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9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355篇
林业   52篇
农学   590篇
基础科学   61篇
  351篇
综合类   1546篇
农作物   251篇
水产渔业   127篇
畜牧兽医   967篇
园艺   113篇
植物保护   207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前沿科技     
我国科学家完成大黄鱼全基因组测序由浙江海洋学院领衔,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联合破译了大黄鱼全基因组测序,构建了大黄鱼基因组图谱,并成功解析其先天免疫系统基因组特征。大黄鱼全基因组测序是我国公布的第二个海水鱼类的基因组图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石首科鱼类基因组图谱,标志着我国大黄鱼研究进入组学时代。大黄鱼免疫基因信息的充分解析,有助于发现与抗病力相  相似文献   
32.
参考原鸡(G. gallus) OC-116编码基因序列(登录号:NM_204569.1)设计3对引物,特异性地从仙居鸡子宫组织中克隆OC-116编码基因的N端、中段和C端,测序鉴定后通过酶切连接获得家鸡OC-116的全长编码基因。根据本研究的测序结果,初步发现突变概率较高的碱基有:第1233位(A→G)、1336位(C→G)、1358位(T→G)、1391位(T→G)、1491位(T→G)、1754位(G→T)、1841位(T→C)、1843位(C→T)、1983位(C→T)和2057位(T→C);其中第1358,1754,1841,1983和2057位的碱基突变均为同义突变,第1233、1336、1391、1491和1843位是错义突变。而且突变碱基主要属于T:G颠换类型,其次是T:C转换类型。另外根据同源性分析,家鸡的OC-116编码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很保守。总之,本研究已经从仙居鸡子宫组织中克隆到OC-116编码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3.
1发生原因 家猪是从野猪驯化而来,喜群居,性好斗,喜欢舔舐血液。一旦猪尾巴被咬伤后,血腥味儿更易吸引同圈的猪一起舔舐血液,从而促使咬尾情况的恶化。环境的突然改变,如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天气突变、噪声、光照过度、其他动物的突然进入等,使猪群感觉到不适、烦躁,从而造成咬尾的情况发生。猪生活环境单调,在长时间无聊的情况下,就会烦躁不安,从而导致争斗情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34.
利用襄垣、潞城、壶关和屯留4个县级气象观测代表站1961~2012年气温资料,分析了长治市气温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  相似文献   
35.
《中国瓜菜》2017,(7):8-12
红果番茄GF基因位点的绿果肉(green-flesh,gf)突变体有gf、gf~2、gf~3、gf~4、gf~5共5种等位基因,因其特殊的果实颜色而受到大众喜爱。笔者调查发现,gf位点突变体具有抗番茄褪绿病毒病的功能,但有些棕果番茄并不是gf位点突变体。从300份候选材料中选取6份棕果番茄材料,并以易感褪绿病毒的番茄红果材料‘T2015-47’为对照,以gf位点特异引物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T2016-33’不能酶切出109 bp和57 bp的特异条带,为gf基因突变体;‘2012-2’酶切出187 bp和171 bp的特异条带,为gf~2基因突变体;‘T2015-66’和‘T2016-32’酶切出216 bp和18 bp的特异条带,为gf~4基因突变体。建立了利用分子标记快速准确鉴定出棕果番茄是否为gf位点突变体的方法,为选育抗褪绿病毒的棕果番茄品种提供了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6.
为了探究钙离子转运ATP酶B2(ATP2B2)基因多态位点对长顺绿壳蛋鸡蛋壳品质的影响,本实验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序列比对软件鉴定ATP2B2基因SNP位点,SPSS 22.0软件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SNP位点不同基因型蛋壳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现,3个SNP位点位于第4外显子的非编码区(UTR)、第15外显子的蛋白质编码区(CDS)和第25外显子的蛋白质编码区(CDS),分别为g.4030584 A>G、g.4144313C>T和g.4193196G>A,共存在6种单倍型和10种双倍型。卡方(χ2)检验结果表明:3个SNP位点所产生的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关联性分析研究的结果显示:g.4030584 A>G、g.4144313C>T突变位点显著影响个体蛋壳强度;3个SNP位点联合产生的双倍型H2H4个体的蛋壳厚度显著高于H1H1、H1H2;H1H1个体的蛋壳强度显著高于H2H3、H2H5、H2H6。综上结果表明,g.4030584 A>G、g.4144313C>T突变可能是影响蛋壳强度的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37.
