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50篇
  免费   938篇
  国内免费   1515篇
林业   799篇
农学   1521篇
基础科学   585篇
  4457篇
综合类   8136篇
农作物   1489篇
水产渔业   190篇
畜牧兽医   934篇
园艺   792篇
植物保护   700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381篇
  2022年   596篇
  2021年   692篇
  2020年   628篇
  2019年   702篇
  2018年   508篇
  2017年   812篇
  2016年   996篇
  2015年   813篇
  2014年   920篇
  2013年   1096篇
  2012年   1462篇
  2011年   1252篇
  2010年   969篇
  2009年   949篇
  2008年   862篇
  2007年   967篇
  2006年   848篇
  2005年   683篇
  2004年   517篇
  2003年   407篇
  2002年   315篇
  2001年   271篇
  2000年   276篇
  1999年   197篇
  1998年   191篇
  1997年   171篇
  1996年   175篇
  1995年   157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旱稻矿质养分吸收与施肥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早稻和水稻的养分吸收规律不同。施氮肥可明显提高旱稻产量,并促进养分吸收;豆科植物与旱稻间套作会增加早稻的氮素养分吸收,对提高早稻产量有重要作用。热带酸性土壤缺磷是限制早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施磷肥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早稻主要吸收Mehlich-1法浸提形态的磷,但基因型之间对磷的利用效率有明显差异。酸性土壤施入石灰能改善磷的有效性,促进旱稻对磷、钙和镁的吸收而提高产量;但石灰量的增加导致旱稻对钾、锌、铜、锰和铁的吸收减少。旱稻钾的营养和施肥研究结论不一,与各地土壤有效钾含量不同有关。其它元素中锌和硅的研究较多,硅肥和锌肥能提高旱稻产量。我国对旱稻矿质营养及施肥研究仍未引起重视,尤其对国内培育的新品种矿质营养的研究和当前旱稻的主栽区北方碱性土壤中旱稻对氮、磷、钾吸收利用的研究更为薄弱。  相似文献   
992.
高桥地区圆葱“3414”肥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今后指导圆葱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二次回归"3414"完全方案设计,对高桥地区圆葱植株的氮、磷、钾含量及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通过田间试验建立了圆葱的肥料效应函数模型,得出了最佳经济产量、最佳施肥量及其比例。其中,氮、磷、钾最佳经济产量为71 520 kg/hm2,最佳施肥量为N169.50 kg/hm2,P2O5 106.50 kg/hm2,K2O57.00 kg/hm2,NP∶2O5∶K2O比例为1∶0.630∶.34较为合理的。氮、磷、钾三要素中,氮肥对圆葱产量作用最大,依次是磷肥、钾肥。另外确定了一些重要的施肥参数。100 kg鳞茎养分需求量为N 0.19 kg,P2O5 0.05 kg,K2O 0.16 kg;土壤供养分量为N 104.55 kg/hm2,P2O5 30.15 kg/hm2,K2O 91.65 kg/hm2;土壤养分校正系数为N0.42,P2O5 0.07,K2O0.32;肥料利用率为N17.43%,P2O5 6.87%,K2O31.55%。[结论]得出的圆葱施肥模型和施肥参数对指导圆葱施肥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真菌细胞色素P450与多环芳烃浓度及降解率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菲、芘作为多环芳烃代表污染物,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 4种真菌细胞色素 P450含量与多环芳烃( PAHs)浓度及降解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菲 0~ 200 mg· L-1、芘 0~ 100 mg· L-1),菲、芘浓度与真菌 P450含量呈明显正相关,菲、芘浓度与真菌 P450含量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上述浓度内 ,真菌降解多环芳烃的能力与真菌 P450含量之间也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选用的 4株真菌中, Zj1(镰刀菌)降解菲和芘的能力最强, Zj3(小克银汉)次之, Zj2(毛霉)和 Zj4(青霉)降解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994.
 在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红油土上20年的肥料定位试验表明,施用秸秆和厩肥会显著改变耕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微生物体氮。施肥后酸解性氮的含量及比例明显增加,非酸解性氮含量下降。酸解性氮在不施肥时含量最低(646.3 mgN·kg-1),其次为施用化肥(684.3 mgN·kg-1),同时施用秸秆和化肥居中(794.1~950 mgN·kg-1),施用厩肥和化肥最高(1 103.2 mgN·kg-1)。各处理中,酸解性氮是土壤全氮的主体,占全氮的 73.4%~82.6%,这一比例从仅施化肥、对照、化肥+ 低量秸秆、化肥  相似文献   
995.
