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65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2篇
  16篇
综合类   136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基于八境公园现状存在的问题,从水体、种植、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人文设施等5个方面进行提升改造,旨在优化公园生态环境,强化公园地域特色,丰富公园人文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42.
古人常用“骏马秋风蓟北,杏花春雨江南”概括南北两地风土人情,仿佛煮茗烹茶之事与漠北草原的蒙古族并无瓜葛。殊不知茶已随南北贸易的繁荣与发达而悄然北上,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茶境遇。本文从器、烹、礼、寓、忌等五个方面对蒙古族“茶境”进行系统探索与阐述,旨在为蒙古族饮茶文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木荷幼苗对常绿阔叶林不同光环境的光合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夏季晴天,对生长在旷地、林窗和林下的木荷幼苗光合作用的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及对短暂遮荫的响应等进行观测,结果表明:(1)旷地的日平均光合有效辐射约为1 230 μmol·m-2·s-1,分别是林窗和林下的1.7和12.3倍左右,并且旷地的气温显著大于林窗和林下的,而空气相对湿度却明显低于其它2个光环境;(2)木荷幼苗在旷地和林窗均出现光合"午休"现象,旷地木荷"午休"时净光合速率的降幅约60%,而林窗的降幅约为30%;旷地中木荷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约为17.8 μmolCO2·m-2·s-1,约是林窗和林下的1.8和3.4倍;此外,木荷幼苗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均随环境光强的增大而增大;(3)短暂遮荫时,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降低,各光环境中木荷幼苗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不断降低,胞间CO2浓度逐渐升高,水分利用率在旷地和林窗中呈下降趋势,而在林下一定低光范围内(约130~800 μmol·m-2·s-1)则维持了较高水平;(4)受光斑照射时,光斑区域的光合有效辐射和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受光斑前以及未受光斑区域提高了10倍和4倍以上.  相似文献   
44.
为探究光环境设计艺术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从室内光环境设计艺术的角度出发,以植物生长为研究路线设计人工LED光源,探究以人工光搭建的室内光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光照射下生长的植株虽不及自然光照射的植株,但仍可保障植株处于正常的生长区间,证明植株培养室下的人工光环境设计的艺术层次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45.
光环境可以改变马铃薯组培苗的形态特征,同样,光环境变化也会对马铃薯组培苗的生长产生影响。为了探究原始光环境调控残余效应对马铃薯组培苗产生的影响,试验收集了非连续性LED光源(T0)下培养的‘克新1号’马铃薯组培苗,重新接种后分别置于荧光灯(Fluorescent light,FL)和全光谱LED(Whole spectrum LED light,W-LED)光源下连续培养五代,并持续监测新光环境下第一、二、三、五代马铃薯组培苗的生长情况。调整光环境后,新光环境下的第一代马铃薯组培苗受到外植体内原始光环境调控残余效应的影响,其生长情况显著异于该光环境下其他代数的马铃薯组培苗。第一代28 d苗龄组培苗的株高、增殖系数显著低于第二、三、五代,随着新光环境调控的持续影响,荧光灯下第二、三、五代的株高、增殖系数和壮苗指数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31%、16.35%和23.36%,全光谱LED光源下分别为8.80%、11.28%和36.08%。两种新光环境下相同苗龄的第一代组培苗的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IAA)和赤霉素(Gibb...  相似文献   
46.
选用6年生‘贝达’砧木嫁接的‘京蜜’葡萄为试材,在控制果实负载量相同的前提下,设置10、15和20 cm新梢间距处理,连续两年研究其3种新梢间距处理条件下葡萄冠层光环境及果实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树体冠层总孔隙度和开度为新梢间距20 cm处理 > 15 cm处理 > 10 cm处理,叶面积指数和光能截获率表现相反,新梢间距10 cm 处理 > 15 cm处理 > 20 cm处理。20 cm间距处理光能利用率低,10 cm处理叶面积指数过高,树体郁闭,15 cm处理叶面积指数合理,光能利用率高。果实单粒质量在新梢间距15 和20 cm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10 cm处理;果皮色泽以15 cm间距处理最佳,其次为20 cm处理,10 cm处理最差。果实内在品质,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以新梢间距15 cm处理 > 20 cm处理 > 10 cm处理,可滴定酸含量表现相反趋势,10 cm间距处理最高,15和20 cm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特征香气组分中具有玫瑰香味的芳樟醇与绿叶清香和果香的正己醛含量均以15 cm间距处理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处理;清香和果香味的橙花醇、花香味的香叶醇、甜玫瑰香味的香茅醇及绿叶清香和果香味的2–己烯醛含量均以15和20 cm新梢间距处理显著高于10 cm处理。15 cm间距处理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含量较高,表现更浓的品种香气。综合认为,设施栽培中水平龙干树形配合高光效V形叶幕的‘京蜜’葡萄以新梢间距15 cm处理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47.
植物工厂是设施园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级阶段,其本质优势在于包括人工光照明在内所有生产要素可实现智能控制。LED光源是植物工厂应用的优选光源,可提供植物生理有效辐射范围内所有波长的光质,丰富了光生物学内涵,LED光源研发与应用催生了光生物学的分支即光质生物学学科。LED植物工厂是植物光质生物学研究与应用的理想场所和设施类型,植物光质生物学研究及LED光环境调控具有提高植物工厂植物产品产量与品质的重大应用价值,LED植物工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待于植物光质生物学的深入揭示。总结了LED植物工厂光质生物学的定义、内涵,并着重阐明了红蓝光替代全光谱的充要性、红蓝光质比优化、红蓝光连续光照、UV-LED光质生物学和昼夜节律等重点方向国内外研究与应用新动态,指出了未来LED植物工厂植物光质生物学研发与应用重点。  相似文献   
48.
园林是明代女性生活的重要空间,用香赏香是女性园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丰富的香气与女性的情感交融,营造出意蕴深远的香境,这在戏剧中体现得尤为突出.选择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作品《紫钗记》与《牡丹亭》为研究材料,梳理其中描述的女性园林空间的主要香气来源,解析氤氲的香气及其所在环境所蕴含的女性丰富情感,以此窥探明代女性园林香境...  相似文献   
49.
准确描述北运河流域水生态状况,为北运河流域水生态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在北运河流域26个采样点进行采样,对河流栖境打分,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河流栖境各参数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大型底栖动物BMWP值,分析北运河栖境得分与BMWP值相关性。结果表明,加权前栖境得分与BMWP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346,相伴概率为0.086,两者无显著相关性;层次分析法将河流栖境一级指标河道水量状况、河道变化状况、河滨带状况、河堤岸稳定状况分别加权为0.1466、0.1623、0.6040、0.0872,加权后栖境得分与BMWP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13,相伴概率为0.036,两者显著相关。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优化一级、二级指标的加权值,以使栖境得分值既可以有效指示不同河段的生物状况,也可以有效反映水生生物栖息地质量。  相似文献   
50.
超声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棉花秸秆中邻苯二甲酸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PAEs在棉花秸秆中的含量以及积累,将棉花秸秆分为棉桃壳(上段)、近地段(下段)和远地段(中段)三部分分别进行超声萃取处理后,经过柱分离和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采用GC法对其所含环境类激素(PAEs)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种PAEs采用GC分析法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6种物质分离度高;棉花秸秆中PAEs的最高总量为158.86 mg/kg,其中DEHP、DIBP、DBP在三部分中均存在,DEHP含量在棉花秸秆中达到了125.300 mg/kg,也是6种PAEs中最高的,棉花秸秆中段是PAEs的富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