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60篇
林业   17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5篇
  21篇
综合类   248篇
农作物   25篇
水产渔业   54篇
畜牧兽医   213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6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01.
牛异食行为(PICA)是以舔食、啃咬一些无营养价值异物为特征的一种异常行为,大多研究认为,PICA是因某些营养素紊乱和生活环境受限所致.业已证明,肠道菌群与宿主营养代谢关系密切,肠道菌群-肠-脑(micro-biota-gut-brain,MGB)轴与动物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日益被揭示.但PICA牛的营养代谢物变化与其...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噻虫嗪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评价噻虫嗪残留对消费者的健康风险和土壤中非靶标生物蚯蚓的环境风险,为噻虫嗪在甘蔗上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15和2016年在海南和广西开展10%噻虫嗪颗粒剂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试验和最终残留试验,并根据蔗茎和土壤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残留量,评估其对人类急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和对非靶标生物蚯蚓的环境风险.[结果]噻虫嗪在甘蔗植株中的半衰期为8.4~18.2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7.3~22.4 d;甘蔗蔗梢和蔗茎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LOQ)(0.05 mg/kg),但施用高剂量562.5 g a.i/ha后,收获期土壤中噻虫嗪残留量高于LOQ,达0.146~0.153 mg/kg;噻虫嗪和噻虫胺对我国一般人群的估计每日摄入量(EDI)仅为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0.0039%~0.0049%,估计短期摄入量(ESTI)仅为急性参考剂量(ARfD)的0.17%~0.29%;噻虫嗪对蚯蚓的风险商(RQ)<0.01,噻虫胺对蚯蚓的RQ=0.016.[结论]在甘蔗苗期按照375.0~562.5 g a.i/ha沟施10%噻虫嗪颗粒剂1~2次,甘蔗中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最终残留量低于我国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且该残留对人类健康的急慢性暴露风险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但建议该产品在甘蔗上登记使用时注意其代谢物噻虫胺对土壤非靶标生物蚯蚓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03.
菜用大豆食味品质与代谢物的种类和数量显著相关,为研究菜用大豆籽粒代谢物间的相关性,以菜用大豆新品种闽豆6号为材料,采用气质谱联用仪(GC-MS)对不同时期籽粒的代谢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检测到的102种代谢物中,有机酸36种,其次为氨基酸21种、多元醇11种、糖9种、磷酸7种、胺类5种、脂肪酸和核苷酸各4种、其它物质5种;对这9类代谢物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氨基酸与有机酸、糖及其它类代谢物均成负相关,与多元醇、磷酸、胺、核苷酸以及脂肪酸均呈正相关,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9种糖类代谢物相关分析表明蔗糖与葡萄糖和果糖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21种氨基酸的相关分析表明除蛋氨酸与半胱氨酸、焦谷氨酸与蛋氨酸和谷氨酸负相关外,其它氨基酸均两两正相关,此外含硫氨基酸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以及焦谷氨酸与其它20种氨基酸的相关性较弱;阿魏酸等6种酚酸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苯甲酸与其它5种酚酸相关性均不显著;阿魏酸与没食子酸、奎尼酸和莽草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芥子酸呈显著正相关;没食子酸与奎尼酸呈极显著正相关,奎尼酸与莽草酸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菜用大豆品质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4.
基于分散固相萃取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建立了快速检测西瓜和黄瓜中吡唑萘菌胺及其代谢物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 (PSA) 和C18净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GC-MS/MS) 测定,多反应检测模式 (MRM) 分析,内标法定量。考察了提取溶剂及吸附剂种类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优化了气相色谱-质谱条件。结果表明:在1~500 μg/L范围内,吡唑萘菌胺及其代谢物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 (r) 为0.994 3~0.999 9。在0.01、0.1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吡唑萘菌胺及其代谢物在西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0%~105%,相对标准偏差 (RSD,n = 5) 为3.4%~13%;在黄瓜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2%~104%,相对标准偏差 (RSD,n = 5) 为1.3%~9.3%。吡唑萘菌胺及其代谢物的定量限 (LOQ,S/N = 10) 为0.3~0.6 μg/kg,检出限 (LOD,S/N = 3) 为0.1~0.2 ng。该方法简单、高效、快速,满足残留分析的要求,适用于西瓜、黄瓜中吡唑萘菌胺及其代谢物残留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05.
为明确噻虫嗪在节瓜上的残留行为,于2015年在广东和上海两地进行了噻虫嗪在节瓜上的规范田间残留试验,建立了节瓜中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HPLC-MS/MS) 检测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经氨基固相萃取小柱净化,HPLC-MS/MS 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噻虫嗪在节瓜上的消解半衰期为4.98~5.84 d;采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WG),分别按有效成分75和112.5 g/hm2 的剂量于幼果期开始施药,施药2~3次,每次施药间隔期为7~10 d,距最后一次施药后3、5、7 d 采样测定,节瓜中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残留量分别为0.010~0.422 mg/kg和 <0.010~0.020 mg/kg。膳食摄入风险初步评估结果显示:其风险商值 (RQ) 为0.044,表明噻虫嗪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低。目前中国尚未制定噻虫嗪在节瓜上的最大允许残留限量 (MRL) 标准,根据试验结果,建议中国可将噻虫嗪在节瓜上的MRL值暂定为1 mg/kg。  相似文献   
106.
