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47篇
  免费   811篇
  国内免费   1203篇
林业   958篇
农学   758篇
基础科学   488篇
  8564篇
综合类   5186篇
农作物   726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676篇
园艺   357篇
植物保护   120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244篇
  2022年   334篇
  2021年   380篇
  2020年   347篇
  2019年   397篇
  2018年   308篇
  2017年   554篇
  2016年   732篇
  2015年   704篇
  2014年   845篇
  2013年   845篇
  2012年   1026篇
  2011年   1357篇
  2010年   1027篇
  2009年   1163篇
  2008年   1109篇
  2007年   1158篇
  2006年   991篇
  2005年   806篇
  2004年   552篇
  2003年   468篇
  2002年   282篇
  2001年   236篇
  2000年   238篇
  1999年   225篇
  1998年   200篇
  1997年   186篇
  1996年   193篇
  1995年   162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125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105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91.
不同质地土壤玉米根际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明确不同质地土壤(砂壤、中壤、重壤)玉米生育期间根际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与酶(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池栽方式,以掖单22为材料,研究不同质地土壤的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玉米播种前,砂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最多,重壤中最少;重壤中的酶活性最高,砂壤最低。3种土壤玉米根际生物活性的动态变化呈抛物线,吐丝期达最大值,此后逐渐下降。吐丝期,3种质地土壤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中壤最多,重壤最少;5种酶活性均表现为中壤最大,砂壤最小。成熟期,玉米根际土壤细菌与放线菌表现为中壤中数量最多,重壤最少,真菌则表现为中壤最多,砂壤最少; 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重壤最高,砂壤最低,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转化酶表现为中壤中活性最高,砂壤最低。【结论】玉米根际生物活性受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和土壤质地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992.
不同水分条件下磷细菌肥施用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施用磷细菌肥料进行盆栽玉米试验,研究表明:菌肥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土壤生物量碳和细菌数量,菌肥发挥作用的最适宜土壤水分是15 5%~16 5%。发挥作用的土壤水分下限是10 5%~11 5%。  相似文献   
993.
两年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1.在淹水土壤中施用硝酸钾和尿素(1986),均有促进水稻吸收土壤氮素的作用,分别比不施肥的对照增加3.4%~12.7%和13、0%~28.9%,尿素的效果优于硝酸钾。这两者深施或混施的促进作用均对应优于其表面匀施。2.施用尿素和豆科绿肥箭舌豌豆(1987)后,水稻吸收的土壤氮素,随生育期的进展而不断增加。从六叶期到完全成熟期,水稻吸收的土壤氮占其吸收全氮的百分数,施用尿素的从21.9增至31.0,施用箭舌豌豆的从26.4增至40.8。3.在整个生育期,施用尿素和箭舌豌豆的水稻吸收土壤氮素的绝对量,均高于不施肥的对照。箭舌豌豆促进水稻增加吸收土壤氮素的作用优于尿素。4.淹水植稻,不论有否施用化学氮肥或施用何种形态的氮,都会发生土壤原始氮素的损失;但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有利于土壤原始氮素的维持,以及土壤的培肥。  相似文献   
994.
安徽省耕种土壤中的有效锌,pH<7的土壤,用0.1NHCl提取,平均值3.82ppm,总体水平较高,以第四纪红粘土发育的红壤缺锌较严重。pH≥7的土壤用DTPA—CaCl_2—TEA(pH7.3)提取,平均值0.10ppm,总体水平偏低,缺锌率达75.75%,以黄土性古河湖相沉积物、黄泛冲积物,长江冲积物发育的潮土和砂姜黑土缺锌最严重。土壤有效锌的剖面分布,以“渐减型”与“凹肚型”为主。  相似文献   
995.
渭北旱地冬小麦不同覆盖模式增温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不同覆盖模式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的分析表明,覆盖栽培对提高土壤温度具有明显的作用,平覆地膜穴播栽培和垄沟栽培能够有效地提高旱地冬小麦全生育期积温和越冬期前的土壤温度,表层土壤增温幅度最大,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增温幅度逐渐减少,中午(14:00时)增温幅度大于早(8:00时)、晚(18:00时),从而有利于形成壮苗和冬前有效分蘖。秸秆覆盖栽培在苗期和分蘖期虽有一定的增温效果,但越冬期后土壤温度明显降低,抑制了春季有效分蘖的形成和拔节孕穗期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96.
