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1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275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10篇
  474篇
综合类   284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01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葛藤不同种苗的建园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葛藤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最佳种苗建园方式,对葛藤分根苗、压条苗、扦插苗进行了随机区组种植试验及扦插苗地膜覆盖试验。结果表明:在不采取地膜覆盖的条件下,分根苗成活率最高,其成活率分别是压条苗、扦插苗的1.6倍和1.9倍,不同种苗定植后的生长量差异极显著。采取地膜覆盖后,扦插苗的成活率可以提高到95%,地上部分主藤生长量平均为79.17cm,是不覆盖地膜(平均8.94cm)的8.86倍。经综合分析,在石漠化地区以选择扦插苗地膜覆盖建园为宜。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探明石漠化地区不同尺度立地情况下植被恢复的潜力,在立地分类基础上,依据立地分类主导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潜力。结果表明:立地类型区中,对植被恢复潜力的评价等级都存在,不能反映其差别;立地类型小区中,白云岩类型小区大多处于中等至强水平,石灰岩类型小区大多处于中等至弱水平,白云岩类型小区植被恢复潜力强于石灰岩类型小区;立地类型组中,上坡位类型组处于弱水平较多,中坡位类型组处于中等水平较多,下坡位类型组处于强水平较多,植被恢复潜力上坡位最弱,下坡位最强;立地类型中,顺向坡类型处于中等至强水平较多,逆向坡类型处于中等至弱较多,顺向坡类型植被恢复潜力强于逆向坡类型。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潜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结论:该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当地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方法客观准确,可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3.
吴良林  周世武  郑士科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787-11790
以桂西北喀斯特山区为例,应用基于回归统计的气候模型,结合DEM/GIS提取高程、坡向等气候地形因子,计算获得研究区山地气候空间分布数据,并结合桂西北2008年石漠化数据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土地石漠化与山地气候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桂西北喀斯特土地石漠化发生率随年均气温升高呈平缓增大,并随年均降水量增大呈较快速增大态势;在主要的年均气温区内,河池市的石漠化发生率从29.4%变化为34.4%,变化幅度为5.0%,而在主要的年降水区中,石漠化发生率从18.2%变化为42.8%,变化幅度为24.6%,降水量因子对石漠化的影响大于气温因子。桂西北土地石漠化与年均气温及年均降水量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喀斯特山区皆伐迹地不同微地形、小生境下土壤侵蚀的差异,为喀斯特皆伐迹地生态修复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区采用铁栏围成封闭区域,用测钎法以1m×1m的距离布设测钎,对山地不同微地形、小生境的土壤侵蚀进行原位年监测,用箱图比较其土壤侵蚀深度差异,并作显著性分析。[结果]研究区不同微地形、不同小生境在土壤侵蚀程度上差异明显,微地形土壤侵蚀深度总体呈现为:凸形平直形凹形,微地形与土壤侵蚀呈显著相关。小生境土壤侵蚀平均深度表现为:石沟石土面石侧土面石缝,组间小生境与土壤侵蚀无明显相关,但石沟与土面呈现显著相关。[结论]岩溶区山地皆伐迹地应据微地形、小生境不同,实施差异化生态修复及防治工作,凸形微地形和石沟、石土面小生境是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5.
青海土地荒漠化评价及动态监测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应用RS与GIS技术,利用1976年的MSS数据和2000年TM遥感数据,对青海境内的荒漠化土地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荒漠化土地面积2000年为2.22×105 km2,占总面积的31.11%,其中沙质荒漠化面积为1.89×105 km2,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4.83%.1976年荒漠化总面积为2.20×105 km2.近30年来,青海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变化不大,但荒漠化程度明显加重,重度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和沙漠面积分别增加了254.13%和94.78%.  相似文献   
996.
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对绿洲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崔旺诚 《干旱区研究》2003,20(2):114-116
荒漠化是全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的环境灾害之一。塔里木河下游的沙漠化已经对该区域的绿洲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本文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状况和典型生产团场农业生产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 ,沙漠化对塔里木河下游农业生产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下游来水量逐年减少 ,弃耕地面积增加 ;沼泽土面积减少 ,肥沃土壤面积增加 ;风灾、旱灾面积增加 ,盐碱灾害面积相对减少。减轻沙漠化对绿洲农业危害的措施 ,包括加强管理 ,增加塔里木河的来水量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减少水资源浪费 ;调整作物结构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保护荒漠植被 ,维护生态 ,完善防护林体系。  相似文献   
997.
内蒙古沙漠化土地发展潜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沙漠化土地调查结果 ,分析了内蒙古各沙区沙漠化土地的基本特征 ,同时探讨了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动态变化 ,并重点分析了科尔沁沙地奈曼旗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8.
绿洲外缘区植被现状及其恢复可行性研究——策勒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外缘地区 ,是绿洲与荒漠相互转化活动程度最剧烈、表现最突出的地区 ,而植被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景观状况的重要指针。选择典型绿洲策勒县作为重点研究区 ,经过多次实际调研 ,在充分了解当前绿洲外缘植被生境现状基础上 ,重点研究了其恢复重建的可行性措施。有关结论对绿洲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9.
塔里木河下游荒漠化多元回归模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塔里木河下游是新疆荒漠化最严重区域之一,近50a来,塔里木河流域在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大强度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作用下,流域自然生态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以天然植被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因人为对自然水资源时空格局的改变而受到严重影响,环境恶化、天然植被全面衰败、荒漠化加剧。本文根据近两年来对塔里木河下游荒漠化的大量野外考察、取样和室内样品分析及微机处理,以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的变化为主导因子,通过SPSS分析软件对引起塔里木河下游荒漠化的一些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荒漠化初步评价的回归模型。该模型显示在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塔里木河下游荒漠化过程的两个重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000.
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野外调查和测立资料分析,认为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过程,至少在有史记载以前的晚更新世末期(即25000-12000aB.P.间)就已断续存在。现代土地沙漠化过程是自然环境特别是干旱多风的气候因素起控制作用,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是叠加在自然环境之上,对沙漠化的发生与扩展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并讨论了未来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区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