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90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210篇
林业   3358篇
农学   350篇
基础科学   1682篇
  809篇
综合类   5733篇
农作物   211篇
水产渔业   383篇
畜牧兽医   1734篇
园艺   1154篇
植物保护   79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70篇
  2022年   233篇
  2021年   221篇
  2020年   344篇
  2019年   386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360篇
  2016年   462篇
  2015年   514篇
  2014年   944篇
  2013年   920篇
  2012年   1209篇
  2011年   1252篇
  2010年   1076篇
  2009年   954篇
  2008年   902篇
  2007年   846篇
  2006年   868篇
  2005年   642篇
  2004年   466篇
  2003年   407篇
  2002年   380篇
  2001年   398篇
  2000年   292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134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土地混合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激发地区活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与乡村活力关系的分析框架,并以山东省为例,运用辛普森多样化指数、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相关性检验等探究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对乡村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18年山东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指数增速高、中、低区(县)的乡村活力指数增速分别为84.70%、60.74%、50.33%,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增速越快,乡村活力发展越快;2010年山东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程度低、中、高区(县)的乡村活力指数分别为0.13、0.23、0.29,2018年分别为0.19、0.24、0.38,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程度越高,乡村活力水平越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程度与乡村活力显著相关,且对乡村活力具有激发作用。研究认为,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是激发乡村活力的有效途径,这为编制村庄规划、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城市边缘的浅山区是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生境的交接缓冲区,也是人居环境面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风险脆弱性较高的区域。相比通过工程方法降低浅山区中自然灾害威胁,防灾林选址规划作为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可以恢复健康的生态系统,提供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并有效降低灾害风险,提高人居环境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与适应力。  方法  本研究提出一种人居环境安全视角下的泥石流防灾林造林选址评价体系,并评估规划的防灾林对降低人居环境中泥石流风险的有效性。基于多准则决策法(AHP),将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的泥石流敏感性预测结果作为泥石流风险因子,识别具有降低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的泥石流流域内适宜造林位置作为环境因子,同时结合造林可行性因子,叠加3类因子分析出高风险且高适宜的造林区域。通过对比造林前后泥石流敏感性与人居点危险性评价造林的减灾效益,指导北京市浅山区泥石流防灾林造林选址。  结果  研究选取了118.50 km2的造林区域,主要分布在密云水库周边地区、怀柔区、昌平区以及房山区,呈现以零散斑块形态分布在人居点上游的特征。造林后泥石流易发区面积减少了117.45 km2,位于泥石流易发区的人居点个数减少了51个。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提升人居环境泥石流抵抗力的防灾林造林选址评价体系,通过基于自然系统的方法降低山区自然灾害风险,提升浅山区人居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系统健康与人居环境安全,并为北京市百万亩造林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3.
为避免使用公共周期干线协调控制方法时产生时空资源的浪费,提出非公共周期的干线协调控制模型.依据传统协调控制约束关系分析了非公共周期交叉口与关键交叉口的约束条件,以一个非公共周期循环为观察目标,建立了干线与支路总延误最小的双层延误模型,运用动态规划的方法求解得到系统延误最小的非公周期和初始相位差,并根据得到的周期时间和相位差进行绿信比优化,从而降低干线系统延误、提高通行效率.模型选取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3个干线路口进行实例分析.结果 表明:相比公共周期协调控制模型,非公共周期的干线协调控制模型优化后车辆平均延误降低了10.6%,干线系统总延误降低了15.9%,平均停车次数降低了4.0%,从而验证了非公共周期协调控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4.
为了提高蚁群算法路径寻优的收敛精度和收敛速度,提出一种基于有效拐点的栅格图和基于最短距离最小步数路径(最短最小路径)的蚁群算法,用于搜索地面移动机器人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在标准蚁群算法路径规划中,蚂蚁的搜索方式是有限方向有限邻域,本文采取无限邻域的搜索方式,可取捷径搜索任何可直通的栅格点,并提出有效拐点的概念,减小了单步搜索量。提出最短最小路径的概念,并用其取代欧氏距离作为启发值,提高了启发值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同时用起点到终点的最短最小距离指导信息素更新,提高了蚁群算法迭代的质量。最后,在不同规模、不同障碍比例的栅格地图环境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用最短最小路径距离取代欧氏距离的合理性,并验证了本文方法可以在降低计算量的同时,以更快的收敛速度搜索到距离更短、步数更少的路径。  相似文献   
995.
河北省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节水及提高用水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0-2017年面板数据,运用DEA-BCC、Malmquist指数和Tobit模型对河北省11地级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静态和动态时空分异特征及整体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010-2017年河北省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均值总体水平较低,呈现"倒V"形的时间变化特征和"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全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7.2%,时序上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空间上呈北部、西北部高,东部、西南部低的趋势分布.农业经济水平、节水农业水平及农作物种植结构中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对河北省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起积极促进作用,水资源禀赋、机械化程度及水资源结构中粮食和蔬菜种植面积的比值则呈消极阻碍作用,其中农作物种植结构和水资源结构起主要导向作用.河北省各地级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明显,总体水平偏低,有较大提升空间,充分利用好技术优势和节水农业设施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6.
以李家厂村美丽乡村建设为例解析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基本原则,统筹分析村庄经济、人文、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改造提升需求,通过精准策划村庄定位,合理布局产业空间,人性化设计村庄风貌,引入慢行系统、海绵村庄、真空排导系统等创新理念对基础设施进行精细化改造,达到盘活乡村资源禀赋、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总体目标。本文可为国内类似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丁赓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2):90-91
林区道路属于森林经营的基础设施,是林业生产经营的动脉,也是发展林业、提高林业经营水平的重要条件.木兰林场依照林区公路设计规范,结合林场自身软硬件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自己的路网规划和路线测设方法.该文分析了木兰林场林区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试述河南渔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20多年的深化改革,河南渔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水产品产量产值大幅度增长,城乡居民“菜篮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农(渔)民在发展渔业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渔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性日益凸显,使渔业生产发展产生困难,风险加大。自1998年鲤鱼价格大幅下跌以来,我省淡水水产品市场持续低迷,市场由买鱼难逐渐发展到卖鱼难,给渔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就在新形势下河南渔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99.
在对一个水体渔业利用方式上,我们主张首先通过利用鱼类天然饵料,以发挥水体生物资源的生产潜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增加外源性营养物质,如投饵施肥等,逐步向集约养殖过渡。  相似文献   
1000.
《水库渔业》1983,(3):62-62
[本刊讯]为制订水利建设中渔业增殖技术科技长远规划,受水电部委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于1983年6月11~15日在广东省肇庆市召开座谈会。会议代表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24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水利厅(局)的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共40人。会议由我国知名的鱼类学家刘建康教授主持。水电部水利工程综合经营公司经理武敬诚同志到会讲了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