施肥水平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广大农村施肥质量差、效率低的问题进行试验设计,探讨了施肥水平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过量的施肥水平并不会获得水稻更高产量,相反会导致品质水平下降及肥料利用率降低;适当的施用有机肥会改善稻米品质,同时起到养田、保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将自主研制的有机肥氮素动态释放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对江苏省2000年农田有机肥供氮量(FOND)的空间变化以及1985~2000年间FOND的变化趋势和成因进行分析,并通过设置稻麦秸秆增量还田情景,评价进一步提高FOND的可能性.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全省平均FOND供应量逐年增加,苏东地区除射阳、大丰、启东等产棉区以外,大部分地区的FOND都较高,苏北地区次之,而苏中和苏南地区则相对较低.粮食单产提高、养殖业迅速发展、机收面积逐年扩大以及气候变暖是导致我省FOND总体提高的主要原因,秸秆加量还田可以进一步提高FOND.  相似文献   
997.
为了探索提高植物吸收铅(Pb)的能力及增加铅迁移量的方法,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单施氮钾(N、K)肥及配合施用对蕹菜生长及吸收铅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铅浓度为500mg/kg条件下,单施氮肥、钾肥与低量氮肥配施能显著增加植物地上部生物量,提高植物地上部铅的含量,进而显著提高了植物的铅迁移总量,其中以低量氮肥与高量钾肥配合施用的效果最好,单施钾肥则降低植株的铅迁移总量;单施氮肥及氮钾肥适当比例配施还可以提高植物地上部铅的迁移量,提高植物地上部提取铅的效率。因此,通过调节土壤氮钾营养的方法可以提高铅污染土壤中植物对铅的吸收能力及迁移总量。  相似文献   
998.
施肥对闽北三耕土杉木幼林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结果表明 ,施肥不同程度提高了三耕土杉木幼树的光合能力 ,但只有当高的光合能力与较低呼吸相配合时 ,才能形成高光合系数 ,如 M(氮磷钾 + Fe、Mn、Zn、Cu等多元微肥 )、NPK.另外 ,林冠下层的杉木枝条针叶 ,净光合强度上部 >中部 >下部 ,不同叶龄的净光合强度随着叶龄的增长呈指数式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99.
为了解决小地块种植区深施化肥、播种等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小型多用途农业机具,并对机具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有关的参数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000.
缓/控释复合肥料不同形态氮素释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讨缓/控释复合肥料不同形态氮素养分(NH4+-N、NO3--N、Urea-N、DON和Total N)在不同介质中释放的动力学特性及生物效应。【方法】采用水中溶出法、土壤恒温培养法和盆栽生物试验。【结果】不同培养介质中,缓/控释复合肥5种形态氮素养分的累积释放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Nt=N0(1-e-kt)、Elvoich方程qt=a+blnt、抛物线扩散方程qt=a+bt0.5表征,并以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最好(r=0.9569**~0.9999**),E1ovich方程次之(r=0.7705**~0.9933**)。缓释复合肥料不同形态氮素最大释放量(N0值)与其氮素累积释放量的变化规律一致,在水中以Total N>DON>Urea-N>NH4+-N>NO3--N,在土壤中则以Total N>NH4+-N>DON>Urea-N>NO3--N。以水为介质时,缓释复合肥料不同形态氮素释放速率常数(k值和b值)的变化序列均以Total N>DON>NH4+-N>NO3--N;以土壤为介质时,k值大小为Urea-N>DON>NH4+-N>Total N>NO3--N,b值则为Total N>NH4+-N>DON>NO3--N>Urea-N。与普通复合肥料相比,缓/控释复合肥的氮素利用效率(NUE)、氮素农学效率(NAE)及氮素生理效率(NPE)分别提高了11.4%、8.32 kg·kg-1和5.17 kg·kg-1。相关分析发现,5种形态氮素养分占总氮量的比值(Nx/NT)与水稻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素养分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定量描述氮素养分释放的动力学方程中以一级动力学方程评价更具有实效性。与普通复合肥料以单一尿素态氮养分为主相比较,缓/控释复合肥料的不同形态氮养分更有利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