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76篇
  免费   520篇
  国内免费   764篇
林业   572篇
农学   232篇
基础科学   512篇
  2522篇
综合类   2604篇
农作物   55篇
水产渔业   1053篇
畜牧兽医   263篇
园艺   36篇
植物保护   911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280篇
  2022年   322篇
  2021年   315篇
  2020年   274篇
  2019年   319篇
  2018年   230篇
  2017年   409篇
  2016年   429篇
  2015年   362篇
  2014年   421篇
  2013年   469篇
  2012年   679篇
  2011年   678篇
  2010年   514篇
  2009年   432篇
  2008年   418篇
  2007年   437篇
  2006年   358篇
  2005年   282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推动黄河流域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加深对农业 投入产出的认识,改善农业资源约束日 益紧张、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问题,并提出优化设计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方法】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 析陕西大荔县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然后采用能值分析 (EMA) 法并构建指标体系,定义和计算若干个基于能值流 的指数,表征和度量 2014、2019 年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特征以及发展可持续性,定量分析评价农业生态系统各 类投入及产出能值,确定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大荔县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年 2019 年与基期年 2014 年相比,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自给率由 18% 降为 13%、净能值产出率由 2.10 降为 1.27、可持续发展指数由 0.90 降为 0.35,能值投资率由 4.51 升至 6.71、环境负载率由 2.33 升至 3.61、能值密度由 1.93×1012 sej/m2 升至 2.69×1012 sej/m2 、人均能值用量由 1.03×1016 sej/ 人升至 1.41×1016 sej/ 人。与 2014 年相比,2019 年大荔县林地、 人造地、水体面积分别减少 5.75%、0.60%、60.06%,草地、耕地、湿地面积分别增加 19.80%、1.44%、21.15%。 【结论】土地利用变化不是影响农业能值产出变化的主要因素,大荔县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农业生产 成本也在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较为快速,为消费型经济系统。以农药、柴油和化肥为代表的不可更新工业辅 助能值投入大量增加,增大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152.
竹类植物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三角洲地区受地势低平、海水易内侵、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大量盐碱地,对该地区盐碱地进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生态安全意义。文章综述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成因、盐分主要构成、盐胁迫对植物尤其竹类植物的影响,以及竹类植物在滨海盐碱地应用种植情况,认为竹类植物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和生态及经济价值,在滨海盐碱地有种植先例和研究报告,种植技术成熟,可以通过筛选、引种、驯化耐盐碱竹类植物,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修复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3.
长江下游粳稻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组合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因聚合是实现水稻稻瘟病广谱抗性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构建粳稻背景下不同双基因聚合系,利用长江下游粳型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ea)菌株评价其抗性效应并解析其抗性效应产生的构成因子,为长江下游粳稻抗稻瘟病育种提供广谱抗性基因组合模式和种质资源。【方法】以粳稻07GY31为背景的Piz基因座不同复等位基因(PigmPi40Pi9Pi2PiztPiz)单基因系为核心,利用不完全NCII交配设计,分别与其他广谱抗性基因(Pi1Pi54Pi33)单基因系杂交,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农艺性状筛选,共构建18种不同基因组合的双基因聚合系。2019年利用长江下游粳稻种植区采集、分离的109个稻瘟病代表性菌株进行苗瘟、穗瘟人工接种鉴定及不同病圃的自然诱发鉴定,评价不同双基因聚合系的抗性效应,并分析双基因聚合系抗性效应的构成因子。【结果】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分析表明所构建的双基因聚合系均具有较高的背景恢复率,分布于97.08%(PPLPiz/Pi33)—99.08%(PPLPigm/Pi1)。表明除了目标基因区域不同外,所有双基因聚合系的遗传背景几乎完全与受体亲本07GY31一致。同时人工接菌鉴定表明绝大部分双基因聚合系苗瘟和穗瘟抗性水平都优于单基因系。其中苗瘟抗性效应较好的聚合系分别为PPLPigm/Pi1、PPLPigm/Pi54、PPLPigm/Pi33、PPLPi9/Pi33、PPLPi9/Pi54、PPLPi40/Pi54、PPLPi40/Pi33、PPLPi40/Pi1、PPLPi9/Pi1, 而穗瘟抗性效应较好的聚合系分别为PPLPigm/Pi1、PPLPigm/Pi54、PPLPigm/Pi33、PPLPi40/Pi33、PPLPi40/Pi54、PPLPi40/Pi1、PPLPizt/Pi33。不同抗性基因聚合后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中互补效应高且能有效表达是提高双基因聚合系苗瘟和穗瘟抗性的关键因子。双基因聚合系PPLPigm / Pi1、PPLPigm / Pi54和PPLPigm / Pi33在苗瘟和穗瘟的人工接种,以及在不同病圃的自然诱发鉴定中均表现稳定的广谱抗性,同时,农艺性状调查结果也表明这3个双基因聚合系的基本农艺性状与轮回亲本07GY31基本一致,因此,基因组合Pigm/Pi1Pigm/Pi54Pigm/Pi33是适于长江下游粳稻的广谱抗性基因组合模式。【结论】抗性基因的组合方式影响聚合系的抗性水平,互补效应高且能有效表达是粳型双基因聚合系抗性效应提高的关键因子。本研究构建的双基因聚合系及其抗性效应分析为长江下游广谱稻瘟病抗性粳稻品种的精准培育提供了种质资源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4.