翟岚 《福建茶叶》2016,(5):14-15
茶树的种植和生产过程越来越依赖农药的使用,而丁醚脲作为茶叶的除虫、除螨剂,其在茶叶中的残留量关乎着人类的健康与安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因其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特点,而被广泛用于食品中农药的残留测定。本文阐述丁醚脲和丁醚脲代谢物的毒性,以及在土壤中的迁移作用特点,重点分析测定茶叶和土壤中丁醚脲及其代谢物残留,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检测的高效率。进一步探究样品前处理方法、样品提取、分离检测的工艺,这对测定茶叶和土壤中丁醚脲及其代谢物的残留,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7.
为明确低海拔(41 m)和高海拔(2 343 m)‘美乐’葡萄产区浆果代谢组和品质的差异和成因,试验采用GPRS-Base系统气象站监测低海拔和高海拔‘美乐’葡萄产区的气象因子,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技术解析低海拔和高海拔产区‘美乐’浆果代谢组的差异,并测定了不同海拔‘美乐’葡萄浆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 H、总酸含量、还原糖、花青素、总酚、单宁、黄酮、类黄酮和蛋白质的含量。结果表明,高海拔‘美乐’葡萄产区平均日照时数、生育期总辐射、日均辐射、日均温差、日均温度、生长时期有效积温等气象因子均高于低海拔‘美乐’葡萄产区;与低海拔产区相比,高海拔产区的‘美乐’葡萄浆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单宁和还原糖含量增加,总酚和花青素含量减少。代谢通路分析表明:高海拔产区的葡萄浆果积累更多的氨基酸、有机酸、醇、多酚、糖类等物质。代谢通路富集表明:高海拔产区改变了葡萄浆果8条氨基酸代谢、4条碳水化合物、3条脂质代谢和3条氮代谢通路。去趋势化对应分析表明:‘美乐’葡萄园中的气象因子如日均日照时数、生长时期总辐射、日均辐射、温差、日均温度、生长时期有效积温是驱动‘美乐’浆果代谢物积累的主要因子。高海拔和低海拔区域气象因子的差异是‘美乐’葡萄浆果代谢物差异的重要驱动力,高海拔区‘美乐’葡萄浆果通过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多样性策略来适应高海拔环境,提高浆果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8.
氮高效利用水稻碳氮代谢物含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研究氮高效利用水稻在不同供氮水平下碳氮代谢物含量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氮素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氮高效利用水稻碳氮代谢物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α-酮戊二酸(2-OG)和蔗糖的含量随生育进程的变化态势与氮低效利用水稻大致相同,但其含量的高低因品种、施氮量不同而异。Glu对氮的响应基本为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Gln在抽穗期、开花期和2-OG在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对氮响应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S”型曲线变化规律;蔗糖在抽穗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而在成熟期表现为增加。抽穗期Gln与Glu呈极显著正相关;氮利用效率(NUE)与开花期的Gln呈显著负相关,与Glu呈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2-OG呈极显著负相关。施氮量和不同氮利用效率水稻对碳氮代谢物含量有影响,氮高效利用水稻在低氮条件下具有较高的Glu,2-OG和蔗糖含量;抽穗期不同供氮处理Gln含量均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109.
黄绿木霉菌代谢产物对杨树烂皮病菌抑菌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利用室内实验的方法,研究了黄绿木霉菌代谢产物对杨树烂皮病菌的抑菌能力.黄绿木霉菌代谢产物在经121℃处理25 min后,50%浓度下抑菌作用可高达100%.在pH为3~9范围内该代谢产物的抑菌能力变化不大,说明pH变化对其活性没有影响.在对黄绿木霉菌发酵过程中,利用马铃薯葡萄糖(PD)培养基即可达到有效的抑制杨树烂皮病金黄壳囊孢菌菌丝生长的目的,而且利用马铃薯葡萄糖(PD)培养基发酵3~4 d的黄绿木霉菌代谢产物抑菌效果最好,抑菌中浓度最低,发酵时间过长与过短,均不利于对病原菌的抑制.经黄绿木霉菌代谢产物处理的菌丝电导率与呼吸强度均发生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病原菌菌丝体发生变化,细胞壁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10.
粉红粘帚菌(Gliocladium spp.)是一类对植物病原菌具有潜在生物控制作用的真菌,为了探讨粘帚菌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抑制作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粉红粘帚菌挥发性代谢产物和非挥发性代谢产物不同稀释度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及二龄幼虫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在原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