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08篇
  免费   726篇
  国内免费   948篇
林业   1519篇
农学   405篇
基础科学   515篇
  3154篇
综合类   4491篇
农作物   303篇
水产渔业   312篇
畜牧兽医   1496篇
园艺   255篇
植物保护   332篇
  2024年   255篇
  2023年   731篇
  2022年   657篇
  2021年   587篇
  2020年   505篇
  2019年   599篇
  2018年   418篇
  2017年   568篇
  2016年   683篇
  2015年   618篇
  2014年   828篇
  2013年   777篇
  2012年   765篇
  2011年   686篇
  2010年   626篇
  2009年   607篇
  2008年   473篇
  2007年   446篇
  2006年   344篇
  2005年   244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目的】了解果园土壤有机碳矿化在不同温度下对不同绿肥施用量的响应关系,为构建果园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型提供参数。【方法】采用室内培养模拟试验(培养期85 d),在10、20、30℃等3个温度条件下,探讨化肥和绿肥不同比例(不施肥、100%氮肥、75%化学氮肥+25%绿肥、50%化学氮肥+50%绿肥、25%化学氮肥+75%绿肥、100%绿肥;各处理氮肥施用水平均为0.15 g N/kg风干土)还园量对果园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结果】各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表现为培养前期保持较高水平,之后快速下降,培养后期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排放量为1439.4~4732.8 mg/kg,全绿肥处理土壤CO2累积排放量最大;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长,不同的土壤绿肥还园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Q10)不同,以不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最低,25%氮肥+75%绿肥处理最高,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10~30℃温度条件下,果园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表现为培养前期高,之后快速下降,培养后期相对稳定的趋势。不同比例化肥和绿肥施用显著提高了果园土壤有机碳累计矿化量。氮肥、绿肥还田和温度的共同作用可使果园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增加。  相似文献   
942.
 根据浙江省缙云县117个公益林固定小班监测数据,在推算不同群落类型(松林、杉木Cunnunghamia lanceolata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和灌木林等6种群落类型)生物量的基础上,估算了公益林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并通过碳税法、工业制氧法对缙云县公益林固碳释氧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缙云县公益林生物量现存总量为282.73 × 104 t,单位生物量为93.21 t·hm-2,杉木林单位生物量最高(102.61 t·hm-2),阔叶林次之(100.93 t·hm-2),灌木林最低(21.76 t·hm-2);公益林平均植被碳密度为47.37 t·hm-2;固碳释氧总量为38.59 ×104 t·a-1,总价值4.07亿元·a-1。对缙云县公益林建设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图3表6参25  相似文献   
943.
随着水体集约化养鱼的提高和渔用配合颗粒饵料逐步取代单一散型饵料,添加有蚯蚓、甜菜碱氨基酸类、脂肪类、盐类、维生素类、核酸类、胆碱类、激素类、药物类及稀土类等鱼类摄饵促进物质的配合饵料在鱼类养殖生产上,已得广泛的应用而蚯蚓又数上述鱼类摄饵促进物质的佼佼者,在生产应用上非常"得宠"。这是因为蚯蚓肉能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极易引诱和刺激鱼类的食欲。鱼类在水体中见到蚯蚓或嗅到蚯蚓的气味,都想力争摄食到它。蚯蚓种类较多,如异唇蚓、带丝蚓、赤子爱胜蚓、太平二号蚓、北星二号蚓、眉山赤子爱胜  相似文献   
944.
为考察地锦草颗粒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将SPF鸡210只随机分成7组,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显示,按每升饮用水加本品2 g,连续用药5 d,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76.9%、69.2%,与四黄止痢颗粒药物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45.
基于非空间结构的浙江省毛竹林固碳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毛竹单株生物量模型及其林分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基于非空间结构的毛竹林固碳潜力模型,并阐述模型的生物学意义;应用Matlab提供的Linprog函数与Solve函数,对所建模型在满足约束条件下进行优化求解,结果表明,当1度竹、2度竹、3度竹和≥4度竹占毛竹样地总株数的百分比均为0.25,毛竹林分立竹度为4363株·hm-2,平均胸径为12.1691cm时,毛竹林碳储量达到最大,其值为42220.2149kg·hm-2;根据优化结果与2004年浙江省毛竹林结构现状,提出增加毛竹林固碳量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946.
为评价黄土高原毛白杨人工林的碳汇能力,以45a生的老龄毛白杨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块林地和2块临近荒地生态系统不同层次有机碳密度的调查得出,45a的毛白杨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为16.775kg.m-2,与荒地对比总有机碳密度增加了113.75%,平均每年增长2.53%,林地各层次有机碳密度大小依次为土壤层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分别占总有机碳密度的70.63%、27.11%、2.07%、0.14%和0.05%,表明土壤层与乔木层为林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主要来源。说明在毛白杨人工林造林后期有显著的碳增汇效应。  相似文献   
947.
试验探讨日粮添加混合植物油对提高牛肉中十八碳脂肪酸含量的效果和血浆、肌肉中十八碳脂肪酸含量间的关系,以及对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健康的延边黄牛(公牛)16头,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4%、5%、6%(以精料为基础)的混合植物油,试验期为88 d。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混合植物油后,血浆中油酸(C18 1)、亚油酸(C18 2)、亚麻酸(C18 3)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硬脂酸(C18 0)、共轭亚油酸(c9,t11CL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牛肉中亚油酸(C18 2)、亚麻酸(C18 3)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共轭亚油酸(c9,t1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硬脂酸(C18 0)和油酸(C18 1)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并且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总必需氨基酸和总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没有显著变化。结果显示,添加混合植物油可显著提高血浆中油酸(C18 1)、亚油酸(C18 2)、亚麻酸(C18 3)的含量和肌肉中的亚油酸(C18 2)、亚麻酸(C18 3)、共轭亚油酸(c9,t11)含量,而对肌肉中氨基酸含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948.
1秸秆利用的营养工程可发酵氮源、可发酵能源、过瘤胃蛋白质、矿物质元素对瘤胃微生物和宿主动物本身都是必不可少的,但秸秆中这些成分的含量很低,所以对于大量采食秸秆的反刍动物而言,严重影响了其生理功能的发挥,降低了其对秸秆的采食和消化。要想提高秸秆饲用的效果,需将粗饲料的加工调制与营养调控型补饲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调控。就技术而言,不仅要对秸秆的加工调制等单项技术进行研究突破,更要  相似文献   
949.
根据昆虫细胞密码子的偏嗜性,对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VP2基因的密码子进行优化,利用Bac-to-Bac表达系统构建了表达优化VP2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通过感染昆虫细胞(Sf9)获得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SDS-PAGE分析显示Sf9细胞中出现了65 kDa的蛋白条带,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ssay,IFA)和Western blot结果均证实表达产物能与鼠抗GPV VP2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同时,试验结果还证明,密码子优化后的GPV VP2基因在昆虫细胞中表达量得到了提高,明显高于野生型VP2基因。透射电镜观察纯化后的昆虫细胞表达产物,可见直径约30 nm的VLPs,表明密码子的优化并不影响VP2蛋白的组装。本研究为进一步研制诊断抗原以及新型GPV疫苗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0.
“使生物量碳最大化”部分探讨了通过改变造林方法同时不影响采伐水平,欧洲(European)森林可以储存多少碳。结论是,通过延长森林轮伐期并增大森林间伐的比例为产品和能源提供源源不断的木材,森林对碳贮量的贡献在中期可能会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