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5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林业   187篇
农学   47篇
基础科学   175篇
  579篇
综合类   660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82篇
园艺   50篇
植物保护   12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01.
基于土壤剖面测定数据计算中国土壤有机碳贮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torage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vegetations in China were estimated using measured data of 2 440 soil profiles to compare SOC density distribution between different estimates, to map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s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vegetation in China,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s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using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es.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was estimated at 69.38 Gt (1015 g). There was a big difference in SOC densities for various vegetation types, with SOC distribution closely related to climatic patterns in general.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es of SOC against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showed that SOC generall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and elevation, while i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Furthermore, the important factor controlling SOC accumulation for forests was elevation, while for temperate steppes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dominated. The more specific the vegetation type used i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greater was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n SOC. However, compared to native vegetation, cultivation activities in the croplands reduced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n SOC.  相似文献   
102.
重金属迁移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Cu, Zn, Pb and Hg runoff from yellow limestone soil and purple soil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obility of the heavy metals and the soil characteristics were studied in laboratory using a rainfall simulato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soluble Zn in surface runoff we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tents of < 0.002 mm particles and CEC of the soils, indicating that Zn was mostly adsorbed by clays in the soils. The contents of Cu and Hg in surface runoff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ir contents in the soils. The amounts of Cu, Zn, Pb and Hg removed by surface runoff were influenced by the amounts of soil and water losses and their contents in the soils, and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tents of soil particles 1~0.02 mm in size.  相似文献   
103.
重庆市主城区街道地表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分析了重庆市主城区街道地表物的基本性质及As、Cd、Cr、Cu、Hg,Ni、Pb,Zn等元索的全置、模拟酸雨(pH4.5)的浸出量。结果表明:各功能区中街道地表物的自然组成均以中等粒径的为主;就元素而言,粒径越细对重金属的贡献率越高;就功能区而言.细粒径与中等粒径的颗粒对重金属贡献率较为接近。街道地表物呈碱性,有潜在的有机物污染。重庆市主城区街道地表物重金属元素含量有较大的差异,受人为活动干扰严重的重金属种类为Cr、Cd、Hg、Cu。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除Ni外,其他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各功能区均受到重金属的严重污染。重庆市主城区街道地表物中的重金属只与其中的磷素含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4.
水土流失区幼龄果园,园面套种秋大豆作绿肥压埋改土试验,幼龄果园的地表覆盖率提高,土壤侵蚀减少,地表温度稳定,经3年的改造,土壤肥力增加,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5.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连续14年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及其4种退耕类型径流、侵蚀进行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显著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退耕类型之间径流量和侵蚀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大小次序为:农耕坡地>牧草地>乔木林地>自然草地>灌木林地。地表径流和侵蚀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减流、减沙效应主要发生于7月和8月。牧草地累积减流、减沙效应随年度增加逐步下降,乔木林地的累积减流效应逐渐下降而减沙效应则逐步增加,灌木林地累积减流、减沙效应持续提高,自然草地则为先增长后降低的过程。14年观测结果表明:累积减流、减沙效应次序为:灌木林地>自然草地>乔木林地>牧草地。牧草地和乔木林地在短期具有较好的减流、减沙效应,而灌木林地和自然草地具有较好稳定持久的水土保持功能。  相似文献   
106.
一、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林地、林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神木县地下埋藏着全国少有的优质煤,且埋藏浅、易开采、煤层厚。1999年以来,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引发了矿区周围地表沉陷,植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和地表沙化严重等生态问题。随着榆林能源化工  相似文献   
107.
崔力拓  李志伟 《土壤通报》2006,37(6):1199-1202
坡面径流和侵蚀泥沙是磷素进入洋河水库的主要非点污染源。根据洋河流域多年的降雨特点,通过对天然降雨资料分析和人工模拟降雨,对该流域缓坡地表径流中磷素输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洋河流域缓坡地土壤磷素流失以颗粒态磷为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洋河流域缓坡地地表径流中磷含量的大小顺序为:小麦-玉米连作地>高产玉米地>低产玉米地>次生灌木林地;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径流中颗粒态磷的含量逐渐增加,但O rtho-P的含量却下降;不同植被覆盖度下坡面地表径流中颗粒态磷和TP的含量随着植被覆盖度增大而减少,但径流中O rtho-P的含量则随着覆盖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8.
黑龙江省东部山地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龙江省东部山地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径流、枯透水和地表径流中的pH值、溶解氧、浊度、总溶解固体、K、Na、Ca、Mg、Cu、Zn、Mn和Fe等水质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其水化学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pH和DO降低,TURB和TDS明显增加,化学元素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树干径流除了Cu外其余各化学元素含量均明显增加。穿透水和树干径流中各元素的变异系数较大。枯透水各化学元素的变异系数低于其他水样,只有Mn元素变化较大。穿透水、树干径流和枯透水中的K、Ca淋溶量较大,Cu、Zn淋溶量较少,根据淋溶系数的大小排列穿透水的淋溶序列为Mn>K>Mg>Cu>Fe>Ca>Na>Zn,树干径流的淋溶序列为Mn>Mg>K>Fe>Ca>Cu>Na>Zn,而枯透水的淋溶序列为Mg>Mn>K>Fe>Ca>Cu>Na>Zn。  相似文献   
109.
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是独特的大型线状建设工程,途经新甘两个省份。工程建设将大面积扰动地表和产生大量弃土弃渣,水土流失的类型、成因非常复杂。沿途包括典型的干旱气候风力侵蚀和半干旱水———风复合侵蚀区,尤以风力侵蚀为主。通过对工程建设期土壤侵蚀过程进行监测分析,其结论是:由于贯彻了水土保持方案,采取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量变化甚少。  相似文献   
110.
黄壤旱坡地梯化对土壤磷素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贵州中部黄壤旱坡地上 ,通过无界径流小区法以及野外坡面径流小区试验 ,对梯化和未梯化的黄壤旱坡地地表径流中磷酸根态磷、颗粒态磷以及生物有效磷的浓度变化 ,以及旱地梯化种植与传统顺坡种植下土壤磷流失量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梯化与未梯化黄壤旱坡地地表径流中颗粒态磷和生物有效磷含量出现显著性的差异 ,旱坡地梯化后地表径流中颗粒态磷的含量减少 17.0 9%~ 5 7.94 % ,生物有效磷含量减少 16.0 1%~3 6.83 %。黄壤旱地土埂梯化种植能明显减少地表径流中颗粒态磷的流失量 ,其年均颗粒态磷的流失量比传统顺坡种植减少 71.64% ,但旱地梯化种植未能明显减少水溶态磷的流失量。土壤磷素水平的提高能明显增加旱坡地磷素的流失潜能 ,黄壤旱地梯化种植结合平衡施肥是减少土壤磷素流失以及保护水体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