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科学   6篇
  12篇
水产渔业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大蒜果秧分离机构参数优化及试验   总被引:3,自引:14,他引:3  
为了提高大蒜果秧分离机构的作业质量,降低蒜头的平均留茎长度、伤损率、提高切痕合格率,该文运用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理论,在构建的大蒜果秧分离试验台上,对主夹持链输送速度、蒜株夹持角度、蒜株夹持高度、夹持株数等影响其作业质量的4个因素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试验。建立了响应面数学模型,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作业质量的影响,同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优化。结果表明试验因素对果秧分离质量有较大影响,综合优化结果为主夹持链输送速度1.05 m/s,蒜株夹持角度77°,蒜株夹持高度220 mm,夹持株数2株,此时平均留茎长度为36.9 mm、伤损率为2.23%、切痕合格率为98.29%。研究结果可为大蒜果秧分离机构的结构完善设计和作业参数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禽流感病毒快速检测中的纳米级免疫磁珠分离,该文设计了一种便携式环形六孔纳米磁珠分离器,通过瓦型钕铁硼永磁体的合理布局,采用高导磁率的坡莫合金制作导磁片并贴合离心试管外壁锥度,实现了满足试验要求的6个局部强磁场区域,实测分离器分离空间磁感应强度达1166.2 mT,最大磁场梯度达152.7 T/m。为考核磁分离器分离效率,分别开展了多点磁感应强度测量、磁珠分离效率初步观察、透射电镜辅助观察等定性试验,并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分别采用灭活的禽流感H5N1病毒和大肠杆菌E.coli O157:H7,结合Dot-ELISA和平板菌落计数方法进行了30、100和180 nm磁珠分离效率考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于30、100和180 nm磁珠,当分离时间分别大于等于60min、60和40s时,磁珠分离器对3种磁珠捕获效率均在96.5%以上,分离上清液中均无残留磁珠,磁分离系统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3.
微灌旋流网式一体化水砂分离器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有研究以及关注的过滤设备多集中于低含砂水水源,对于缺水地区以高含砂水为水源进行微灌的研究较少,该文提出一种新型微灌用网式一体化水砂分离器,并与常规水砂分离器进行试验对比分析,旨在解决以高含沙水为水源进行微灌的堵塞问题。该文在试验对比的基础上,分别计算网式一体化水砂分离器和常规水砂分离器的主要性能参数,包括溢流参数(溢流流量和溢流浓度)、底流参数(底流流量、底流浓度、底流分流比)以及分级分离参数(分离效率和分级效率)。结果表明,网式一体化水砂分离器和常规水砂分离器的溢流流量和底流流量均与进口压力呈正相关关系,而底流分流比与进口压力呈负相关关系;在进口压力为0.26~0.34 MPa时,网式一体化水砂分离器的分割粒度为20.0~25.0μm,分离极限为83.5~89.0μm,分离精度为0.40~0.43;而常规水砂分离器的分割粒度为24.5~27.5μm,分离极限为86.0~95.0μm,分离精度为0.27~0.42。如果以分离效率80%为评价指标,在进口压力为0.26~0.34 MPa时,常规水砂分离器的平均分离粒径为65μm,而网式一体化水砂分离器的平均分离粒径为45μm。研究可为高含砂水微灌用新型过滤器提供了试验方法、试验参数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研究青毛豆作物荚-柄脱离分离特性,寻求影响分离效果因素的最优组合,设计了立式辊结构青毛豆分离试验装置。该试验装置由脱荚辊、输送机构、角度调节机构、间距调节机构、传动调速电机、脱荚调速电机等组成,采用电机驱动,链传动输送喂料,角度调节机构、间距调节机构、调速电机完成对脱荚角度、辊间距、辊转速无级调节。该文基于青毛豆受碰后产生冲击力克服青毛豆荚-柄连接力实现分离的原理,通过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分离过程的碰撞能量模型,构建了荚-柄分离力学模型,基于此方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脱荚辊转速、喂料速度、辊间距为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萧农秋艳"、"豆通六号"品种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作物品种对脱荚率与破损率影响较小,影响综合指标的主次因素排列顺序为:脱荚辊转速喂料速度辊间距,最优参数组合为脱荚辊转速600 r/min,辊间距18 mm,喂料速度0.3 m/s,此时脱荚率为99.0%,破损率为2.4%,综合性能明显改善。该文研究结果可为青毛豆收获装置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切向旋风分离器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分析了湍流中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然后用介于ASM和RSM之间的一个混和模型,对切向分离器中的流场进行了理论计算,得出了切向分离器中的流场分布结果。然后用激光多普勒装置试验测试了分离器中的速度分布,根据试验结果,评判了分离模型,并分析了旋风分离器进口区域附近流场的轴对称性。