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5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4 毫秒
51.
以对黑龙江省猪、犬、猫旋毛虫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感染性做了比较研究。结泉表明:猪、犬、猫旋毛虫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均以膈肌、咬肌、胸肌为最多,而以舌肌、腰肌较少。猪旋毛虫对小鼠的感染性比犬、猫旋毛虫易感,差异极显著(P<0.01);犬、猫旋毛虫对小鼠的感染性无明显差异(P<0.05)。猪、犬、猫旋毛虫在小鼠体内的繁殖力指数(RCI)分别为:157.41±135.20;79.86±37.28和60.30±41.45。  相似文献   
52.
53.
先天性免疫细胞由树突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组成。旋毛虫入侵机体后,这些先天性免疫细胞作为前沿免疫防御系统,首先快速发挥各自作用,并诱发更加有效的Th2型免疫应答,在保护机体免受重大损伤、抵制并排除旋毛虫方面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论文详细综述了旋毛虫感染机体后,机体先天性免疫细胞的作用方式、作用机制以及相关免疫分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4.
为建立一种简易、快速检测动物血清中的旋毛虫排泄分泌(Excretory-secretory,ES)抗原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法,本研究选用旋毛虫53 ku ES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应用杂交瘤细胞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MAb).利用辛酸-饱和硫酸铵法和亲和层析柱联合法纯化MAb及兔抗旋毛虫53 ku ES多克隆抗体,利用枸橼酸三钠还原法制备的胶体金颗粒标记MAb,制备免疫金标试纸条.结果表明,获得的2株IgG1型杂交瘤细胞系4D10和5A2能够稳定分泌抗体,且效价高;胶体金标记MAb 4D10所制备的试纸条具有重复性好、灵敏性和特异性高的优点;该试纸条4℃条件下可密封保存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55.
对旋毛虫冷冻耐力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旋毛虫病是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不仅引起肉类品质下降,给畜牧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可以引起人类的感染和发病,对公共卫生造成威胁。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旋毛虫病危害比较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除上海、台湾和海南以外,其他省市均  相似文献   
56.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它不但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也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人类对旋毛虫侵入机体形成包囊的分子水平作用机制知之甚微,因此分离与鉴定旋毛虫幼虫期特异性基因,探求旋毛虫包囊形成的分子作用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而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I、脱氧核糖核酸酶II)在包囊形成过程具有很强的酶活性,具有参与包囊形成的可能。本文就对旋毛虫脱氧核糖核酸酶II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7.
莫忠容 《当代畜牧》2014,(36):57-58
本文分析了旋毛虫病的危害,介绍了猪旋毛虫病的检疫方法和防控策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8.
选取18只BALB/c小鼠进行旋毛虫灌胃,以灌胃前1d作为时间起点,于第0、1、7、14、28天分别收集小鼠粪便,同期选取12只同种小鼠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对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梭菌、拟杆菌、直肠真杆菌、柔嫩梭菌以及脱硫弧杆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双歧杆菌数量在第7、14、28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第1天无变化;乳杆菌第7、14、28天低于对照组(P<0.05),第1天无变化;肠球菌与梭菌在第7、14、28天均高于对照组(P<0.05),第1天无变化;拟杆菌、直肠真杆菌、柔内梭菌以及脱硫弧杆菌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表明,旋毛虫感染可引起小鼠肠道菌群变化,从而引起小鼠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59.
构建旋毛虫新生幼虫cDNA文库并对旋毛虫新牛幼虫期特异件基因进行筛选与鉴定,筛选出期特异性的基因片段.用λZAPⅡExpress载体成功地构建了旋毛虫新生幼虫的cDNA文库,并用放射性同位素a-38P标记cDNA探针对筛选出的阳性克隆进行鉴定.所构建的cDNA文库容量为1.92×106,重组效率为98.6%,所有的克隆片段都在0.5~2.0 kb之间,筛选获得7个阳性克隆,其大小在1.4 kb左右;用放射性同位素a-32P标记cDNA探针后,与旋毛虫成虫、肌幼虫、新生幼虫及成虫/新生幼虫cDNA文库质粒DNA进行Southern印迹杂交,结果与新生幼虫和成虫、新生幼虫cDNA文库质粒DNA有杂交而与成虫、肌幼虫cDNA文库质粒DNA不杂交.该基因是新生幼虫期所特有的cDNA片段.  相似文献   
60.
虽然旋毛虫抗肿瘤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但旋毛虫具有抗肿瘤的效应却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小鼠感染旋毛虫后对肿瘤细胞在体内的增殖或对移植进体内的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其可能的机理是旋毛虫感染机体后激发宿主免疫网络系统促使机体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发挥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功能;或者是由于寄生虫本身就具有能够分泌排泄一些抗肿瘤活性物质而发挥抗肿瘤效应;或者是由于寄生虫感染诱导肿瘤的基因表达发生变化而产生了抗肿瘤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