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1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9篇
  32篇
综合类   41篇
水产渔业   71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研究三峡水库神农溪库湾倒灌异重流特性、光混比特性及其对水华的影响,根据神农溪库湾的地理特性及库湾区域性水华特性,从神农溪河口至回水末端,沿渡河镇河道中泓线设置7个监测点位(SN01~SN06),于2014年汛末蓄水期对神农溪库湾的水温等指标进行跟踪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过程通过倒灌异重流作用,最大单日水位变幅为1.04 m,干流水体分别从表层、中上层和底层倒灌潜入库湾;倒灌异重流增强了干支流间水体交换,缩小了干支流间水温差,打破支流水温分层,使支流混合层深度逐步增大。库湾叶绿素a浓度呈现时空差异性,整个蓄水周期内,SN02受干流水体影响明显,叶绿素a浓度始终维持在低水平,均小于20 mg/m~3,蓄水过程中,SN05和SN06断面混合层深度由6.0 m上升至22.5 m,叶绿素a浓度由高于30 mg/m~3降低至10.30 mg/m~3,导致神农溪库湾叶绿素a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蓄水过程加强了干支流水体交换程度,减小光混比至0.2,库湾叶绿素a浓度均值降低为11.00 mg/m~3,水华情势最终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2.
提出改进清理洪水漂浮物作业方式,采用拖网式清漂工艺技术代替传统的清漂船打捞作业,提高清漂效率;三峡工程遭遇洪水漂浮物逼近坝前的情景,应防患未然。在库区各支流河口上方安置防范设施,沿支流适当河段设置收集洪水漂浮物的拦截工程,防范或杜绝漂浮物流入库区。  相似文献   
83.
三峡水库小江流域消落区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三峡水库运行初期消落区的植被状况,2009年5月、7月和9月对小江流域消落区高程150、160和170m处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和多样性等特征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小江流域消落区维管束植物共有140种,隶属于38科113属,以草本植物或旱生植物为主。群落优势种主要有香附、苍耳、小白酒草、狗牙根等18种。生物量均值999.9g/m2,变幅140.7~2055.6g/m2;烘干重均值310.7g/m2,变幅为26.5~932.6g/m2。植物多样性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等均在5月最小,7月最大,9月略下降,在高程150m处最小,160m处最大,170m处次之。并对小江流域消落区植物的演替趋势、生态恢复、影响因素和利用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4.
调查三峡水库正常运行期(2011-2015年)库区干流5个江段(秭归、巫山、云阳、涪陵、江津)的鱼类资源,对库区干流四大家鱼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三峡库区四大家鱼受上游水电开发以及库区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旨在为三峡库区四大家鱼保护措施的提出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四大家鱼在渔获物中的数量百分比从2011年的3.52%下降到2015年的1.86%,而重量百分比则先从2011年的13.47%迅速上升到2012年的28.06%,然后波动下降到2015年的24.30%,其中鲢、鳙、草鱼均在数量百分比上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而在重量百分比上则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5年间,四大家鱼的主要分布区域逐渐从涪陵至秭归江段转移到云阳和秭归江段,其中鲢、鳙、草鱼的主要分布区域均从云阳至秭归江段转移到云阳和秭归江段。三峡库区四大家鱼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金沙江梯级水电站运行对其产卵活动的影响以及库区普遍的过度捕捞。  相似文献   
85.
为了解三峡水库运行初期消落区的植被状况,2009年5月、7月和9月对小江流域消落区高程150、160和170m处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和多样性等特征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小江流域消落区维管束植物共有140种,隶属于38科113属,以草本植物或旱生植物为主。群落优势种主要有香附、苍耳、小白酒草、狗牙根等18种。生物量均值999.9g/m2,变幅140.7~2055.6g/m2;烘干重均值310.7g/m2,变幅为26.5~932.6g/m2。植物多样性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  相似文献   
86.
