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1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1篇
  20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71.
在辽宁省建平县三家子蒙古族自治乡干旱无雨条件下,利用水浇条件试行了玉米双株双行中间间套2行马铃薯或蹲豆或小豆,玉米株间混种芸豆。即①玉米间套马铃薯混种芸豆;②玉米间套蹲豆混种芸豆;③玉米间套小豆混种芸豆,一地三收高效种植形式。产量效益最高的是②玉米间套蹲豆混种芸豆。  相似文献   
172.
论作物种植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物种植方式是耕作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将作物种植方式分为季节种植方式、季间种植方式、全年种植方式和年间种植方式等四大类型,这对耕作学科的发展是个贡献,对深化耕作制度研究、促进耕作制度改革将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3.
玉米花生混作对花生根系还原力和花生铁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自行设计的立培一营养液联合体系培养装置.研究了混作对花生根系还原力和铁营养状况的影响。向营养液中供给难溶性的氢氧化铁后,在不同的时间内测定花生根系的还原力及新叶中铁的含量。结果表明,在3~9天中单作花生还原力明显高于混作花生,12~15天期间单作花生还原力迅速下降并低于相应的混作花生;而混作花生在6~15无中缓慢上升,并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了较高的还原力。花生新叶活性铁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在加入难溶性氢氧化铁后第3天,单作、混作花生新叶活性铁含量无明显的差异,而至第9天、第15天时,单作花生活性铁含量低于混作花生。玉米与花生混作对改善花生营养状况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4.
(三)黄豆饼与黑豆饼肥力的比较今年政府为了照顾农民的需要,替我们运来大量黄豆饼和其他肥料。而华北农民对黄豆饼多没有使用的习惯;一般反应,认为黄豆饼不如黑豆饼,不愿与黑豆饼等价购买使用。他的理由是黑豆比黄豆油性较大。其实榨成豆饼后,豆子里的油分已大部除去,所余无几。按本所田间试验,豆油对于普通作物,是无何效果的,已于本刊上期详细谈过,所以即使黑豆饼  相似文献   
175.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的栽培模式,是现代玉米生产的关键技术,是以抗性互补,育性互补,当代优势为理论基础,构建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复合群体,提高玉米抗逆减灾和节本增效,加快玉米由单产向籽粒生产效率转变。利用选择吉单27和金博士813两个品种进行混种处理,选择先玉335和金科玉3308两个品种进行间作处理,探究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播(吉单27+金博士813)比CK增产比例是19.23%,比金博士813增产比例是8.95%,在667 m~2产量、出籽率、千粒重三方面都好于吉单27和金博士813单种。间作(先玉335+金科玉3308)比CK增产比例是4.21%,比金科玉3308增产比例是18.78%,在亩产量均好于先玉335和金科玉3308单种,在出籽率、千粒重两方面差异不明显。针对定边区域玉米生产实际情况,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迫切需要为缓解产量损失和提高玉米的稳产性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建议,继续试验示范吉单27+金博士813(1+1)混作,加大其他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组配示范。  相似文献   
176.
禾豆混播具有改善土壤理化特性、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的效应,是栽培草地建植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本研究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不同播种方式(混播、间作和单播)和播种行距(30、25、20和15 cm)下,燕麦(Avena sativa)/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混播草地土壤理化特性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探究研究区较适宜的燕麦和饲用豌豆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燕麦和饲用豌豆间、混作草地较单播草地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增加。与燕麦单播比较,间、混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14.60%和16.27%,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0.13%和11.39%;与饲用豌豆单播比较,间、混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10.42%和12.02%,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3.73%和15.03%。燕麦和饲用豌豆混播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间作草地,且混播与间作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随播种行距增大而增大。DTOPSIS模型综合评价表明,燕麦和饲用豌豆混播且行距30 cm处理可显著提高草地土壤肥力,是研究区燕麦和饲用豌豆适宜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77.
郭童鑫  姚晓华  吴昆仑  姚有华 《土壤》2023,55(6):1261-1271
采用真菌ITS区的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NMDS、RDA和Mantel test分析,探讨青稞单作(Q)、豌豆单作(W)、青稞豌豆混作(Q×W)3种模式在不施肥(0NP)、低氮磷(LNP)、高氮磷(HNP)3种施肥水平下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同时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并与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青稞、豌豆在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均呈碱性,且在不同施肥水平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不同试验处理下共检测到18个真菌类群,子囊菌门(Ascomycota,63.5%~78.5%)、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3.6%~14%)、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1.1%~6.9%)为共有优势类群,在属水平上,Penicillium、Mortierella在青稞豌豆混作根际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可能是驱动土壤有机氮、磷转化为无机氮、磷的主要真菌群落。Bipolaris、Blumeria、Fusarium、Cladosporium为土壤真菌群落丰度最高的4种潜在致病菌属,在青稞豌豆混作根际土壤中的相对丰度低于青稞单作和豌豆单作,混作模式在不同施肥水平下4种具有潜在致病性的真菌间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在LNP、HNP水平下混作模式根际土壤中的真菌丰富度(ACE、Chao1)和多样性(Shannon、Simpson)指数均低于青稞单作,混作模式在LNP水平下丰富度(ACE、Chao1)指数显著低于0NP水平,但多样性(Shannon、Simpson)指数高于0NP水平;从不同试验处理属水平下真菌群落相对丰度来看,混作模式可显著增加根际土壤中有益菌群的相对丰度,通过根际土壤微生物优势种群及α多样性分析,青稞豌豆混作模式较青稞单作、豌豆单作可增加根际土壤中属水平下Penicillium、Mortierella等具有溶磷、氨化作用菌群的相对丰度,降低Bipolaris、Blumeria、Fusarium、Cladosporium等潜在致病菌群的相对丰度;相关分析表明,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是影响混作模式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