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93篇
农学   67篇
基础科学   8篇
  7篇
综合类   172篇
农作物   23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89篇
园艺   53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01.
笔者近来每月都收到200余封信,询问如何在较北地区建立棕榈苗场的问题。本文即为此而撰写。建立棕榈苗场与建立其他苗场的区别其实不大,首先都要求交通便利、水电充足、通讯发达、治安良好等基础条件。另外,由于北方冬天普遍下霜雪,有最起码的塑料大棚等保温设施较为重要。当然,如有加温玻璃温室则可进行周年生产。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能提高茶树菇产量的配方,丰富栽培茶树菇的原辅材料。[方法]利用棕榈丝纤维和棕榈仁粕混合配方栽培茶树菇,设3个不同配比,并以杂木屑配方作为对照,对比4个配方间产量的差异。[结果]棕榈丝纤维和棕榈仁粕可以显著提高茶树菇的产量,其中添加棕榈配方的茶树菇平均单袋产量可达277.7 g,比杂木屑配方的产量(178.9 g)提高了55.2%左右。但是菌丝的生长速度随着加入棕榈原材料量的增加而减缓,特别是棕榈仁粕,当其量达一定值时,茶树菇菌丝生长缓慢甚至无法满袋,且无法正常出菇。[结论]在实际生产中,可在杂木屑配方中适当添加棕榈丝纤维或者棕榈仁粕,以提高茶树菇产量。  相似文献   
103.
为探究饲料中棕榈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EPA+DHA)对大黄鱼(Larmichthys crocea) [初始体重为(30.51±0.16) g]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鱼粉和豆粕为主要蛋白源,EPA富含油、DHA富含油、棕榈酸和卵磷脂为主要脂肪源,分别配制棕榈酸/(EPA+DHA)比例分别为1∶5、1∶1和5∶1的3种等氮(约43%粗蛋白)、等脂(约11%粗脂肪)饲料,并分别命名为P0、P50和P100组,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70 d的摄食生长实验,从肌肉基本指标与分子基因层面探究饲料对大黄鱼抗氧化能力与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P0和P50组大黄鱼肌肉具有显著高的硬度、粘附性、内聚性和咀嚼性(P<0.05)。P0组大黄鱼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P50和P100组(P<0.05);P100组肌肉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P0和P50组(P<0.05)。P100组大黄鱼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2基因(SOD2)和过氧化氢酶基因(CAT)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0和P50组(P<0.05);P0组肌肉核因子E2相关因子基因(Nrf2)表达水平则显著高于P50组(P<0.05),P100和P0组、P100和P50组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SOD1),P0、P50和P100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P50组大黄鱼肌肉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低于P0和P100组(P<0.05),P0、P50和P100组大黄鱼肌肉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棕榈酸含量较高时,大黄鱼肌肉质构特性降低,抗氧化能力没有受到显著影响;在饲料棕榈酸/(EPA+DHA)值发生改变时,大黄鱼肌肉品质的变化与鱼体内氧化应激和抗氧化能力之间的关联仍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04.
1无限生长型番茄无限生长型番茄整枝法在单干整枝的基础上,又可演化出三种整枝法。1.1单干整枝法番茄植株留主干结果,主干上萌发的所有侧枝随生随摘除(打杈),当侧芽长到1厘米长时,及时掰掉。适时打杈可以加快果实膨大。单干整枝法可以保留1~8穗后摘心(掐尖),一般栽培都保留二至四穗果。摘心即是在主干或用来结果的侧枝上最后一穗果的上方保留二至三片叶后,摘除生长点。番茄的栽植密度和每株留果穗数有密切关系。一般保留二  相似文献   
105.
