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7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445篇
林业   294篇
农学   113篇
基础科学   937篇
  795篇
综合类   1339篇
农作物   50篇
水产渔业   115篇
畜牧兽医   686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51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289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351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91.
<正>一、燃油汽车弄脏了空气传统燃油汽车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伤害。燃油汽车越来越多,它们排放的尾气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有: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等,它们对空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992.
本文包括两个体外瘤胃发酵试验,以研究延胡索酸、莫能菌素和亚麻油对体外甲烷产生量的交互影响。供体山羊和体外发酵均采用50%精料和50%苜蓿干草的日粮。试验1研究莫能菌素(0、120 mg/kg DM)和延胡索酸(0、6.9 mmol)的影响,共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结果表明:莫能菌素和延胡索酸均可显著降低甲烷产量,降低幅度分别为11.1%和11.4%(P <0.05),且莫能菌素和延胡索酸对甲烷产量、发酵液pH和挥发性脂肪酸组成没有交互影响(P> 0.05),二者联合使用时降低甲烷幅度为21.9%。试验2研究莫能菌素(0、120 mg/kg DM)、延胡索酸(0、6.9 mmol)和亚麻油(0、3.1 mmol)的交互影响,共8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8个重复。结果表明:莫能菌素、延胡索酸和亚麻油均可显著降低甲烷产量,分别降低15.9%、11.0%和8.1%(P <0.05),莫能菌素、延胡索酸和亚麻油对甲烷产量、发酵液pH和挥发性脂肪酸组成均没有两向(P> 0.05)和三向(P> 0.05)的交互影响,三者联合使用时降低甲烷幅度最大,为34.3%。综...  相似文献   
993.
本研究旨在用不同栽培时期收割的玉米青贮后作为原料饲喂肉牛,评估其对肉牛生长性能、养分消化及甲烷排放的影响。试验将(528.98±0.21)kg的75头荷斯坦肉牛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T1~T4组饲喂不同栽培时期收割的玉米青贮料,同时每天每头补充2.5?kg浓缩料,T5组自由采食浓缩料,同时每天每头补充1.9?kg青贮牧草,饲喂期为15周。结果:T2组干物质和青贮料的摄入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T2和T5组代谢能摄入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5组蛋白质摄入量最高(P<0.05)。T2组肉牛的日增重显著高于T1、T3和T4组(P<0.05),T5组肉牛的末重、胴体重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T1、T3和T4组(P<0.05)。T5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中性洗涤纤维体外消化效率最高(P<0.05),同时T5组淀粉体外消化效率显著高于T2、T3和T4组(P<0.05)。此外,T5组甲烷排放重量、甲烷产量/采食量及甲烷产量/胴体增重最低(P<0.05),该组甲烷产量/总能摄入量也显著低于T1、T2和T3组(P<0.05)。结论:用早栽培收割的玉米青贮后饲喂肉牛可以显著改善饲料效率,且早栽培收割的玉米青贮后饲喂肉牛可以降低甲烷排放量。 [关键词]栽培时间;青贮玉米;肉牛;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甲烷排放  相似文献   
994.
为量化农用拖拉机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的尾气排放特征,研究选取9台用于田间运输、旋耕、施肥及秸秆粉碎还田的拖拉机,利用便携式尾气测量系统对其现实条件下CO、HC、NO和PM2.5的排放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拖拉机的尾气排放随工况的不同而不同,行走和作业时其污染物排放速率高于怠速。拖拉机用途不同,其尾气排放也有所差异,旋耕机作业时CO、NO和PM2.5的排放速率明显比田间运输机、施肥机和秸秆粉碎机高。此外,拖拉机气体污染物的平均排放速率均随发动机转速和进气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本文中拖拉机尾气排放的实测结果与我国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清单技术指南中推荐值有较大区别,NO平均约高12%,而PM2.5平均测量值更是比指南高达6倍以上。  相似文献   
995.
以大兴安岭主要建群树种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LGR全自动多通道长期土壤通量测量系统(动态气室法)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四季中各选取晴朗的两天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二氧化碳(CO2)、甲烷(CH4)进行连续原位观测.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林土壤CO2、CH4在四季具有相同的昼夜变化特征.土壤CO2昼夜变化呈现白天高夜间低的单峰型变化特征,土壤CH4昼夜变化呈现白天低夜间高的变化特征,同时,10 cm深度土壤温度为土壤CO2昼夜变化的主导因素,10 cm深度土壤温度、水汽摩尔分数均不是影响土壤CH4昼夜变化的主导因素.在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土壤CO2表现为释放源,土壤CH4表现为吸收汇.  相似文献   
996.
以石油伴生气作为燃料的40L排量的内燃式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利用HC做为还原剂消耗原排放中的氧气,然后通过三效催化转化器为发电机组排放的尾气进行脱硝试验。结果表明:当催化剂运行温度处于450~550℃,NOx排放约2000 mg/m3,喷射HC燃料将尾气控制在当量空燃比时,NOx转化效率可达到95%。  相似文献   
997.
在肉鸭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植酸酶,观察分析肉鸭的生长性能及粪便中磷的排放量,从而确定在饲料中植酸酶最适添加量,促进肉鸭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998.
以黑龙江省2001 ~ 2010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拟合曲线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废气排放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1 ~ 2010年黑龙江省废气排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年均增长率显著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废气排放并未与经济同步增加,今后一段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废气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说明黑龙江省环境治理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尚未形成突出优势,在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99.
复合菌系预处理稻秆半连续厌氧发酵产甲烷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复合菌系预处理稻秆进行半连续厌氧发酵,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技术,研究复合菌系降解稻秆产酸效果,并对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功能进行解析,进而将其用于半连续厌氧发酵产甲烷。结果表明:复合菌系对稻秆的降解主要发生在前3 d,稻秆的降解率达到64.05%,复合菌系预处理稻秆12 d,稻秆的降解率达到89.02%,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88.73%、80.51%和62.68%;复合菌系预处理稻秆的代谢产物以乙酸和丁酸为主,其含量分别占总VFAs挥发性脂肪酸的54.51%和29.02%。复合菌系主要由Cellulosilyticum、Prevotella、Pseudomonas、Mobilitalea、Lysinibacillus、Clostridium和Oscillibacter等组成,它们对碳代谢的相对贡献度均在45%以上,其中,Prevotella和Cellulosilyticum对果糖、甘露糖代谢和戊糖转化的相对贡献度最大,分别达到20.90%和11.98%,Pseudomonas对木质素降解的相对贡献度最大,达到7.5%。利用复合菌系预处理稻秆进行半连续厌氧发酵,日产气量、甲烷含量和日甲烷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1.34%、25.24%和34.10%,日甲烷产量始终保持在200 mL/d左右。复合菌系预处理稻秆能有效提高稻秆厌氧发酵产甲烷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00.
《北方牧业》2014,(8):12
正1吨饲料只需添加1千克微量元素,能显著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还减少50%以上的微量元素排放。4月2日,位于浦东张江的奥格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对外发布,已研发突破饲料行业金属及重金属污染技术难关,成功生产小肽螯合微量元素并发明了饲料"减排"方案。该创新技术从源头大幅度减少了养殖业的微量元素使用。如能广泛推广,每年可减少15万吨以上的微量元素对土壤环境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