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9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241篇
林业   390篇
农学   122篇
基础科学   150篇
  1490篇
综合类   724篇
农作物   25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205篇
园艺   27篇
植物保护   13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71.
阿尔金山北麓是野生双峰驼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在该地区野生双峰驼的生境内设立样线样方,对野生双峰驼生境内沙漠植被组成、地理区系和群落多样性等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沙漠植物较为稀少,有9科17属17种植物,植物区系倾向于集中在少数大科和单种属内,优势科属的组成较少;该地区植物科的地理分布型有3种,属有5种地理分布型和2个变型,总体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较为明显,并呈现了与古地中海成分的相关性;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稀少,结构单一,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这与荒漠植物生境的严酷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2.
乡村绿化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以及促进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文中分析晋城市泽州县下六村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对下六村村口进行了规划设计,以期为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舒适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73.
以昆明金汁河沿岸植物带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20块样地,采用AHP法及三维绿量换算环境效益的方法对其植物景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昆明金汁河沿岸植物带景观效果较好、绿量值较高的有8个,其特点为,物种丰富,季相变化明显,以自然式配置为主,采用乔木+灌木+草坪的结构模式,植被高低错落,群落梯度格局合理;金汁河沿岸样地景观效果与环境效益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区域环境效益差异明显。评价结果对金汁河进一步改造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4.
An Erratum has been published for this article in 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12(2), 2002, 251
  • 1. In recent decades shallow zones have been constructed along navigation canals in the Netherlands which form a potential new habitat for aquatic macrophytes and helophytes absent from traditional canals.
  • 2.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quatic plant vegetation that becomes established and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and sediment, in order to find the determinant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the changes therein. Data were collected in 1998 and 1999 from 80 plots in bank zones at varying stages of development since construction along two navigation canals.
  • 3. Plots 3–5 years old were partly dominated by rooting submerged macrophytes such as Potamogeton pectinatus, Elodea nuttallii and Potamogeton pusillus; locally non‐rooting species occurred such as Ceratophyllum demersum, Lemna minor and Spirodela polyrhiza. Older plots contained Phragmites australis, locally mixed with free‐floating species. Hydrological isolation from the eutrophic canals was indicated by the presence of Chara vulgaris.
  • 4.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water layer and sediment could explain the variation in vegetation composition. Rooting submerged macrophytes predominantly occurred in sites with a thin (<2 cm) layer of sediment with relatively low concentrations of organic matter; moreover, ammonium concentrations in the water layer and sediment pore water were relatively low. Stands of non‐rooting macrophytes and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thick sediment layer and high ammonium levels in the pore water. Light limitation in turbid water, associated with navigation and eutrophication, may also play a role.
  • 5. Although submerged aquatic macrophytes persist for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shallow zones nevertheless function as a habitat for helophyte communities and contribute to a higher aquatic biodiversity than is associated with traditional banks along navigation canals.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不同植物模式(混草、花草、灌草、乔草)及配置比例对生产建设项目人工边坡水土流失的影响,为人工边坡植被恢复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记录2019年1—12月自然降雨,研究4种植物模式的产流产沙特点,揭示4种植物模式的减流减沙效益。[结果] ①观测期内总降雨量为1 052.73 mm,总降雨历时为845.1 h,7月降雨量最大,2月降雨历时最长,降雨集中在1—7月,以中雨、大雨、暴雨为主。②每场降雨产流差异大,产流月季差异大,集中在2—4月及7月,多发生在中雨、大雨和暴雨情况。③每场降雨及月、季降雨之间产沙差异大,3月产沙最大,产沙集中在2—4月及7月,多发生中雨、大雨和暴雨。④以花草模式为对照,每场降雨条件下灌草模式的减流率最大,乔草模式的减沙率最大,月降雨累计条件下,混草模式减流率最大,乔草模式减沙率最大,不同降雨等级累积和全年累积条件下,乔草模式的减流减沙率最大。[结论] 植被恢复初期,受植被覆盖度差异影响,乔草模式、混草模式的减流减沙率较大,具有较好的固土保持效益。  相似文献   
76.
风沙黄土区排土场作为一种人造生态系统,自然条件恶劣,土壤贫瘠,植被恢复困难。为了探明有效的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措施,采用植被调查与种子库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地上植物群落与土壤种子库特征及二者的关系,探讨了其植被恢复效益及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人工植被恢复下地上植物群落中共47种植物,分属16科40属,土壤种子库共14种植物,分属5科13属,其中均以禾本科、菊科、藜科、豆科占主导地位; 灌木植被的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均表现为最优; 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变化范围为88.48~495.47株/m2,74.74~1422.91粒/m2,且均在草地类型下最大。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相似性普遍较低,相似性系数仅为0.16~0.23。因此,风沙黄土区排土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需要加强保护与管理,可以考虑构建以草灌配置为主的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保障群落的恢复潜力,并提高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亦可考虑引入外源种子库提升群落恢复的潜力。  相似文献   
77.