20 0 3年上半年 ,南海局从进境种子和苗木中共截获有害生物近 5 0 0批 ,其中一、二、三类危险性病虫 5种 11批。危险性病虫包括从墨西哥的咖啡种子中截获咖啡果小蠹 (Hypothene mushampei)、从美国加拿利海枣种子中截获棕榈核小蠹 (Coccotrypesdactyliperda)、从韩国华盛顿椰子中截获椰心叶甲 (Brontispalongissima)、从台湾蝴蝶兰和泰国石斛兰中截获草莓滑刃线虫 (Aphelenchoidesfragariae)、从台湾竹竽、韩国华盛顿椰子和中东海枣中截获根结线虫(Meloidogynespp .)。南海局从进境种苗中截获的危险性病虫@黄法余$南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  相似文献   
106.
海南椰子大观园棕榈植物名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海南椰子大观园的棕榈植物进行调查、归类,整理成“海南椰子大观园棕榈植物名录”,该名录共包括棕榈科植物60属123种.  相似文献   
107.
单叶省藤(Calamus simplicifolius)和黄藤(Daemonorops jenkinsiana)是棕榈藤的2种重要的代表藤种,是藤工业化利用的主要原材料。然而,棕榈藤参考基因组的空白成为开展其基础生物学和应用生物学研究的主要障碍。本研究通过使用Illumina、Pacific Biosciences和基于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的基因组辅助组装测序等高通量测序技术,完成了单叶省藤和黄藤染色体水平上基因组的组装。项目测序共分别得到约730 Gb和约682 Gb的原始数据,分别相当于预测基因组覆盖度(单叶省藤约1.98 Gb,黄藤约1.61 Gb)的372倍和426倍。另外,单叶省藤和黄藤的scaffold N50分别为160 Mb和119 Mb。在单叶省藤和黄藤的基因组分别注释出51 235和53 342个完整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模型。通用单拷贝直系同源评估表明,2种藤基因组组装的完整性分别达到96.4%和91.3%。进化分析显示,4种棕榈科植物聚在一支上,单叶省藤和黄藤的分化时间约出现于1 930万年前。此外,还分别在单叶省藤和黄藤的基因组中鉴定了193个和172个参与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这些数据不仅为开展藤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源,促进种质资源的育种应用,而且还作为开展种间及不同物种之间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参考基因组。  相似文献   
108.
澳洲石斛(Dendrobium kingianum)属于兰科石斛属植物,在我国作为观赏植物被广泛种植。近年来,广东省澳洲石斛生产上发生一种疫病,该病害为害茎杆和叶片,引起受害部位变褐腐烂,植株死亡,对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从发病的澳洲石斛上分离获得一种真菌,通过致病性测定显示,该菌可以侵染健康的澳洲石斛盆栽植株引起发病,表现出的症状与大田症状相似。从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再次分离得到的菌株与接种菌的形态特征一致,说明原分离菌为引起澳洲石斛疫病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 tub)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了鉴定。该菌株的形态学特征与棕榈疫霉(Phytophthorapalmivora)基本一致。BLAST比对分析发现,本研究中的2个菌株(SHL918和SHL921)的tub基因序列与棕榈疫霉的相似性均为99%。在基于tu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研究菌株与棕榈疫霉聚在同一分支上,支持率为100%。因此,结合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引起澳洲石斛疫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棕榈疫霉(P.palmivora)。棕榈疫霉侵染澳洲石斛引起疫病为首次报道。进一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109.
对马来西亚输华棕榈丝进行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结果表明有10种(属)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随棕榈丝产品入境的风险极大,包括昆虫6种,真菌2种,线虫1种和杂草1种。对这10种(属)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了详细的风险分析,并根据风险分析结果,提出了有效降低有害生物传入风险的管理措施,为马来西亚棕榈丝输华的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0.
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山东省4个蔬菜产区棕榈蓟马对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供试药剂毒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噻虫嗪吡蚜酮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济南、聊城和泰安地区的棕榈蓟马种群对7种药剂基本处于敏感状态,寿光地区的棕榈蓟马对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和吡蚜酮产生了6.99~10.83倍的低水平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