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84篇
林业   133篇
农学   58篇
基础科学   47篇
  141篇
综合类   269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128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为探究MODIS高时空分辨率气溶胶产品数据在长时间序列下对于反演中国陆地PM2.5质量浓度的适用性和准确性。该研究基于MCD19-A2数据研究2011-2020年中国陆地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的时空分布特征,以降水、风速等8个气象要素为辅助变量建立反演PM2.5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并分析中国陆地PM2.5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2011-2020年中国陆地气溶胶时空分布基本符合“西低东高、逐年下降”的规律且10 a间AOD值存在较大季节差异,春季(0.294)>夏季(0.262)>冬季(0.223)>秋季(0.194)。2)利用方差膨胀系数(variance expansion coefficient,VIF)对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建立并分析2011-2020年GWR模型,发现建模集决定系数均大于0.760,验证集决定系数均大于0.740,且均方根误差均小于7.070μg/m...  相似文献   
832.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土壤质量优劣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以吉林中部耕法定位试验为平台,对连续35年传统耕作(CT)、间隔深松(ST)、免耕(NT)及翻耕(MP)4种耕作方式下的0~20cm土壤进行土壤质量评价。选取26个涵盖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的指标作为全量数据集,运用最小数据集法筛选指标,计算土壤质量指数,选取适合东北黑土区的耕作方式。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紧实度、平均重量直径、有机质、全磷、β-葡萄糖苷酶、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构成。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指数呈现的大小关系为ST>MP>CT>NT。由此可见,间隔深松能显著提高黑土耕层土壤质量,可作为东北春玉米农田可持续发展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833.
聂稳  江泽平  刘逸夫  王亚    王军辉    贾子瑞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5):95-103
以云杉属4个树种(白扦、青扦、云杉、丽江云杉)为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收集了这4个树种主要分布省份(山西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树木生长量调查信息,并汇总了单木生长过程及胸径处树皮厚度数据,分析各树种树高、胸径、材积的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变化规律,同时对3个生长指标的总生长量以及树皮厚度进行模型拟合与精度检验。结果表明:1)云杉属4个树种在不同分布区单木生长过程符合一般林木生长规律,并且0~40 a的树高、胸径连年生长量增长速率较快,而材积连年生长量在40 a后增长速率较快,除白扦外其他树种在不同分布区的总生长量无显著性差异;2)各树种单木生长方程和树皮厚度模型拟合精度较高,树高与胸径拟合最优模型多为二次曲线模型,而材积拟合最优模型多为理查德模型,树皮厚度拟合最优模型为双对数模型和二元一次线性模型。研究可为云杉属的人工林经营与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34.
近40年来陕西省耕层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陕西省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s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7年的705个样点分析数据,基于地统计学和ArcGIS分析耕层土壤pH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探讨其影响因素,对于陕西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陕北、关中及陕南地区耕层土壤pH均值依次为8.25、7.91、6.25,分别为弱碱性、弱碱性和弱酸性;各行政区耕层土壤pH排列顺序为延安榆林铜川咸阳渭南西安宝鸡商洛安康汉中。时间上,与1980s相比,陕北和关中耕层土壤呈碱化趋势,陕南耕层土壤呈酸化趋势;各行政区除榆林、安康、汉中和商洛耕层土壤呈酸化趋势,其余各市耕层土壤均呈碱化趋势。空间上,陕北和陕南耕层土壤pH拟合的最优半方差函数模型为线性模型,关中耕层土壤pH拟合的最优半方差函数模型为高斯模型,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陕北耕层土壤pH空间分布呈零星斑状特征,关中和陕南耕层土壤pH空间分布呈东部高于西部特征。坡向、海拔与陕西省耕层土壤pH显著相关,坡度越小,海拔越高,pH越大,不同类型的土壤pH存在差异。建议陕北和关中地区防治土壤盐碱化问题,陕南地区防治土壤酸化问题,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35.
对昌图、沈阳玉米田棕壤物理性质与产量关系的研究表明,高产玉米田土壤耕层厚度为19~24cm,平均为22cm,体积质量低于低产田,耕层土壤总孔隙度与通气孔隙度平均分别为52.5%、12.7%,田间持水量为26.4%~30.9%,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团聚体的水稳性系数分别在20%、25%以上。土壤主要物理指标对玉米产量影响表现为耕层土壤体积质量耕层厚度耕层土壤总孔隙度耕层土壤通气孔隙度犁底层厚度,玉米产量与上述各指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73、0.65、0.52、0.46。  相似文献   
836.
