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43篇
  免费   1334篇
  国内免费   1165篇
林业   3128篇
农学   920篇
基础科学   670篇
  3585篇
综合类   7126篇
农作物   365篇
水产渔业   1159篇
畜牧兽医   1421篇
园艺   270篇
植物保护   1598篇
  2024年   147篇
  2023年   487篇
  2022年   577篇
  2021年   634篇
  2020年   678篇
  2019年   810篇
  2018年   509篇
  2017年   724篇
  2016年   875篇
  2015年   791篇
  2014年   1133篇
  2013年   1149篇
  2012年   1316篇
  2011年   1473篇
  2010年   1048篇
  2009年   1051篇
  2008年   976篇
  2007年   1076篇
  2006年   923篇
  2005年   766篇
  2004年   623篇
  2003年   508篇
  2002年   405篇
  2001年   336篇
  2000年   267篇
  1999年   175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91.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措施。大规模建设淤地坝,不仅对于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减少入黄泥沙,确保黄河安澜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淤地坝数量、淤地面积和拦泥量按区域、流域的分布特征;针对淤地坝建设中存在的设计不合理、设计标准偏低、坝地非点源污染加剧、无效蒸发大等问题,提出了淤地坝单坝系统和节水生态型淤地坝的概念,以及建设节水生态型淤地坝的基本方法和保障措施。还分析了节水生态型淤地坝建设的案例,以期为淤地坝工程建设提供有关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2.
陕西省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水量平衡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与线性回归法,对2000—2014年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动态变化进行科学评估和重要性评价,并以此为方向探讨区域生态红线规划。结果表明:(1)陕西省水源涵养能力南北高,中间低,空间差异显著,单元水源涵养量为0~800.90 mm;近15年水源涵养功能增加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6.71%,总水源涵养量呈"整体上升,局部下降"特征。(2)气候要素与水源涵养量相关性较强,植被类型也影响着水源涵养的空间特性。植被类型中,森林是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主体,其中,水源涵养能力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3)研究区内水源涵养量200 mm的区域占总面积的65.12%,整体水源涵养生态价值不高;综合划定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77 593.31 km~2,占总面积的37.70%,主要分布在秦岭中西部高山区、汉水谷地以南以及延河流域以北,生态系统类型以林地为主。  相似文献   
993.
该文以大量数据,说明辽宁省东部山区清原等6县生态环境及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情况,提出加强东部山区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建议。东部山区森林资源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巨大,是辽宁省绿色天然屏障。清原等6县森林资源在全省占有重要份额,但农户生活耗柴对森林资源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进一步加强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已经成为保护森林资源的重大举措,成为东部山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建议从认识、法制、科研、培训、投入、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大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994.
Background, Goal and Scope  To date, standardised bioassay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ecotoxicological potential in sediments and dredged material use test organisms like bacteria, algae and crustacea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novel sediment contact test (whole sediment) withMyriophyllum aquaticum, a representative of rooted aquatic macrophyte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demonstrate the value of a sediment contact test with rooted macrophytes as a supplement to existing test batter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ssessment of sediment toxicity. Methods  The newly developed sediment contact test withMyriophylhim aquaticum was applied to natural whole sediments. For performing the test, whorls ofMyriophyllum aquaticum were directly planted in the native sediment and incubated in the light at 24°C (cf. section results and discussion). The end points of the test were the number of the shoots and the fresh weight of the whole plants. The duckweed growth inhibition test withLemna minor according to ISO/DIS 20079 was performed in pore waters from sediment samples. The results of the sediment contact test withMyriophyllum aquaticum wer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those of the aquatic duckweed test. Results and Discussion  A test protocol for the new plant-based sediment contact test using the aquatic plantMyriophyllum aquaticum as an indicator was developed. The best control sediment proved to be the OECD sediment (OECD 207). A test period of 10 days appeared to be sufficient for the test. The increase of biomass and the derived growth rate were found to be the most suitable evaluation parameters. The growth behaviour ofMyriophyllum aquaticum differed depending on the origin of sediments. Therefore, plant-affecting contamination, that is bound in sediments, was indicated. Conclusions  The novel sediment contact test withMyriophyllum aquaticum can indicate phytotoxic effects in sediments. Therefore, it allows a better assessment of the overall-toxicity in whole sediments. Recommendations and Outlook  The sediment contact test withMyriophyllum aquaticum is a valuable tool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ecotoxicological risk potential of waters and sediments. It should become a complement to a standardised test battery generally us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sediment toxicity.  相似文献   
995.
闽西南及赣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闽西南至赣南一线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历史最悠久、流失强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考察中所了解到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从区域水土治理的基本途径上,提出以下几点意见:①坚持植被的自然恢复与人工生态恢复相结合,重视针阔混交林及常绿阔叶林的建设;②坚持生态林与经济林相结合,重视生态经济林建设;③坚持“水、土、林、肥”的协调,重视水土资源合理配置与环境友好建设;④坚持管理与法制相结合,不断强化政策与体制建设;⑤坚持科技与开发建设相结合,重视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⑥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走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外还提出本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十二字”原则与标准以及对本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96.
江西水土流失对防洪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西省水土流失面积 3 5 2万km2 ,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导致河床和水库淤积 ,加剧了洪涝灾害程度。鄱阳湖承担着长江巨大超额洪水的调蓄 ,但湖区面积已由 2 0世纪 5 0年代初期的 5 10 0多km2 萎缩到现在的 3 95 0多km2 ,容积缩小了 72亿m3。本省境内的“五河”流入鄱阳湖内的水量达 14 0 0多亿m3,是该湖容积的 4倍多 ,可见搞好水土保持对长江防洪的重要意义。水土保持措施已在防洪减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应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长江和本省新世纪水利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97.
三峡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模式与构建途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突破。立足于三峡库区这一特定区域,分析了库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背景和现状,说明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与库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必然,在此基础上试图构建库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并提出保证该模式稳定高效运转的一系列措施,以协调库区人地关系,使山地生态农业系统得以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98.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概括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战略地位和自然特征,简述了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情况,分析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当前生态修复重建的主要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99.
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环境背景与生态重建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喀斯特中心地区,是中国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省份。轻度以上的石漠化面积已达35 920 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0.39%。由于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背景的特殊性,其研究对石漠化的生态重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贵州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生态地质环境背景的特殊性,提出适宜的生态重建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水土保持产业化需要有坚实的理论来作指导。市场经济要求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遵循市场经济理论 ,实行适应市场要求的产业化经营。水土保持产业化经营要用生态经济学理论作指导 ,使产业化建设和运行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持久统一。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实行产业群体内部各经济主体的联合 ,是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化经营的两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