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1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372篇
林业   251篇
农学   348篇
基础科学   100篇
  883篇
综合类   1537篇
农作物   318篇
水产渔业   85篇
畜牧兽医   182篇
园艺   144篇
植物保护   22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230篇
  2015年   193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261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镶黄旗黄花山天然杜松林群落结构与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黄花山天然杜松林内,设置4个有代表性的标准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获得野外调查数据,分析天然杜松林群落结构及乔木层和灌木层优势种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天然杜松林群落内,杜松地径较小,个体高峰值分布范围较为集中,径级结构变化明显;旱榆多以幼苗的形式存在,地径范围在2.5cm以下。群落存在明显的径阶缺陷,属于不稳定型。2)乔木层高度级较低,而灌木层高度级较好。3)乔木层杜松种群主要以聚集分布格局为主,伴有均匀分布格局,旱榆种群则为聚集分布格局;灌木层优势种群小叶鼠李和土庄绣线菊的空间分布格局都为聚集分布。群落处于不稳定的恢复发展阶段,人为和自然干扰以及种群生物学特性共同造成这种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32.
通过对地被植物在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主干道景观改造中的栽培模式及改造后的景观效果的探讨,表明在主干道景观改造中运用多种具有特色的地被植物,可有效提升植物园主干道两旁的景观多样性和植物多样性。同时指出了地被植物在主干道景观中应用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广种植湖南本土地被植物、适当增加观果植物、重视景观建设的艺术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933.
厚朴林下轮作玄参、大黄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更好地指导厚朴规范化种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农民收入。2002年,在龙坪乡开展了厚朴林下轮作玄参、大黄种植模式和厚朴单作种植模式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厚朴林下轮作玄参、大黄种植模式下,厚朴各测树因子及皮产量较对照具有明显地增长和增产作用,同时每个轮作期内比对照增产大黄药材520 kg/666.7 m2、玄参药材320 kg/666.7 m2。  相似文献   
934.
选择绵羊胎儿期骨骼肌中表达稳定性高的内参基因,探讨AKT基因在绵羊妊娠中后期背最长肌中的发育性表达模式。以Texel和乌珠穆沁绵羊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DHC、YWHAB、RPLPO、RPS18、B2M 5个内参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检测AKT基因mRNA丰度在其胎儿期70、85、100、120和135 d间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在品种间和不同生长阶段间的表达差异及其对肌肉生长发育的影响。5个内参基因的定量结果经GeNorm程序统计学分析处理,表达稳定性由高到低排序为RPS18>RPLPO>SDHC>B2M>YWHAB,确定用RPLPO、RPS18和SDHC 3个基因校正绵羊胎儿期不同生长阶段的目的基因表达量。在5个发育阶段中,两个品种绵羊胎儿AKT基因表达模式有一定差异,AKT表达量在Texel绵羊85和120 d时均有明显的增加,而在乌珠穆沁绵羊的100 d时出现1个表达峰,这与试验对两品种绵羊组织学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进一步印证了Texel绵羊在85和120 d以及乌珠穆沁绵羊在100 d时存在肌发生波的推测。以上结果初步揭示绵羊妊娠中后期生长发育过程中AKT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模式和品种差异,为深入研究AKT基因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35.
封丘县土壤盐分的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开丽  陈杰  檀满枝  密术晓 《土壤》2010,42(6):966-971
世界上影响灌溉农业最大的问题是盐渍化问题。中国是受土壤盐渍化影响的大国。盐碱化曾是限制封丘县农业生产的四大自然灾害之一。本文基于40个土壤剖面数据,结合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盐土数据,对封丘县的土壤盐分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27年来封丘县土壤盐分含量大幅下降,盐碱土作为土壤发生类型只存在于极个别微域景观;土壤含盐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东南部,与地下水埋深趋势相吻合,但只有东南角部分地区含盐量超过0.293dS/m为盐化土。地下水位下降是土壤盐分降低的主要原因。盐分聚集在40cm以下,并未脱离土体。封丘县存在土壤盐碱化的自然条件,一旦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土壤盐渍化仍然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936.