科技成果     
●“商品化渔用疫苗研制和规模化应用示范”课题通过专家验收2月25日,农业部渔业局组织有关专家对珠江所主持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商品化渔用疫苗研制和规模化应用示范”课题进行验收。该项目针对草鱼出血病等水产养殖动物疫病,分析了病原的抗原特性,筛选出疫苗抗原29种、浸泡和口服免疫佐剂5种,研制出了高效实用疫苗制品14种,其中,注射疫苗10种,保护率为81.4%~100%;浸泡疫苗3种,保护率65.2%~82.6%;口服疫苗1种,保护率达61.1%;研究并建立了草鱼出血病细胞弱毒疫苗等3种疫苗的生产工艺,建立了疫苗中试生产基地3个,其中1个已通过GMP认证,形成了4条中试生产线,可年产疫苗30万升以上;建立了22个疫苗应用示范基地,总面积2.3万亩,开展了草鱼出血病活疫苗等8种疫苗的示范应用,疫病发生率平均降低21.46%;初步建立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技术体系,建设了4个质量追溯管理技术示范基地,总面积6509亩,构建了省级水产品质量追溯监管平台。课题研究期间,申报国家发明专利9项,其中1项获得授权;制定标准和规程10项,其中,行业标准4项;申报疫苗新兽药证书1个,完成临床试验申报材料2项,申报生产批准...  相似文献   
87.
三峡水库三期蓄水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于2007年1月、4月、7月、10月,对三期蓄水后三峡库区秭归至江津江段的长江干流和5条支流(乌江、磨刀溪、梅溪河、大宁河、香溪河)的浮游植物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期间,浮游植物共计7门164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48.78%和31.70%,其它门类共只占19.52%。优势种有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s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实球藻(Pandorina morum),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和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sp.)。浮游植物种类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种类数以秋季最多(101种),冬季最少(68种)。三峡库区浮游植物现存量的周年变化,干流明显比支流小。在干流中以春季最大(平均密度为27.75×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0.88 mg/L),夏季最小(平均密度为6.97×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0.25 mg/L);在支流中以春季最大(平均密度为269.30×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6.75 mg/L),冬季最小(平均密度为48.88×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1.33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干流中平均值为1.84,四季中秋季最高,其次为冬季、夏季、春季;在支流中平均值为1.95,四季中夏季最高,其次为冬季、秋季、春季。  相似文献   
88.
三峡水库小江库湾水体混合过程中营养盐的行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研究三峡水库支流回水区营养盐的行为,2007年4月在小江库湾开展了现场调查,分层测定了水体中各形态营养盐、叶绿素 a 以及常量离子的含量.结果表明:干流和支流库湾总氮、总磷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溶解无机氮、磷,干、支流氮、磷营养盐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库湾内溶解有机氮、溶解有机磷浓度相对较高.干、支流水体的混合是控制库湾营养盐分布的主要原因,而生物活动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9.
为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带水位周期性涨落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采集消落带不同水位高程150 m,155 m,160 m,165 m,170 m和175 m的表层土壤,以未淹水高程180 m的表层土壤为对照,采用干筛法与湿筛法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个水位高程土壤中>0.25 mm的非水...  相似文献   
90.
为探究三峡水库近坝段消落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保障区域水生态安全,分别在兰陵溪、郭家坝和龙潭坪消落区的160 m以下、160~170 m和170 m以上3个高程区间内采集土壤样品进行重金属含量分析,并利用单项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该地区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危害。结果表明,重金属平均含量均在安全阈值以内,不同地区重金属分布存在空间异质性,除Cd、Ni外,As、Cr、Cu、Pb和Zn在龙潭坪地区处于最低水平,分别为13.97、25.37、209.36、133.36和78.03 mg/kg;不同高程的重金属分布不均匀,并且Cr和Ni两者间,As、Pb和Cd三者间均存在相关关系。单项污染指数法表明,尽管部分研究区Cu、Ni、Zn元素的计算值出现波动,但各地区和各高程区间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平均值均低于1。综合污染指数表明,兰陵溪和郭家坝消落区为Ⅱ级尚清洁水平,龙潭坪消落区为Ⅰ级清洁水平;3个高程区间均属于Ⅱ级尚清洁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该地区为轻度潜在生态危害,主要生态风险元素为Cd,且兰陵溪>郭家坝>龙潭坪消落区,160~170 m>17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