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1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1篇
  20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应用葱属混栽技术控制瓜类枯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2.
小麦品种混合种植的抗病稳产研究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03.
防治棉花虫害的新思路间作套种混种王玉堂(山东省东平县农委271500)研究和实践证明,将某种作物与棉花间作、套种或混种,往往可以控制或减轻某些害虫的发生、为害,从而收到“不施农药,胜施农药”的效果。1、麦棉套种。这种套种方法对控制棉花苗期蚜虫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04.
对北京市延庆县旱作低N土壤环境下燕麦与箭豌豆间混播6种方式与比例对饲草产量与质量特性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低N环境下,与燕麦单作相比,箭豌豆与燕麦间混播不仅可增加饲草中干物质产量,饲草N产量也可增加30%~130%;而且燕麦与箭豌豆间混作对饲草质量也有显著影响(P<0.01)。间混作能够降低饲草中ADF与NDF含量,提高燕麦开花后饲草RFV值。4种间混作处理在饲草产量与饲草品质方面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在低N环境下,如果以饲草产量和饲草N产量为主要追求目标,则燕麦与箭豌豆1∶1邻行间作方式为最佳播种模式,其次依次分别是燕麦与箭豌豆1∶1同行混播、燕麦与箭豌豆1∶2同行混播、燕麦与箭豌豆2∶1同行混播。燕麦与箭豌豆间混播最佳刈割期为燕麦乳熟期 箭豌豆满荚期,因为此时混合饲草产量最高,饲草N产量与RFV较高,而ADF与NDF较低。  相似文献   
105.
独龙族旱冬瓜农林混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在中国云南省独龙江流域的独龙族,长期以来有一种旱冬瓜农林混作模式,通过封同一地块的玉米地、3年生旱冬瓜林地和6年生旱冬瓜林地进行调查、取样分析,结果表明,6年生旱冬瓜农林混交模式在固氮、改善土壤肥力、促进生态恢复方面比玉米地和3年生旱冬瓜农林混交模式好。  相似文献   
106.
为改变池塘老化、池底淤泥深、养殖效益低、鱼池面临抛荒的局面,江苏省姜堰市水产站通过结构调整,利用藕鱼混作模式,把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池底淤泥的营养成分种藕,通过种藕来改善池塘底质、水质,使之符合鱼虾的生长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7.
傅金锋  宗亚芳 《种子》1998,(1):29-31
本试验采用4个不同特点的小麦品种组成单作、双作、三作和四作群体,研究了它们冠层中的气象因子和群体产量表现及气象因子与群体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混作产量都高于其组份品种单作的平均产量,最高增产达15%,混作成员单作的生产力水平越高,则它们混作的群体产量越高。气象因子中光与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群体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光强在各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中部光强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混作可使群体结构得到改善,例二叶和倒三叶光合效率提高,此为混作增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8.
为了协调绿肥养分的供应和分配,优化麦后复种绿肥模式。在青海省开展大田试验研究化肥添加(不施肥F0、施肥F1)和种植方式(单作箭筈豌豆MC、单作油菜MR、混作箭筈豌豆和油菜MCR)对绿肥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养分吸收、土壤硝态氮残留以及系统表观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施肥与否,绿肥的总生物量、氮磷钾吸收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MC>MCR>MR。施肥显著提高了MCR的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65.01%和83.00%;显著提高了MC的钾素吸收量和MCR的氮磷钾吸收量,分别提高了25.97%、79.73%、74.52%和70.96%。各处理的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在0~60 cm层均随土层深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施肥下MC、MR和MCR均主要利用了0~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MC和MR施肥均会导致硝态氮向下层土壤淋溶。不同种植方式下表观矿化氮表现为MCR>MC>MR,施肥显著提高了MCR生物固氮和作物吸收氮,分别提高了124.6%和79.7%。本研究可为青海省绿肥种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9.
110.
通过小麦不同品种的间作、混作,以期用其本身物种的多样性控制麦蚜发生数量。实验通过将5个小麦品种在田间间作和混作组合,以单作小麦品种为对照,在小麦关键期和麦蚜盛发期调查麦蚜发生数量,用蚜量比值法比较不同小麦品种间的抗虫性,用麦蚜发生量比较不同组合间的差异并对比其防治效应。结果表明:各单作品种的感虫程度为高感:石7816>95-108>兰天13,感虫:兰天6>兰天1;在扬花期和灌浆期所有间、混作组合麦蚜发生量至少显著低于其中一种单作品种(P<0.05);在扬花期和灌浆期,除兰天1/石7816、兰天13/95-108、兰天6/95-108和兰天1/95-108这4个组合出现了防治效应负增长外,所有间、混作组合均对麦蚜有防治效果,间作的平均防治效应为12.94%,变化范围为-24.67%~44.33%,混作的平均防治效应为28.92%,变化范围为1.67%~61.33%,防治效应最好的组合均是兰天1/兰天6/兰天13/95-108/石7816,防治效应分别为44.33%和61.33%。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间作、混作大部分对麦蚜的发生量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