苏远逸        陈田庆      张盼盼      熊宇斐      李鹏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6):1-7
为了探究黄土丘陵区未冻坡面和冻土坡面在不同径流坡长条件下侵蚀之间的差异,在室内进行模拟冷冻和放水冲刷试验,采用3种径流坡长(2 m,4 m和6 m)和2种坡面类型(未冻坡面和冻土坡面),定量研究了未冻坡面和冻土坡面的产流产沙过程和水沙关系。结果表明:(1)未冻坡面和冻土坡面的初始产流时间均随着径流坡长的延长而缩短,在相同径流坡长条件下,冻土坡面的初始产流时间较未冻坡面减少;(2)未冻坡面的平均产流量与平均产沙量和冻土坡面的平均产沙量均随着径流坡长的延长而增大,而冻土坡面的平均产流量随着径流坡长的变化无显著差异;(3)未冻坡面产流率和产沙率的关系分为缓慢和急速增加两个阶段,而冻土坡面的产沙率则随着产流率的增大而增大;(4)累积产流量与累积产沙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参数c的绝对值与径流坡长呈正比,并且冻土坡面大于未冻坡面。土壤冻结后使初始产流时间大大缩短,径流量的增加伴随着冻结土壤的不断融化导致冻土坡面侵蚀加剧。  相似文献   
78.
张若曦  秦富仓    李龙    杨振奇  钱秋颖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6):21-27,35
为了定量描述坡面微地貌变化与侵蚀的响应关系,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以严重侵蚀的砒砂岩区裸露坡面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进行野外原位监测,试验分析了两个雨季13次有效降雨下坡面微地貌与坡面侵蚀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3次降雨中,重度侵蚀3次、中度侵蚀5次、轻度侵蚀3次、微度侵蚀2次,且均与降雨强度密切相关。(2)各地形因子均在R4降雨时达到变化峰值,且其变化规律因坡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坡中与坡下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而上坡部地形因子波动起伏较为明显。(3)各地形因子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坡位不同与产流产沙关系也不尽相同,其中产流量与微坡度相关性显著,随着坡位越靠下相关性越强。产沙量则在坡上及坡中与地表粗糙度表现为极显著相关,在下坡部与地表起伏度呈现出极显著相关。综上,坡面微地貌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坡面侵蚀强度。  相似文献   
79.
为了对黑土区坡耕地退化程度进行全面、综合、客观的诊断与评价,通过文献计量法和频度分析法对国内外耕地退化评价文献内的高频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适用于东北典型黑土区坡耕地退化程度诊断与评价的指标体系(TIS)。同时以拜泉县为研究区域,通过聚类分析建立了土壤退化程度诊断与评价最小指标集(MIS)。结果表明:(1)TIS共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侵蚀特征因子4类共11项指标:腐殖质层厚度、黏粒含量、有机质含量、pH值、坡度、垄坡角、沟壑密度、容重、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作物产量,其中前6项指标组成了MIS。(2)研究区未退化土壤占12%,轻度退化土壤占12%,中度及以上退化土壤占76%。坡度可能是影响研究区土壤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坡度与垄坡角之间存在协同关系。此外,施用农药、化肥以及连作导致土壤酸化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80.
为研究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在岩性、土壤类型、坡位和居民点影响下的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花溪区高清影像图、高程图(DEM)、地质图和土壤类型图为主要数据源,利用ArcGIS 10.2平台,基于其空间叠加分析、数理统计等功能,对多因子影响下的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溪区坡耕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21.07%,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3.85%,是花溪区主要耕地类型; 在各岩组上,坡耕地的分布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石灰岩组>白云岩组>普通砂页岩组>紫色砂页岩组,其中在普通砂页岩组和石灰岩组上分布较为集中连片,在白云岩组和紫色砂页岩组上分布较为零散; 坡耕地的各土壤类型面积依次表现为:水稻土>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其中黄壤最为集中连片,水稻土则较为分散; 不同坡位区域中,坡耕地面积依次表现为; 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其中在下坡位区域分布最为集中连片,上坡位区域分布最为零散; 同时坡耕地和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相关性,距离居民点越远,坡耕地分布越稀疏。综上所述,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花溪区坡耕地呈现出“西部多东部少”的空间格局,其中普通砂页岩组和石灰岩组上的坡耕地连片区可优先考虑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