AM79 aro A(WO/2009/059485)基因是从草甘膦高度污染的土壤中克隆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草甘膦抗性基因,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为进一步解析AM79 EPSPS蛋白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对此蛋白的活性位点进行了研究。进化树分析显示AM79 EPSPS属于Ⅰ型EPSPS。序列比对结果表明AM79 EPSPS中第107位的丙氨酸(Ala),第114位的苯丙氨酸(Phe),第355位的Ala和第356位的组氨酸(His)是特异的。采用重叠延伸PCR介导的核苷酸定点突变技术,对这些保守的氨基酸位点进行定点突变。将AM79 aro A及其突变基因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aro A缺陷型菌株ER2799中,并进行草甘膦抗性鉴定。结果显示,Phe114、Ala355和His356等氨基酸的突变,使AM79 EPSPS蛋白的草甘膦抗性降低,表明这些氨基酸位点对于维持AM79 EPSPS高抗草甘膦的能力是必需的。同源建模结果表明,这些保守氨基酸位点的突变,使AM79 EPSPS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这可能是导致突变蛋白草甘膦抗性能力降低的原因。两个Ⅰ型EPSPS(荧光假单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G2EPSPS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EPSPS)对应氨基酸突变后,其草甘膦抗性没有明显变化,表明AM79 EPSPS中几个特异的氨基酸位点的功能在Ⅰ型EPSPS中并不是保守的。本研究结果为解析AM79 EPSPS高抗草甘膦的作用机理及对AM79 EPSPS进行定向进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8.
<正>(一)病因本病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当气候突变、寒流侵袭、防寒保暖不当、饲养密度过大时容易促使本病的发生。每年从秋末到初春较为流行。对尚未换第一根毛的幼鸽(1~3月龄),由于缺少脂肪,吸水性大,在雨中淋湿后体温下降,很容易感冒患病。成鸽在秋季换毛时,换毛结束,体质下降,也容易发生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染。  相似文献   
39.
《现代农业科技》2016,(17):182-185
利用焉耆盆地3个气象站1961—2014年的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测方法对年、季气温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来,焉耆盆地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以0.29、0.12、0.48℃/10年的倾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以最低气温增温幅度最大;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以0.32、0.18、0.34、0.37℃/10年的倾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明显,夏季最低;年、季平均气温最低都出现在1960年代,2001—2010年平均气温上升最明显,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增温;焉耆盆地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分别于1979年、1988年、1971年、1972年、1977年、1971年、1988年发生了突变性升高,突变后较突变前其平均气温分别升高了0.4、0.5、1.5、0.7、0.6、1.0、1.3℃。  相似文献   
40.
新疆多浪羊FecB突变检测及与产羔数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基因(BMPR-IB)FecB突变是影响布鲁拉美利奴和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主效基因.本研究采集产双羔及以上的多浪羊(Ovis aries)母羊135只及后代羔羊血样共353份,公羊血样211份,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FecB突变,并分析不同基因型个体母羊的产羔数.结果表明:在多浪羊群体中检测到BB、B+和++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05,0.146和0.849.B+型多浪羊产羔数均值比++型多0.51只(P<0.01),BB型多浪羊产羔数分别与B+和++型差异不显著.多浪羊群体在FecB位点上处于Hard-Weinberg平衡状态,表明在该位点上没有受到选择的影响.本研究首次在新疆多浪羊群体中发现了FecB突变BB基因型公、母羊个体(1只公羊和2只母羊),揭示多浪羊多羔产生的机理可能与布鲁拉美利奴和小尾寒羊相同,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携带FecB突变的情况开展选种选配,组建多浪羊肉用高繁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