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2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374篇
林业   125篇
农学   316篇
基础科学   470篇
  523篇
综合类   1269篇
农作物   170篇
水产渔业   26篇
畜牧兽医   171篇
园艺   112篇
植物保护   23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2011-2013年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探讨膜下秸秆还田双覆盖与双垄种植对土壤养分平衡及玉米(Zea mays)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式叠加放大了地膜覆盖增温增湿、秸秆覆盖调温保湿和双垄种植集保水效应,使0-25 cm土层温度和0-100 cm土层含水量比露地平均提高3℃和3.71百分点,有效加速了还田秸秆的腐解与养分释放,第2年即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3年定位试验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P、K,以及土壤速效N、P、K平均含量,分别比露地增加了1.19%、3.08%、9.14%、6.78%、6.28%、1.85%和7.10%。水温环境与地力的改善优化了生境,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显著改善了株高、穗位、双穗率、百粒重等产量性状和用水效率,使全膜双垄膜下秸秆还田玉米较露地平均增产64.22%。因此,膜下秸秆还田双垄种植是550 mm降水量半干旱区培肥地力及玉米高效种植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992.
 为探讨采前铺设反光膜对桃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及着色机制,以容易着色的晚熟桃品种‘霞 晖8 号’为试材,采收前12 d 除去外黄内黑双层袋,研究了不套袋不铺反光膜、除袋不铺反光膜和除袋 铺反光膜对果皮色泽、色素含量以及与果实着色相关的酶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除袋不铺反 光膜和除袋铺反光膜均能显著提高果实红绿色差值(a*)、红绿色差/黄蓝色差值(a*/b*)、色饱和度(C) 和果皮花色素苷含量,降低色调角(h),除袋铺反光膜较除袋不铺反光膜处理花色素苷含量更高(P < 0.05); 花色素苷合成相关基因UFGT 和CHS 在试验之初即上调表达,而DFR、LDOX 和F3H 则随试验的进行而 上调表达。此外,不套袋不铺反光膜处理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逐渐降低,而其他两个处理呈先 升高后下降趋势,且采前除袋铺反光膜较除袋不铺反光膜的处理活性更高。据此推测,除袋不铺反光膜 和除袋铺反光膜条件下果皮花色素苷的合成是多个基因协同调控作用的结果,尤以除袋铺反光膜处理促 进花色素苷积累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93.
为了给白魔芋保护地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分别以白色、红色、绿色、蓝色、紫色薄膜覆盖大棚种植白魔芋,不覆膜为对照(CK),研究不同光质对白魔芋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覆膜处理较对照提早15 d左右出苗;蓝膜处理抑制叶柄长度和粗度的增长,而红膜处理促进叶柄长度和粗度的增长;红膜处理100 d时壮苗指数最高,为43.43,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有色膜处理,比对照提高52.44%;蓝膜处理叶绿素含量最高,为8.17 mg/g(干样质量),较对照提高32.17%;红膜处理球茎葡甘聚糖(KGM)含量最高,为60.55%,较对照提高18.24%;红膜处理产量最高,为2517.13 kg/667 m2,较对照提高28.86%,较白膜提高7.82%。  相似文献   
994.
黄钢  王贤坤 《农机化研究》2006,(12):123-124,127
采用机械的方法清除地表土壤中的残膜在新疆垦区已处在尝试之中,各类试验性田间残膜清除机相继出现。为此,针对当前田间残膜清除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种以勾拉工作方式来改进当前型号田间残膜清除机性能的机械设计方案,介绍了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其效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5.
将具有保墒增温等优点的地膜覆盖栽培方法,与具有节水增产适时适量的局部浸润滴灌集成创新,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膜下滴灌技术,是我国典型的内陆干旱新疆农业节水实践成果,这一技术已在新疆灌区大面积应用,成为我国干旱农业区实施节水灌溉的重要发展模式。随着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实践,该技术在具有节水增产、增温保墒等特点的同时,由于膜下滴灌特有的介面特征,显现出在水盐运行环境、运移变化特点、脱盐程度等方面与传统和单一的灌溉方式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综述了近年来新疆灌区有关膜下滴灌条件下的水盐运移、脱盐变化等主要方面试验研究和实践效果,提出了利用膜下滴灌的水盐运移规律而实施脱、排盐应用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6.
建立了 CN灌水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 ,并用此模型分析了 CN灌水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及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997.
