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0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1篇
  20篇
综合类   73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通过夏玉米大豆同混播与夏玉米单作、习惯混作的对比试验 ,探讨解决周口市玉米单作产量低 ,效益少 ,大豆种植面积较少的问题 ,结果表明 :夏玉米大豆同穴混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2.
菟丝子为旋花科菟丝子属一年生草本寄生植物,自身不能进行光合同化作用,通过缠绕茎,附着寄主,很快产生吸器,刺入寄主表皮吸取营养。菟丝子主要危害苜蓿、大豆、沙打旺和三叶草等豆科作物,也寄生于菊科、藜科植物。菟丝子属世界性苜蓿草地的恶性杂草。我国大部分紫花苜蓿种植地区,菟丝子危害非常严重。新疆塔城地区紫花苜蓿种子样品中,菟丝子种子含量高达13.4%,严重地影响了紫花苜蓿种子的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93.
施磷对油菜与紫云英间混作系统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少耕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油菜与紫云英间混作方式与施磷对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对油菜苗期生长和抗病能力提高有促进作用;油菜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以油菜与紫云英混作处理增加较多,间作次之,而地下部则相反;油菜叶片数、角果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以混作处理最高;油菜单株产量也以混作处理最高,比间作处理增加33.4%,比施磷单作处理增加13.0%;间作与混作处理的油菜产量在可比面积上比油菜单作产量高,其中混作产量最高。因此,少耕时油菜与紫云英混作种植方式最好,既增产又增加有机肥源,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94.
用中晚熟早稻品种(组合)与郴晚3号等晚稻品种混合栽培,研究不同品种搭配及种子不同混合比例下的早晚稻产量.结果表明,混合比例以早七晚三较为理想,中晚熟早稻品种(组合)配郴晚3号混栽的产量最高,两季产量为11130~13560 kg/ha。这种混合栽培是一项稳产、增收、省力、低耗、高效的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95.
为了协调绿肥养分的供应和分配,优化麦后复种绿肥模式。在青海省开展大田试验研究化肥添加(不施肥F0、施肥F1)和种植方式(单作箭筈豌豆MC、单作油菜MR、混作箭筈豌豆和油菜MCR)对绿肥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养分吸收、土壤硝态氮残留以及系统表观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施肥与否,绿肥的总生物量、氮磷钾吸收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MC>MCR>MR。施肥显著提高了MCR的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65.01%和83.00%;显著提高了MC的钾素吸收量和MCR的氮磷钾吸收量,分别提高了25.97%、79.73%、74.52%和70.96%。各处理的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在0~60 cm层均随土层深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施肥下MC、MR和MCR均主要利用了0~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MC和MR施肥均会导致硝态氮向下层土壤淋溶。不同种植方式下表观矿化氮表现为MCR>MC>MR,施肥显著提高了MCR生物固氮和作物吸收氮,分别提高了124.6%和79.7%。本研究可为青海省绿肥种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6.
不同种植模式下豆科绿肥对土壤改良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豆科绿肥还田对土壤改良效果和作物生物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玉米(Zea mays)、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大麦(Hordeum vulgare)、燕麦(Avena sativa)为间混作/轮作对象,将花生(Arachis hypogaea)、鹰嘴豆(Cicer arietinum)、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作为主要豆科绿肥进行田间试验,利用土壤浅层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的变化及田间作物地上生物产量的表现,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豆科绿肥对土壤改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作物单作相比,豆科绿肥与玉米、油菜间混作以及轮作均可提高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质量分数,混作对土壤表层全钾质量分数影响较小,轮作还可提高土壤表层全磷、有效磷质量分数;另一方面,间混作群体结构在土壤肥力的改善效果方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与试验前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相比,白花草木樨+大麦混作并翻压还田模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分别提高了40.43%、50.00%、10.00%、27.93%、76.75%、45.13%;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土壤养分改善效果次之。3)玉米、油菜和白花草木樨地上生物产量较其单作分别提高了23.19%、16.68%和27.31%。因此,采用豆科绿肥+禾本科牧草混作并翻压还田、玉米+花生间作的种植模式可有效改善乌尔禾地区农田的土壤质量,并兼顾其他农作物生产,可提高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7.
98.
在闽北单双混作区,利用光热条件种双季稻不足一季有余的耕地发展再生稻生产,是大幅度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措施。头季稻与再生稻密切相关,是再生稻的基础,要取得再生稻高产,必须走好三步:一是种好头季稻,取得头季稻高产,二是获得高质量的稻桩,三是管好再生季。  相似文献   
99.
分析近10年测报数据、水稻栽培制度及气候条件,结果表明:单、双季稻混作区的早、中熟单季稻五(3)代褐飞虱偏重及以上发生年份当年迟熟单季稻、双季晚稻六(4)代褐飞虱大发生的可能性极大,早、中熟单季稻五(3)代褐飞虱偏重以下发生年份当年迟熟单季稻、双季晚稻六(4)代褐飞虱也有偏重及以上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0.
不同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对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鸭稻共作和水稻混种均可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但能否将两项技术结合起来,即通过不同水稻品种混种与稻田养鸭的叠加,进而产生"1+12"的生态效应和生产效益,是一项值得加以实践和探讨的课题。为探明多品种水稻混作养鸭这类复合生物多样性利用模式的应用可行性,本试验设置了水稻单作常规种植(施药施肥)、水稻单作养鸭、水稻单作空白对照(不养鸭不施肥药)、水稻品种混作常规种植(施药施肥)、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和水稻品种混作空白对照(不养鸭不施肥药)6种种植模式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对土壤养分动态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双季稻后,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植模式。早晚季水稻生长期间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低于水稻品种混作常规种植处理,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各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以水稻单作空白对照处理的最高,总体上,混作处理比单作处理平均土壤速效磷含量高。种植双季稻后,水稻品种混作养鸭种植模式的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处理的稻米出糙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较其他处理高,且垩白粒率较其他处理低。综合表明,水稻品种混作养鸭模式更有利于改善田间土壤养分状况,提高稻米的品质,故此模式可为优质健康稻米生产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