基于PLSPM模型的鄂西南部分区域耕地土壤pH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鄂西南部分区域采集的土壤pH数据,进行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pH呈现东北向西南降低的趋势,整体属于酸性土壤;不同耕地类型土壤p H大小分别是:水浇地旱地水田;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p H有所差异,碳酸盐岩发育的土壤p H较高,结晶岩和泥质岩发育的土壤p H较低;耕地土壤p H多因素综合模型显示,人为活动是该区耕地土壤p H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后依次是气候、作物和地形;不同土壤酸碱性的耕地对影响因素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中性和弱碱性土壤对人为活动表现为正向响应,强酸性及弱酸性土壤对作物长势和地形同样表现为正向响应,极强酸性土壤对人为活动的响应程度最低,弱碱性土壤对气候的响应程度最强。  相似文献   
837.
【目的】探究播期对吉林省鲜食糯玉米商品质量与食用品质的影响,为提高鲜食糯玉米加工产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市场主推品种‘万糯 2000’为试验材料,设置 5 月 12 日(SD1)、5 月 26 日(SD2)、6 月 9 日(SD3)、6 月 22 日(SD4)4 个播期处理,研究不同播期处理下鲜食糯玉米主要商品质量(果穗长度、秃尖长、穗粗、行粒数、穗粒数)与食用品质(种皮厚度、皮渣率、物性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播期能显著影响鲜食玉米的单穗鲜质量、果穗长度、穗粗、穗粒数、皮渣率以及硬度、粘聚性与胶着度等性状指标,而对出籽率、秃尖长、行粒数及种皮厚度等指标无显著影响。随播期推迟,单穗鲜质量、果穗长度、穗粗、穗粒数等性状表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均在 SD3 处理下达到最大,分别是早播(SD1)的 1.23、1.09、1.08 和 1.13 倍 ,较晚播(SD4)相对提高了 13.10%、5.94%、3.53% 和 8.06%;而皮渣率、硬度和胶着度等食用品质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种皮厚度随播期推迟表现出逐渐升高趋势,但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鲜食糯玉米皮渣率与籽粒弹性间存在正相关性,种皮厚度与籽粒粘聚性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生产中应注意不同播期下鲜食糯玉米商品性与食用品质的变化,适宜播期(SD3)利于协调鲜食糯玉米商品质量与食用品质,早播(SD1)或晚播(SD4)均不利于商品质量和食用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838.
黄泛平原区风沙土物理结皮硬度和厚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开展黄泛区沙地结皮硬度、厚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为该区域结皮抗蚀机理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黄泛区风沙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一年两熟耕地(T1)、一年一熟耕地(T2)、裸地(T3)、自然恢复地(T4)4种下垫面条件,开展土壤结皮硬度、厚度以及土壤、气象和植被等影响因子的定位观测,并采用统计检验和相关性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39.
全球平均土壤厚度仅约为1 m,但土壤厚度的空间分布信息在地貌、生态及水文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由于其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基于现有土壤制图产品、地球物理勘测及经验统计模型难以获取流域尺度土壤厚度分布信息,亟待发展土壤厚度预测的过程机理模型。本文回顾了土壤厚度演化模型理论方法的研究进展,评价了不同土壤生成及输移模型的适用性。研究指出土壤化学风化成土等机理仍不清晰是制约模型发展的理论瓶颈。此外,模型的方法体系有待完善,亟待进一步发展土壤生成率和输移率的函数形式及其参数的估计方法等,指出物理与随机结合的模拟方法以及基于数学物理途径的参数确定方法等有望解决模型应用中遇到的难题。最后,在土壤厚度演化模型基础上,提出发展基于流域协同演化理论的土壤发生学模型是定量预测土壤理化全要素发生所亟需突破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840.
支持向量机(SVM)是在统计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模式识别方法, SVM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非线性变换将输入空间变换到一个高维空间,然后在这个新的空间中求取最优分类超平面。它在解决小样本、非线性及高维模式识别问题中表现出许多特有的优势,并能够推广应用到函数拟合等其他机器学习问题中。本文着重介绍选取SVM及其如何成功诊断处理钢厂轧机X射线测厚仪CS值电压自动漂移等故障的实例,实践理论与应用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