为研究腐殖酸(Humic acid,HA)对微生物降解环境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影响,以四环芘为典型PAHs及HA为代表性溶解性有机质,选取芘高效降解菌Mycobacterium sp. NJS-1于有无HA条件下降解芘,应用傅里叶变换回旋离子共振质谱(FT-ICR-M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及光谱技术分析降解过程中芘的残留特征、中间产物信息及菌落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未添加HA,芘降解率为35.33%±3.27%;添加HA后,其降解率明显提高,达到88.33%±3.40%,表明HA对高效菌Mycobacterium sp. NJS-1降解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添加HA,菌落Mycobacterium sp. NJS-1分泌的双加氧酶只进攻芘的C4,5位点,而添加HA后增加了进攻芘的C1,2位点,因此增加了芘的代谢途径。添加HA后,CLSM结果显示无死亡细胞出现而且团聚明显,表明HA能够提高细胞的存活率并促进微生物膜的形成。同时,在降解芘的过程中,产生了酪氨酸类蛋...  相似文献   
998.
调亏灌溉具有节水保肥、提质增效等特点,该研究尝试在调亏灌溉基础上引入地表覆膜技术,利用覆膜的保水控水作用,解决水分亏缺带来的土壤水分不足及后期减产问题。以鄂西地区树龄10 a的柑橘树(红肉脐橙,枳砧)为研究对象,探究覆膜条件下水分亏缺对柑橘品质、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的影响。试验于2019-2021年在幼果期设置轻度(L:80%~90%田间持水量)、中度(M:70%~80%田间持水量)、重度(S:60%~70%田间持水量)3个程度水分亏缺水平,另设置A(日本透湿性膜)、B(杜邦特卫强膜)、C(中国银黑双色膜)和不覆膜4个覆盖水平,以不覆膜充分灌溉为对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水分亏缺和覆膜均可显著改善柑橘果实品质(P<0.05),其中M-A和M-B处理是提高柑橘品质的最优处理。水分亏缺和覆膜对产量及WUE的影响也达到显著水平,两者均能有效提高WUE,L和M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柑橘产量,而S处理显著减小了柑橘产量,且两者的交互作用对产量及WUE影响也显著,其中M-A和M-B处理的产量和WUE均达到最高水平,2019、2020、2021年M-...  相似文献   
999.
不同地膜覆盖栽培对寒旱山区藜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祝县是国内最适宜种植藜麦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覆膜栽培技术的应用,藜麦产量得到大幅提高,但土壤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为筛选出适宜寒旱山区藜麦栽培应用且环保的覆盖材料。以露地种植为对照,研究了白色地膜、黑色地膜、银灰色可降解地膜等不同地膜覆盖栽培对藜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不同地膜均能使藜麦的生育时期提前、生育期缩短、产量提高。其中覆盖白色地膜时促使藜麦生育时期提前和生育期缩短的效果较为明显;覆盖黑色地膜、银灰色可降解地膜时灭草效果相对较好。覆盖白色地膜、黑色地膜、银灰色可降解地膜的平均折合产量分别为2 748.37、3 483.66、3 088.24 kg/hm2,较对照露地种植分别增产7.41%、36.14%、20.69%。综上认为,银灰色可降解地膜可作为既增产又环保的藜麦覆膜栽培覆盖材料在寒旱山区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为确定自然环境下日光温室前屋面的采光效率,通过实测数据获得杨凌地区冬季长时间无雨状态下棚膜表面的灰尘积累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太阳入射角及积灰程度下的棚膜透光率,构建了积灰分布模型及棚膜透光率衰减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太阳入射角计算模型,采用MATLAB作为开发工具编写日光温室前屋面透光率的计算程序。通过输入温室地理坐标、日期时间、采光面曲线形状、朝向、棚膜材料种类,模拟出采光面上的透光率,并在杨凌地区对模型进行验证与应用。结果表明:同时考虑灰尘和太阳入射角的影响,建立的透光率模型与实测值的模拟精度较高,3个测点的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90%、2.13%和2.02%;以杨凌冬至日高采光效率为设计目标,将距温室前屋面底端0.8 m处的点作为控制点,确定2种曲线形状的温室,其前屋面控制点高度分别为0.6和0.8 m;朝向为南偏西5°时,在冬至日正午前后2h内,采光面的太阳入射角处于合理采光角范围内,采光效率较高;在弱光低温的冬季,为保障温室内较高的光照强度,建议选用的前屋面覆盖材料为白色PO膜。该研究可为日光温室棚膜表面采光效率的计算及采光面结构的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