广东省典型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广东省韶关红壤、广州赤红壤、雷州砖红壤3个典型地带性土壤分布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包括林地、果园、草地和农田)对表层(0~20 cm)土壤几种主要酶活性(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更为明显。土壤酶活性多表现为果园和林地较高,农田和草地较低;而土壤过氧化氢酶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的响应均较其它几种酶弱。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磷、速效磷、速效氮含量是土壤养分因子中影响土壤酶活性的最重要因素,5种酶中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因子关系最大,而土壤酶活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关系。  相似文献   
937.
茵陈蒿群落分布格局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分布格局对其水土保持功能有重要影响。植被斑块与裸地斑块的不同组合配置对调控坡面径流侵蚀的作用不同。本文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对黄土丘陵区演替初期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群落不同格局下的侵蚀产沙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43mm/min雨强下,盖度相同组合不同,分布均匀的小斑块格局(B)比大斑块格局(C)的减流量高,但减沙效益降低。与裸地小区相比,格局B、C减流效益分别为14.7%、9.5%,减沙效益分别为36.14%和63.86%。坡面累计产流量随降雨历时逐渐增加,且二者呈线性相关。累计产沙量随降雨历时先增后减,表现为二次函数关系。累计产沙量与累计产流量之间也为二次函数,即随着径流量的增加,累计产沙量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938.
不同沟灌方式对棉花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交替隔沟灌溉(AFI)、固定隔沟灌溉(FFI)、常规沟灌(CFI)的大田小区棉花实验,研究不同沟灌方式对棉花各器官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AFI与CFI相比,棉花生物量、全氮含量、氮素吸收率(NAR)、氮肥吸收比例(Ndff)、氮肥利用率(NUE)随生育期变化,各器官全氮含量,NAR、Ndff 差异均不显著; 棉花各器官的NUE,苗期差异均不明显,蕾期以后茎的NUE平均降低 9.6%,叶平均降低18.1%,根和蕾铃差异不显著; FFI与CFI相比,苗期棉花生物量、全氮含量、NAR和Ndff各器官差异均不显著,蕾期以后生物量平均降低 22.5%~35.5%,全氮含量下降 23.9%~43.8%,NAR下降 35.0%~63.5%,Ndff下降 15.0%~39.7%,NUE下降 34.4%~46.7%。可见FFI方式显著降低棉花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AFI 则变化不明显,因此沟灌棉花宜采用AFI方式,有利于大田棉花的水氮管理。  相似文献   
939.
20062~008年在四川省广汉市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水稻氮肥调控试验,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0、6000、12000 kg/hm2)、施氮量水平(0、1502、10 kg/hm2)以及氮素分配比例(6∶2∶2、6∶3∶1、8∶2)。结果表明,和施N 150 kg/hm2相比,N 210 kg/hm2处理水稻分蘖力、干物质积累量、开花期的植株个体和群体质量均有升高,花后茎鞘贮藏物质的输出及光合物质积累量增加,子粒产量提高7.3%。在施N 150 kg/hm2水平和基肥∶蘖肥∶穗肥=6∶2∶2分配比例下,与旋耕无麦秸还田处理相比,免耕秸秆还田与否对水稻茎蘖消长、干物质积累及子粒产量影响较小,但花后绿叶功能期延长,光合产物积累在产量形成中所占比例增加。在施N 210 kg/hm2水平和基肥∶蘖肥∶穗肥=6∶3∶1分配比例下,免耕还田麦秸量从6000 kg/hm2增加至12000 kg/hm2,水稻分蘖力明显增强,干物质积累量增大,开花期个体和群体质量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穗实粒数增多,产量增加4.1%;将氮肥分配比例由6∶3∶1变为8∶2,即增加基肥用量,减少中后期的氮素供应会导致分蘖高峰后分蘖大量死亡,有效穗数降低,穗粒数减少,产量下降。以上结果说明,氮素的充分供应是保护性耕作水稻获得高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适当提高麦秸还田量、增加中后期氮素供应,能提高氮素利用率及分蘖成穗率和结实率,利于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940.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水稻残茬秸秆浸提液的自毒作用。结果表明,水稻秸秆浸提液对水稻种子萌发和水稻幼苗生理活性的影响因浸提液浓度不同而有差异,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RI绝对值增大。当浸提液浓度稀释至1∶40时化感作用略微表现为促进作用,与空白试验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