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32篇
  免费   1916篇
  国内免费   2982篇
林业   2421篇
农学   3473篇
基础科学   466篇
  2533篇
综合类   26465篇
农作物   2732篇
水产渔业   2040篇
畜牧兽医   12383篇
园艺   5079篇
植物保护   4238篇
  2024年   464篇
  2023年   1432篇
  2022年   1638篇
  2021年   1721篇
  2020年   1606篇
  2019年   1903篇
  2018年   1019篇
  2017年   1613篇
  2016年   2006篇
  2015年   2153篇
  2014年   2845篇
  2013年   2539篇
  2012年   3622篇
  2011年   3746篇
  2010年   3284篇
  2009年   3306篇
  2008年   3311篇
  2007年   2813篇
  2006年   2578篇
  2005年   2373篇
  2004年   1940篇
  2003年   1735篇
  2002年   1421篇
  2001年   1409篇
  2000年   1147篇
  1999年   1006篇
  1998年   962篇
  1997年   816篇
  1996年   797篇
  1995年   720篇
  1994年   715篇
  1993年   615篇
  1992年   639篇
  1991年   578篇
  1990年   492篇
  1989年   485篇
  1988年   132篇
  1987年   80篇
  1986年   59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5篇
  1965年   6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14篇
  1955年   17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为明确我国不同种、地理来源和毒素化学型小麦茎基腐病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采用纸塔法对来自全国9个省市80个采样点分离的224株小麦茎基腐病菌进行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镰刀菌的致病力不同,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假禾谷镰刀菌F.pseudograminearum及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致病力强于其他种。F.culmorum致病力显著高于F.pseudograminearum和F.asiaticum,而F.pseudograminearum,F.graminearum及F.asiaticum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中华镰刀菌F.sinensis,木贼镰刀菌F.equiseti,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致病力较弱,三者间苗期致病力无显著性差异;多数省份F.pseudograminearum群体间致病力无显著差异,仅山东F.pseudograminearum群体的致病性显著低于河南群体;此外,产毒类型为3ADON的F.pseudograminearum群体致病力显著高于15ADON群体。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明确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和吡唑醚菌酯的靶标基因序列,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水杨肟酸对B. dothidea 菌丝生长的作用, 探讨了添加或不添加水杨肟酸的情况下病原菌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的变化; 并测定了不同产区的80株B. dothidea 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以及440株B. dothidea 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 然后, 扩增并分析了具有不同敏感性的菌株的细胞色素b基因 (Cytb) 序列?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水杨肟酸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添加40 μg/mL水杨肟酸不影响吡唑醚菌酯的EC50?菌株的敏感性频率符合近似正态分布, 各产区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 吡唑醚菌酯平均EC50为(2.95±2.11) μg/mL, 没有检测到抗性菌株?靶标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Cytb基因在F129?G137和G143位密码子上没有产生点突变, 首次发现在143位密码子后有内含子插入?  相似文献   
993.
明确我国当前小麦审定和区试品种含有的抗白粉病基因, 可为这些品种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及品种合理布局和轮换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24个不同毒性的小麦白粉菌菌株对36个小麦审定和区试品种(系)进行抗白粉病基因推导, 参试品种(系)与46个已知抗病基因小麦品种(系)抗谱比较的结果表明, 11个小麦审定品种中有5个品种对所有供试白粉菌菌株表现抗性, 结合亲本溯源, 推测其中有3个品种可能携有Pm21基因; 另外6个审定品种中有5个品种可能含有抗病基因Pm2, 且其对应的亲本或亲本组合中含有抗病基因Pm2。25个区试品种(系)中有3个可能含有Pm21, 10个含有Pm2, 1个含有Pm2+6,2个含有Pm4b,1个含有Pm8。另外, 参试的36个品种(系)中还有9个品种(系)和已知基因品种抗谱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 推导出已知基因的品种以含有Pm2基因的品种最多, Pm21基因的品种次之, 建议在生产上加强对Pm21基因品种(系)特别是已审定的携有Pm21基因品种的推广和应用, 应该注意一些省份在育种和生产上应慎用或少用含Pm2基因的品种(系)。  相似文献   
994.
玉米穗腐病是严重的世界性真菌病害,而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是我国玉米穗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明确叶菌唑在我国玉米穗腐病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叶菌唑对2019至2021年采自我国山东、河南和江苏3个省份的35株轮枝镰刀菌菌丝生长以及分生孢子形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并测定了该药剂对轮枝镰刀菌产毒(B族伏马毒素,type B fumonisins,FBs)能力及产毒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测定叶菌唑处理后轮枝镰刀菌菌丝麦角甾醇、胞内甘油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电导率的变化,探究了其作用机制;同时评价了叶菌唑对田间玉米穗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叶菌唑对35株轮枝镰刀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其对轮枝镰刀菌的菌丝生长以及分生孢子形成、萌发及芽管伸长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其中:叶菌唑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005~0.029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12±0.006)μg/mL;EC50浓度的叶菌唑对轮枝镰刀菌分生孢子形成、萌发及芽...  相似文献   
995.
