适应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58.
陆地棉5个突变基因的标记与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3个陆地棉突变体材料T582、T586、ml分别与海7124杂交获得的F2作为标记群体,对红株(R1)、花粉颜色(P1)、芽黄(v1)、花瓣叶(ml)、丛生铃(cl1)这5个表型性状进行基因定位,用Mapmaker/Exp3.0b进行连锁分析,将红茎基因(R1)定位于第16条染色体的NAU751和NAU450标记之间,与它们的遗传距离分别是5.3cM,11.3cM;黄花粉基因(P1)定位在第5条染色体的NAU569c和CIR253b之间,与它们的遗传距离分别是5.2cM,5.5cM;芽黄基因(v1)定位在第20条染色体上,与CIR094a的遗传距离为10.3cM;花瓣叶基因(ml)定位在第4条染色体上,与SSR标记位点NAU2623a的距离为0.6cM;丛生铃基因(cl1)定位在第16条染色体上,与BNL1694a的遗传距离为0.1cM,并且cl1和R1,的遗传距离为45.9cM。  相似文献   
59.
Error-prone PCR获得EPSP酶突变基因提高水稻的草甘膦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通过Error-prone PCR方法获得的表达水稻EPSP酶突变基因epsp102和未经修饰的水稻epsp基因分别导入籼稻恢复系明恢86,获得转化克隆84个和109个。对T1、T2代转基因水稻三叶期和分蘖期喷施草甘膦,各选出4个对草甘膦高抗性的T3代材料,进行分子鉴定。对其中的3个株系进行农艺性状考察,并各选1个株系作为父本与其他优良恢复系进行杂交,进一步考察epsp和epsp102基因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抗性和农艺性状表现。Southern结果显示:epsp的整合拷贝数为2~3拷贝,epsp102拷贝数为1-2拷贝。萌发种子、三叶期及分蘖期对草甘膦抗性检测显示:转基因萌发种子对草甘膦的抗性提高15倍;三叶期对草甘膦的抗性提高3-4倍。分蘖期剂量效应检测结果显示:非转基因对照在施0.1倍以上的致死剂量农达时,植株显著失水,而转基因株系水分生理正常。两地两季的农艺性状考察显示: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株系的穗数明显增多,转基因株系ep-3和ep102-20结实率和单株重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以ep-3和ep102-20作父本,与4个恢复系杂交的F:代对草甘膦的抗性没有降低,两个组合的结实率显著增加,SK/ep-3组合结实率显著下降,其余组合的结实率与对照持平。  相似文献   
60.
通过杂交试验进行遗传分析表明:起源于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地方蚕品种-柘蚕(杭)的低度油蚕为伴性遗传,基因座位与os油相同,即1-0.0。但柘蚕油蚕幼虫皮肤透明度比os油高一些,又称之第二伴性油,基因记号:os^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