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75篇
  免费   262篇
  国内免费   803篇
林业   417篇
农学   653篇
基础科学   212篇
  572篇
综合类   4836篇
农作物   491篇
水产渔业   294篇
畜牧兽医   2514篇
园艺   417篇
植物保护   834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231篇
  2021年   249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257篇
  2018年   177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57篇
  2015年   279篇
  2014年   672篇
  2013年   601篇
  2012年   519篇
  2011年   880篇
  2010年   936篇
  2009年   700篇
  2008年   643篇
  2007年   563篇
  2006年   548篇
  2005年   492篇
  2004年   293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195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75篇
  1998年   256篇
  1997年   181篇
  1996年   211篇
  1995年   184篇
  1994年   263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收割后剩下的棉秆不再焚烧,而被用于食用菌加工。记者昨日从湖北省农科院获悉,该技术获评201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据湖北省农科院“农业副产物生物转化食(药)用菌及其精深加工与产品开发”最新研究成果,棉秆、莲房(壳)可以用来种植灵芝、香菇等食用菌,目前已在随州、  相似文献   
92.
为研究围产期氟对子代肝脏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选取8周龄性成熟小鼠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雌雄比例为2∶1进行分组,在围产期经水对小鼠染毒,染毒结束后将仔鼠处死,取出肝脏。按照常规方法制作石蜡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研究表明氟可导致子代小鼠肝细胞索排列紊乱,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充血,肝细胞肿胀,核固缩、深染,随着氟剂量的增加,病变程度也加重。  相似文献   
93.
为了探讨氟离子在雌雄家蚕中肠和头部的吸收累积情况,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研究材料,按照常规方法饲养到5龄起蚕时,对2品种家蚕进行雌雄鉴别,并将其分区饲养.添氟组喂食经200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另设清水对照组,检测不同性别家蚕中肠和头部氟离子浓度的积累情况.结果表明,在中肠中,对照组734和T6雄蚕氟离子浓度分别高雌蚕1.20倍和1.03倍,添氟组734和T6雄蚕均是雌蚕的1.05倍.734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67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58倍.T6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22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20倍.在头部,对照组734和T6雄蚕分别是雌蚕1.39倍和1.08倍,添氟组734和T6雄蚕分别约是雌蚕的1.10倍和1.03.734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10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39倍.T6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10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03倍.两种组织中,均表现出雄蚕中的氟离子浓度高于雌蚕的.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究蛋鸡育成期和产蛋高峰期相关生殖激素含量及其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在24 h内的变化规律与差异,分析血液生殖激素含量变化与产蛋排卵行为的关系。【方法】以育成期和产蛋高峰期的罗曼蛋鸡为研究对象,监测其在产蛋高峰期的产蛋时间点,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个时期蛋鸡血液中前列腺素(PGs)、雌二醇(E2)、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含量在24 h内的动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相应时间点的前列腺素F受体(PTGFR)、雌激素受体(ERα)、促卵泡素受体(FSHR)和黄体生成素受体(LHR)基因mRNA在输卵管子宫部的日表达水平。【结果】蛋鸡产蛋时间集中在早上08:00-10:00。产蛋高峰期时,一天中06:00、10:00、14:00、18:00的PGs含量显著高于育成期(P0.05),E2含量在06:00和18:00极显著高于育成期(P0.01),FSH含量在18:00显著高于育成期(P0.05),LH含量在14:00、22:00和02:00显著高于育成期(P0.05)。育成期除LH外,其余3种激素含量在一天中波动不大。产蛋高峰期PGs含量在产蛋前显著高于产蛋后,PTGFR mRNA表达量在产蛋前后4 h均显著(P0.05)升高;FSH和E2含量在产蛋后(18:00)极显著(P0.01)上升。子宫组织的激素受体基因表达量变化与相应血液激素含量变化一致。【结论】蛋鸡产蛋时间集中于上午,产蛋高峰期各生殖激素含量总体高于育成期,蛋鸡育成期和产蛋高峰期的血液生殖激素水平变化规律与输卵管子宫部激素受体基因mRNA表达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PGs参与蛋鸡产蛋高峰期的产蛋和排卵过程,E2和FSH可能在蛋壳形成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5.
