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31篇
农学   3篇
  4篇
综合类   175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75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缪云根 《蚕业科学》1989,15(3):165-167
家蚕卵中酯酶A_4与滞育发育具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此酶具有较低的水解专一性,是一种广泛作用于生物体内各种酯键的酶。酯酶A_4能水解结合型胆甾醇的酯键,并且其活性表现与滞育发育的时间进程相一致。酯酶A_4对cAMP的水解作用表现为两个峰,而对cGMP的水解作用,在精制后第10—13日间活性高于其它时间,但变化较缓慢。  相似文献   
62.
63.
64.
65.
家蚕滞育卵长期保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了不同温度保存的9个原种及2对杂交种的滞育性及多元醇量的变化,对长期保存卵进行了养蚕试验。结果表明:5℃保存卵在产卵100日后滞育开始解除,150日左右孵化率达到最高峰,200日后急剧下降。不同品种间无明显差异。1℃保存卵在产卵后180日左右开始解除滞育,原种在200-300日之间孵化率最高,300日后显著降低,而杂交种产卵后450日孵化率仍在80%以上。-1.5℃保存卵在产卵后500日仍呈滞育状态,但转入5℃保存80日后可获得孵化能力,到产卵后700日孵化率大致在60%左右。不同温度保存卵滞育的解除,与卵内山梨醇及甘油量的减少呈相同趋势。养蚕结果表明,用1℃保存410日以及-1.5℃保存700日的杂交种,除孵化率比当年生产的冷藏浸酸种低外,其它饲育成绩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6.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世界性的玉米重要害虫,近年来研究证明,吉林省发生的亚洲玉米螟存在化性差异,不同化性亚洲玉米螟在繁殖力、抗寒性、滞育后发育历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67.
为探明烟夜蛾的滞育机制,测定了烟夜蛾滞育蛹和非滞育蛹日失重、含水量及呼吸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滞育蛹鲜质量、含水量均显著低于非滞育蛹;滞育蛹日失重变化比较平缓,没有明显的失重高峰,其平均值为3.19mg/头,而非滞育蛹的体质量变化较大,4日龄时达高峰,日失重高达13.67mg/头;滞育蛹和非滞育蛹的CO2呼出量无显著差异,但滞育蛹的呼吸速率相对平稳,非滞育蛹的呼吸速率变化较大,呈上下波动的曲线。这可能与滞育滞育期间较弱的生理代谢水平和较高的抗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68.
利用考马斯亮蓝法和SDS - PAGE电泳法测定并分析了烟夜蛾滞育蛹和非滞育蛹血淋巴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其组成.结果表明,非滞育蛹在化蛹后至羽化前可溶性蛋白呈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在5日龄时含量最高,而滞育蛹呈现出持续降低的变化趋势;除2日龄雌蛹外,其他日龄滞育与非滞育蛹的雌、雄个体间蛋白质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蛋白质SDS - PAGE电泳图谱表明,滞育蛹与非滞育蛹血淋巴的蛋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推测滞育蛹血淋巴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组成的变化与其抗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69.
羽化激素(EH)是调控生长发育的重要神经肽激素。本文研究了家蚕滞育发生诱导温度和光周期条件对羽化激素基因(Eh)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5DD非滞育卵诱发环境下,催青期胚胎的Eh基因mRNA一直处于很低水平;而在25LL滞育卵诱发环境或20LD滞育卵与非滞育卵同时出现的诱发条件下,能够检测到Eh的高水平表达,提示胚胎期可能已经开始合成EH。其中25LL蚕卵Eh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20LD区,并在积温高于1 440℃.h(反转期)后,Eh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这与在此阶段的蚕卵胚胎对滞育诱导环境温度和光照节律更加敏感相一致。在胚后幼虫至成虫期维持催青期的15DD或25LL环境中,1-4龄幼虫在食桑期Eh基因继续了胚胎后期25LL中高表达的现象,但5龄幼虫至成虫期出现15DD环境Eh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25LL区的现象。胚后改用25℃自然光照环境保护,25LL区的子代滞育性卵和15DD区的子代非滞育性卵中,表现出15DD环境Eh基因表达水平高于25LL区的现象,在卵龄48h后更加明显。结果表明亲代卵的孵化温度与光周期在决定子代卵的滞育性同时,显著影响整个世代Eh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70.
在实验室内,采用人工饲养的方法测定了美国白蛾越夏蛹的发育与温度和光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对湿度80%、光周期LD12∶12条件下,25,28,30℃饲喂化蛹的美国白蛾,蛹滞育率分别为35.48%,42.71%,0,蛹的死亡率分别为25.81%,14.58%,8.91%.30℃的饲养条件下不能解除已经进入滞育状态的蛹,在全暗条件下滞育蛹可解除滞育,但蛹期明显加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