由立枯病丝核菌引起的烟草立枯病是我国烟草苗床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研究评价了5种杀菌剂 (嘧菌酯、啶酰菌胺、氟啶胺、丙环唑和嘧霉胺) 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和萌发的影响,以及其对烟草立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立枯丝核菌菌丝对氟啶胺和嘧菌酯的敏感性高于丙环唑和啶酰菌胺,而对嘧霉胺的敏感性较低;嘧菌酯对菌核形成的抑制作用强于丙环唑、氟啶胺、啶酰菌胺和嘧霉胺;5种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菌核萌发均无抑制作用。在离体烟叶的保护活性方面,12.5和50 mg/L的嘧菌酯和啶酰菌胺对立枯病的保护作用优于氟啶胺、丙环唑和嘧霉胺;在治疗活性方面,50和200 mg/L的嘧菌酯的治疗作用优于其他4种杀菌剂。因此,供试的5种杀菌剂中嘧菌酯最适合用于烟草立枯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996.
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是一种重要的热区豆科牧草,为利用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体系开展柱花草基因功能研究,以20 d龄期‘热研5号’柱花草子叶为试验材料,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不同因素对原生质体分离及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5%纤维素酶、1.25%离析酶、0.5 mol·L-1甘露醇和4 mmol·L-1MES酶解液组合,酶解时间为16 h时,原生质体的产量和活性均达到最佳,分别为(4.567×106)个·g-1和92.271%;原生质体浓度为(6×105)个·mL-1、质粒浓度为0.6μg·μL-1,PEG-4000浓度为50%、转化时间为5 min时,转化效率最高,可达52.524%。构建了目标蛋白SgRKL1表达载体pA7-BIUTNT::SgRKL1-GFP,利用PEG介导法将其转入柱花草原生质体,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SgRKL1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上,说明所建立的柱花草叶肉原生质体瞬时表...  相似文献   
997.
998.
本研究为初步明确引起青贮玉米(Zea Mays L.)叶斑病的蠕形菌种类,采集疑似病斑叶片样本,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形态特征观察,ITS-rDNA序列和GADPH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142株病原菌为3属6种真菌,其中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和玉米生平脐蠕孢(B.zeicola)为优势病原菌,分别为77株和48株;其次为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9株,疣状弯孢(Curvularia verruculosa)2株,新月弯孢(C.lunata)3株,穗状弯孢(C.spicifera)3株。致病性测定发现麦根腐平脐蠕孢和玉米生平脐蠕孢对青海省8个主栽青贮玉米品种均有致病性,其余4种病原菌的致病性各有差异。本研究初步明确引起青贮玉米叶斑病的蠕形菌种类及其致病性,为后续开展病害诊断及其综合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9.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O157:H7(STEC O157:H7)是大肠埃希氏菌中致病性最严重的一种食源性致病菌,主要存在于牛肉、牛奶、水果及其制品中,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甚至引发死亡。食品中STEC O157:H7检测尤为重要。本文对国内外STEC O157:H7的检测标准进行比较,提出我国标准在样品前处理、快速筛选方法的应用等方面需要加强,以便为该菌快速准确检测提供帮助,实现与国际标准化体系建设接轨,满足实验室检测需要。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探索不同胎次的剑河白香猪仔猪猪瘟母源抗体衰减规律以确定不同胎次仔猪首次免疫猪瘟疫苗的时间,对种母猪及仔猪进行猪瘟抗体检测。在剑河白香猪原种场随机选取孕育第1胎~第6胎的种母猪共58头,在种母猪产后第1天采集全血,分离血清;从每头种母猪所产仔猪中随机选取4头,分别于1周龄、2周龄、3周龄、4周龄、5周龄、6周龄采集全血,分离血清。采用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测定(liquid-phase blocking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LPB-ELISA)法对种母猪及仔猪的血清进行猪瘟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孕育第1胎~第6胎的种母猪产后第1天的猪瘟抗体阻断率分别是87.31%、86.32%、86.36%、78.37%、61.58%、34.05%,第1胎~第6胎的仔猪在1周龄时猪瘟抗体阻断率分别是86.12%、85.29%、85.30%、76.23%、60.38%、31.26%,表明第1胎~第6胎的仔猪1周龄时猪瘟抗体阻断率整体与种母猪抗体阻断率相近且高度相关;第1胎~第3胎、第4胎、第5胎、第6胎仔猪猪瘟抗体阻断率分别在6周龄(39.04%、3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