以废弃的马尾松针为原材料,制备了易回收的成型马尾松针,并用于含铬(Cr)废水的吸附。通过磷酸与羧甲基纤维素钠反应将废弃马尾松针成型化,以重铬酸钾溶液作为模拟含铬废水,研究吸附剂投加量、pH、初始浓度等对成型马尾松针吸附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型马尾松针对水中Cr(Ⅵ)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质量浓度为10 mg·L-1的Cr(Ⅵ)溶液,吸附剂投加量为10.0 g·L-1时,Cr(Ⅵ)去除率达到99%;成型马尾松针对Cr(Ⅵ)的吸附是一个先快速吸附、后缓慢达到平衡的过程,对于10 mg·L-1的Cr(Ⅵ)溶液,最终吸附平衡时间为6 h。马尾松针对Cr(Ⅵ)的去除率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在pH 1~4时,去除率超过90%;成型马尾松针对Cr(Ⅵ)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过程可以由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描述;成型马尾松针去除Cr(Ⅵ)的主要机制是静电吸附、氧化还原和络合作用。研究表明,成型马尾松针在去除Cr(Ⅵ)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力,可实现废弃生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水中有毒重金属去除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96.
为评价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在黄瓜上的安全性,建立了同时检测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2,6-二氯苯甲酰胺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前处理采用以乙腈提取,无水硫酸镁、石墨化碳(GCB)和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为分散净化剂的QuEChERS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0.05~5 mg·kg-1的加标范围内,氟吡菌胺和2,6-二氯苯甲酰胺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98%和90%~100%,相对标准偏差(RSD,n=5)分别为1.6%~7.9%和3.2%~9.4%,定量检出限(LOQ)为0.05 mg·kg-1。最终残留试验表明:在氟吡菌胺推荐剂量(735 g·hm-2)下,施药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间隔1、3 d和5 d时采收,氟吡菌胺及2,6-二氯苯甲酰胺在黄瓜上的最高残留量均小于0.05 mg·kg-1,低于我国规定的氟吡菌胺在黄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1。该方法前处理过程简单、方便、快速,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满足残留分析的要求,可用于氟吡菌胺及代谢物2,6-二氯苯甲酰胺在黄瓜中的残留检测。  相似文献   
97.
双唑草腈对双季水稻田杂草的防效及后茬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测定了双唑草腈及其与苄嘧磺隆、五氟磺草胺和扑草净混用对双季水稻田杂草的防效,并评价了双唑草腈对水稻及后茬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2%双唑草腈GR对双季水稻田杂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210、315和420 g/hm~2处理药后30、45 d对禾本科杂草和阔叶类杂草的防效均在87%以上,低剂量140 g/hm~2处理药后30、45 d对双季水稻田禾本科杂草和阔叶类杂草防效均在75%以上。2%双唑草腈GR 140、210、315和420 g/hm~2处理对后茬作物小白菜、马铃薯、小麦、紫云英和冬季油菜生长安全。2%双唑草腈GR以140、210 g/hm~2分别与苄嘧磺隆或五氟磺草胺混用,药后30、45 d对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防效均在93%以上,显著优于2%双唑草腈GR相应浓度的单剂处理,其中2%双唑草腈GR 210 g/hm~2+10%苄嘧磺隆WP 30 g/hm~2混用可以达到2%双唑草腈GR 315 g/hm~2处理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单独施用50%扑草净WP 450 g/hm~2对双季稻田禾本科杂草的防效较差,其与2%双唑草腈GR混用后防效显著提高,但对水稻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综上,双唑草腈及其与苄嘧磺隆、五氟磺草胺混用对双季水稻安全,可在双季水稻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8.
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及其在葡萄栽培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质,目前在果树生产中已广泛使用,而且使用的目的更是多样化,其中以赤霉素使用居多,又以在葡萄上的应用最为普及。本文针对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及葡萄生产中利用赤霉素的研究报道对有关方面进行简要综合的论述。  相似文献   
99.
400班氟硅唑乳油防治葡萄白腐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昌黎县十里铺乡耿庄村进行。该地葡萄白腐病常年发生较重。试材为赤霞珠葡萄,篱架栽培,树龄4年,株距0.5m、行距2.5m。  相似文献   
100.
正7月5日,欧盟发布G/SPS/N/EU/150/Add.1通告,修订1-萘乙酰胺(1-naphthylacetamide)、萘乙酸(1-naphthylacetic acid)、杀草敏(chloridazon)、精吡氟禾草灵(fluazifop-P)、麦穗宁(fuberidazole)、缩节胺(mepiquat)和肟草酮(tralkoxydim)在部分产品中的残留限量,于2016年7月19日实施。部分修订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