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旋流管内流体运动的规律,分析了马铃薯淀粉旋流分离的内在机理及特点,通过单级试验,具体分析了旋流管的压降、底流直径和进料浓度对处理量、底流分离和淀粉分离效率的影响,为系统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aiwanese longline (LL) fisheries operating in the Indian Ocean usually target albacore tuna (ALB), swordfish (SWO) and yellowfin tuna (YFT) using regular LL. Bigeye tuna (BET), however, is targeted using deep LL. Thus, these two types of LL are considered to be different gears as they target different tuna species. Regular or deep LL fishing is defined by number of hooks per basket (NHB): regular LL if 6 ≤ NHB ≤ 10 and deep LL if 11 ≤ NHB ≤ 20. However, NHB information was available in only some of the recent LL data (1995–1999). This situation had caused problems of biased results in stock analysis in the past. Thus, the objective of our study was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method to separate the two types of LL fishing by considering species composition. Some intervals of BET catch ratios were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separating the regular and deep LL catches, i.e. 0.0 ≤ BET/(BET + ALB + SWO) ≤ 0.4 and 0.8 ≤ BET/(BET + ALB) ≤ 1.0, respectively. Using these two separators, the LL known data set (1995–1999) (learning data set) was classified. Correct classification occurred in 67.7% of the data, while 23.1% of the data were unclassified (11.9% due to zero catches and 11.2% due to classification into both LL types), and 9.2% were misclassifications. Then, using the methods developed, the LL unknown data set in the historical data (1979–1999) was classified and nominal CPUE values were calculated for four species. The CPUE trends based on this study were likely to be more reliable than those of previous studies.  相似文献   
18.
水稻种子电场分选电极化力计算与验证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要:种子在电场作用下,会受到电极化力的作用,不同活力的种子介电常数会有差异,受到电极化力的大小也会有差异。通过对双电极不均匀电场条件下水稻种子的静电吸附试验,验证了不同活力种子所受的电极化力的差异。对水稻种子在双导线不均匀电场下的脱落条件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确定了水稻种子在双导线间的姿态调整机理及在不同姿态下所受的电极化力的大小。研究为介电式种子分选机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改变传统杂交水稻制种中不育系和恢复系规则化种植,分期收获,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授粉不均匀,种子质量、产量低的现状,在现有工程化混播制种中急需高效的机械化分选设备。该文通过试验研究的手段,对所设计的窝眼型孔分选机分选筒的运动参数及结构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针对现有不育系籽粒长度不超过5.8 mm,恢复系不小于12 mm时,其分选筒外径设计为130 mm,分选筒转速为30 r/min,窝眼孔径为7 mm,孔深为3 mm情况下,能够杂交水稻种子纯度要求的分选效果。该分选机的设计,为解决工程化混播制种中杂交水稻种子不育系与恢复系的分选、清选提供了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为优化破壳油菜籽分选机有关参数,以提高其分选性能。利用研制的振动上吸式破壳油菜籽分选机进行了三因素五水平的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试验,研究了喂入量、前风道风速和后风道风速对壳中含仁率和仁中含壳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壳中含仁率和仁中含壳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前风道风速、喂入量、后风道风速;较优参数:喂入量为650~750 kg/h、前风道风速为1.5 m/s、后风道风速为5.14 m/s。研究结果为破壳油菜籽分选机设计与性能改进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