长期施肥对半干旱农田土壤氨基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于肥料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土样的测定结果表明,施肥对土壤酸解性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极显著影响:施用化肥,特别是在配施秸秆和厩肥后,酸解性氨基酸氮含量大幅度增加,以施高量秸秆和厩肥最为突出。从中性氨基酸(平均216.7μgN/g),碱性氨基酸(106.9μgN/g),酸性氨基酸(79.0μgN/g)到含硫氨基酸(1.9μgN/g),含量依次下降。施肥影响最显著的是中性氨基酸(施肥平均增加82.6μgN/g),其次为碱性氨基酸(48.2μgN/g),最后是酸性氨基酸(16.4μgN/g),对含硫氨基酸影响不大,施肥仅平均增加1.6μgN/g。游离氨基酸不仅在数量上低,而且在种类上也比酸解性氨基酸少。总体上看,施肥也会增加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随秸秆用量增加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97.
柳维杨  吕双庆  姜益娟  郑德明  莫治新  伍维模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394-10394,10399
在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标本制作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土壤标本采集制作方法,提出了土壤标本室的建设原则。  相似文献   
998.
不同质地土壤对玉米根系生长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6  
 采用池栽方式对轻壤土、中壤土和轻粘土上玉米根系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质地土壤对玉米根系的形态、分布、生长具有很大影响。玉米根系弯曲度、平均根径的大小均为轻粘土>中壤土>轻壤土,轻壤土中玉米根系上部有更多的支根但下部支根较少;拔节期,玉米根系的垂直和水平分布在轻壤土中范围最广,轻粘土中最小。大喇叭口期之后3种质地土壤玉米根系的分布范围无明显差异。轻壤土、中壤土、轻粘土随着土壤中物理性粘粒的增加,根量在上层土壤中所占的比例加大。轻壤土中玉米根系生长表现为"早发早衰",拔节期前,根系生长速率大于中壤土和轻粘土,吐丝期根量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衰老。轻粘土玉米的根系则呈现出"晚发晚衰",拔节期前根系生长缓慢,灌浆期根量才达到最大值,灌浆至成熟期根系衰老的速率远小于轻壤土和中壤土。中壤土中根系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平均生长速率和根量的最大值显著高于轻壤土和轻粘土。  相似文献   
999.
黄土高原地区连续施锌条件下土壤锌的形态及有效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连续浸提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连续施用锌肥后锌的土壤化学特性变化。结果表明,经过17年连续施用锌肥,锌在土壤中有明显的累积。0~60 cm各土层土壤全锌和有效锌(DTPA-Zn)含量均高于对照,并且表现出锌在表层土壤(0~15 cm)累积和向深层土壤迁移的特点。土壤中的锌主要以矿物态锌存在,占土壤全锌含量的95.57%~99.11%。其次为松结态锌,约占全锌的0.82%~3.58%。其它形态锌占全锌的比例很小,不到1.00%。锌肥施入土壤后各形态锌的含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施入土壤中的锌有很大一部分转化为矿物态锌,只有一小部分进入土壤溶液,或与有机质、碳酸盐及氧化锰相结合。在土壤各形态锌中,交换态、松结态和碳酸盐态锌均能不同程度反映土壤锌的有效性。长期施用锌肥改善了小麦的锌营养状况,促进了小麦对锌的吸收,施锌小麦各器官锌含量和吸锌量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000.
以两种性质不同的水稻土为材料,研究水稻和小麦在不同锌用量环境中的生长情况,以及锌在土壤、植株中积累的状况。结果如下:(1)土壤有效锌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增加,增加的幅度因土壤类型而异,黑粘土有效锌积累率为35.4%,是黄砂土的4倍。(2)水稻能在所设计的锌用量范围内正常生长。小麦耐锌能力因土壤类型而有很大差异,_黄砂土上的小麦表现出较强的耐锌能力,黑粘土施锌量在20mg/kg土时,小麦出现受害现象。(3)糙米含锌量为17.8~33.15ppm,麦粒含锌量17.02~66.72ppm,黑粘土Zn_(20)和Zn_(40)处理的麦粒中锌已超过自然含量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