干旱区土壤水分垂直方向运移与分配,特别是膜下滴灌绿洲地区土壤水分垂直方向分布现状与运移机制尚不清楚。为探究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层贡献问题,阐明农田土壤中水分运移过程,于2019年沿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农田土壤进行分层采样,依次为0~5、5~10、10~20、20~40、40~60、60~80、80~100 cm。测定了稳定同位素δD和δ18O值,对同位素δD和δ18O值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δD和δ18O最大值位于0~5 cm土层,分别为-25.64‰和-0.19‰; δD和δ18O最小值位于20~40 cm土层,分别为-108.32‰和-8.19‰。0~5 cm土层δD和δ18O值较高,表明上层比下层更易受水分蒸发作用影响,存在强蒸发效应。随土层深度增加,δD和δ18O值呈减小趋势,其中80~100 cm土层变化趋势缓慢。氘盈余值表现为山地>平原>荒漠>山前。研究表明,受长期膜下滴灌影响,加之蒸发作用强烈,玛纳斯河流域土壤水分迁移过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5.
【目的】对灞河流域水环境状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为湖泊型城市河道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水质类型主导性指标的分析提供参考。【方法】利用DHI MIKE21FM中的HD模块耦合Ecolab模块,选取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叶绿素a(Chl-a)、氨氮(NH3-N)和总磷(TP)共5项指标作为水环境模型的状态变量,参考WQ模板中各指标的生化反应方程并对其修改后,以灞河流域下游城区段内灞河和浐河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适用于研究区的水环境模型,利用该水环境模型分析了基准年、丰水年、平水年与枯水年条件下灞河口水质特征,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计算了灞河流域的时均综合水质类型,并对其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评估了灞河流域时均综合水质类型的主导性指标。【结果】灞河口水质超标因子主要为NH3-N和COD,丰水年与平水年超标时间较基准年有所增加。浐河和灞河交汇前,灞河时均综合水质类型为Ⅱ类,浐河时均综合水质类型为Ⅳ类。浐河和灞河交汇后,灞河时均综合水质类型下降至Ⅳ类。研究区水质类型主导性指标为COD和NH3-N。【结论】灞河流域时均综合水质类型在不同水文条件下基本都处于Ⅳ类。所构建的水环境模型在湖泊型城市河道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水质类型主导性指标分析中具有较好的精度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156.
【目的】解析气候变化下渭河流域干旱事件发生频率与强度以及时空演变趋势,预估未来区域干旱发生发展情势,为渭河流域未来旱灾防控和水安全保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CMIP5统计降尺度数据集NEX GDDP中的CanESM2全球气候模式数据,采用象限转换校正方法实施校准,并利用游程分析等方法,从干旱指标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与干旱事件特征的角度,分析渭河流域历史基准期(1966-2005年)与未来期(2021-2060年)2种排放情景(RCP4.5与RCP8.5)下的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渭河流域干旱事件频率的空间特征与持续性变化。【结果】历史基准期与未来期SPEI在年际尺度下均呈下降趋势,其中RCP8.5情景下渭河流域春旱会显著加剧;未来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将呈现“两头减少,中间增多”的态势,即轻旱与特旱高频区域减少,中旱与重旱高频区域增多;流域尺度上,未来发生短历时干旱事件的频率有所减小,中长历时干旱事件频率增加,其中流域北部与渭河源头区的长持续性干旱事件发生频率会显著减小;未来不同间隔干旱事件的发生频率变化不大,依旧以1~6个月间隔的干旱事件为主,局地会有一定差异性。【结论】春季与冬季将是渭河流域未来干旱风险防范的重点季节,流域西部是冬旱防范的重点区域;未来轻旱与中旱仍是渭河流域最主要的干旱类型,但要警惕发生频率持续走高的中旱与重旱灾害所带来的风险;未来期流域中长历时干旱事件会有所增加,应采取应对措施减轻长持续性干旱事件给流域工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7.
为明确长江流域典型农药面源时空分布,本研究基于逸度理论,构建了适合大尺度、多区域、长时期的农药面源多介质环境归趋模型,量化了1991—2020年长江流域克百威农药在水、土、气、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的累积水平、赋存浓度及传输通量。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的克百威总残留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10年达到峰值(1 647 t);水体和土壤为克百威的主要赋存介质,其范围分别为0.278~135 ng·L-1和0.052 2~16.7 ng·g-1;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为热点区域,尤其是赣江流域;每年施用的农药约5.40%会残留在环境中,主要去除方式为降解,其次是输移到近海(2017年约109 t·a-1)。研究表明,农药面源在大时空尺度的累积和传输作用不容忽视,模型改进使得面源模拟结果更加合理,为长江流域农药面源的科学管控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8.
为给沿淮稻茬麦区小麦高产栽培及品种育种提供依据,在大田条件下,选取沿淮麦区6个高产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用三次多项式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通过相关性分析对小麦籽粒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进行探究,研究不同小麦品种间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 6个品种中,安农大1216的产量最高,为8 598.77 kg·hm-²,烟农19最低,产量为6 031.07 kg·hm-²;籽粒灌浆过程中安农大1216粒重最高,成熟期千粒重达到51.4 g,郑麦9023的千粒重最低,为47.78 g;各个品种间灌浆速率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均呈“S”型变化,因品种不同,灌浆参数也有所不同,但“R²”均达到0.99以上。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与理论最大粒重(W)显著相关,与平均灌浆速率(V)、最大灌浆速率(Vmax)、有效灌浆持续期平均灌浆速率(Vs)、有效灌浆持续期粒重增加值(Ws)和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T)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可见筛选的WVVmaxVs、Ws和T等灌浆参数值较高的小麦品种在该地区种植有利于提高小麦千粒重,增加产量。此外,必须考虑到小麦品种、高效栽培方式、管理手段和协调产量构成三因素,才会最大可能实现小麦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59.
长江渔文化是长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而长江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文化之一。面对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对此,有助于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有助于长江文化的传承创新,有助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有助于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本文选取上海市崇明区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等形式,对长江渔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收集来的数据以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主要问题为:地方管理与治理能力比较薄弱;急功近利开发影响保护与传承;普通民众保护与传承意识淡薄。对此,建议完善长江渔文化保护与传承法治与机制;加强对长江渔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保护;加强长江渔文化的宣传应用与活态传承;加强长江渔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与开发等,为长江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160.
选取引江济淮工程重要的输水线之一菜子湖线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了12种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OPPs)在沿线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污染水平、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风险,以更好地评估引江济淮工程菜子湖线水域农药类环境激素的污染及生态风险情况。结果表明,水体中 OPPs 的总浓度范围为112.8 ~ 1781.4 ng/L,主要以溴硫磷、三硫磷和灭线磷为主;沉积物中 OPPs 的总浓度范围为 290.33 ~ 13105.25 ng/g,主要以灭线磷、治螟磷和毒虫畏为主。相对于我国其他水域,引江济淮工程菜子湖线水体和沉积物中 OPPs的主要污染物类别差异较大。水体中 OPPs 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溴硫磷、三硫磷和毒虫畏在菜子湖线全域均表现出较高生态风险(RQ > 1),C、D、H 和 K 这4个站点 OPPs 风险较高(RQ > 10000),敌敌畏和治螟磷在大部分水域表现出中等(0.1 < RQ < 1)或低生态风险(RQ < 1)。本研究结果不仅为今后长期追踪评估引江济淮工程沿岸水环境生态质量提供必不可少的本底数据,也为评估菜子湖线水生态环境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