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56篇
林业   68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20篇
  216篇
综合类   257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46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41.
基于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预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该文通过1987和2002年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与土壤肥力变化的对比分析,探讨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土壤肥力变化有直接影响,耕地转为林草地、建设用地、盐荒地和沙地,土壤肥力均有下降趋势;林草地转为滩涂的土壤肥力明显下降,转为盐荒地的略有下降;沙地转为耕地的土壤肥力明显提高,转为林草地有下降趋势,转为盐荒地的略有提高或不变;盐荒地转为耕地的土壤肥力有较大的提高,转为林草地的保持不变或稍有下降,转为沙地的稍有提高,转为建设用地的略微下降;滩涂转为盐荒地的土壤肥力保持不变或略微下降,转为林草地的稍有提高。  相似文献   
42.
运用通径分析法研究黄河三角洲冲击平原湿地土壤中氧化还原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关于土壤化学性质的标准化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可以解释81.65%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和86.2%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剩余通径系数为0.428 4和0.371 5。土壤有机质成为影响冲积平原湿地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3.
本文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农村城市化的历程和存在的问题及其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在城乡一体化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形成良好的生活环境的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将珠江三角洲建设成为高度发达、文明的现代化城镇群。  相似文献   
44.
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 ,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 1976 - 0 6~ 1998- 0 5淤积与侵蚀面积的动态变化 ,通过对不同时相遥感图像的解译提取其水陆界线 ,在 GIS支持下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水陆边界进行比较 ,确定侵蚀区与淤积区 ,并计算其面积。结果发现 ,黄河三角洲地区 1976 - 0 6~ 1981- 0 9年净增面积最大 ,平均每年增加 2 90 8.2 75 hm2 ,1989- 11~ 1992 - 0 9年净增面积最少 ,仅为 5 13.5 98hm2。总的来看 ,黄河三角洲的淤积速度呈现为递减的趋势 ,主要的淤积区为黄河入海口处 ,侵蚀区为河口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45.
进行了枣粮间作与单纯作物种植之间的产量和产值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以枣粮间作为主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新淤地上是可行的。前 5年的经济效益比对照平均提高 1.56% ,可见经济效益显著。通过栽植枣树可以形成农田防护林带 ,提高土壤植被覆盖率 ,减少土壤蒸发 ,有效地抑制土壤返盐。因而 ,该法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在枣树配置结构的三种处理间 ,第一种处理 ,即枣树双行栽植 ,株行距为 3m× 3m ,枣行间距为 9m ,优于第二、第三种处理  相似文献   
46.
Q. Zhang  C. Zhu  C.L. Liu  T. Jiang 《CATENA》2005,60(3):267-277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environment–archaeology studies over many years in the Yangtze Delta region have provided excep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climatic variations, growth and demise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show that the cultural layers of the Neolithic sites are interrupted by barren layers without any cultural relics (so-called cultural interruptions), which may be the result of hars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rid, flooding, extreme cold or warmth). Temporal and spatial analyses of 14C-dates for buried trees, peat, shell ridges, and Neolithic sites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chang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rise and fall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was interrupted at least 5 times in the Yangtze Delta, matching 5 periods of high sea level, peat accumulation, and burial of trees. The collapse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about 4000 BP was followed by the less-developed Maqiao culture and resulted from extreme environmental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such as floods.  相似文献   
47.
Detailed surveys of surface water in two contrasting peri-urban area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of China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as well as the speciation of N and P. A factory-based (FB) area was compared with a vegetable-based (VB) area during the dry seas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urface water in the FB are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VB area, suggesting modest contamination of surface water with Zn, Cu, Cr and Pb but not Cd, from discharge of factory effluent in the FB area but not the VB area. Although total N (TN) and total P (TP) levels in the surface water were high in both areas, the surface water in the VB area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nitrate N (NO3–N), organic N (ON) and TN than those in the FB area. In both areas, the levels of water-soluble P (WP), organic P (OP) and TP were high in the river water that received municipal wastewater. The distribution of N and P species throughout the surface water system indicated that the NO3–N and ON mainly came from vegetable fields, while ammonium N (NH4–N), WP and OP were mainly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of municipal wastewater prior to discharge to reduce N and P by purification is recommended together with research and extension to develop more efficient use of N and P fertilizer by vegetable farmers.  相似文献   
48.
以锡山市为分析样区,对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7个指标对旱地变为未利用地、水田变为菜地、水田变为旱地、水田变为林地和水田变为未利用地等五种变化方式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变化方式对各指标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不同:(1)水田变为菜地、旱地和林地使土壤向酸化方向发展,土壤pH分别降低0.47、0.78和0.17;旱地和水田变为未利用地分别使土壤pH提高0.24和0.74;(2)水田变为未利用地、菜地和林地分别使有机质降低3.83、3.18和0.35 g kg^-1;水田变为旱地、旱地变为未利用地分别使有机质含量增加7.58和1.07 g kg^-1;(3)旱地变为未利用地、水田变为菜地和未利用地分别使全氮降低0.31、0.08和0.11 g kg^-1;水田变为旱地和林地分别使全氮提高0.41和0.04 g kg^-1;(4)旱地变为未利用地使全磷有微小幅度的降低,降低量为0.01 g kg^-1;水田变为菜地、旱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后不同程度地提高全磷含量,增加量分别为0.23、0.08、0.23和0.09 g kg-1;(5)旱地和水田变为未利用地分别使速效氮降低2.38和7.62 mg kg^-1;水田变为菜地、旱地和林地分别使速效氮增加11.61、34.51和18.26 mg kg^-1;(6)旱地变为未利用地使速效磷降低3.70 mg kg^-1;水田变为菜地、旱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分别使速效磷增加45.16、7.54、40.55和10.94 mg kg^-1 ;(7)旱地变为未利用地以及水田变为菜地、旱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均使速效钾含量有所增加,增加量分别为8.75、77.44、32.28、160.4和27.59 mg kg^-1.  相似文献   
49.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格局与演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84,1986,1991,1996年和2001年的多源遥感数据,结合GIS空间数据和野外考察资料等,对1984年东营市建市17年来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和动态演变规律进行分析。1984年以来,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总体上在不断增加。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以旱地和未利用地为主,旱地的面积有较大的减少,而未利用地的面积变化不大,略有增加。在各个不同的时段内,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面积都占1/3左右。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类型中,未利用地与耕地之间的双向转换非常频繁,是最重要的两种变化类型,由于次生盐渍化的原因,耕地退化为未利用地在1986年后都占据首位;未利用地与灌草地、灌草地与耕地之间相互转化所占比例也较大。  相似文献   
50.
为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作用条件下耕层土壤的积盐规律,运用GIS和地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结合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分布以及临界埋深的划分标准对研究区域进行分区,并从空间尺度对各分区地下水矿化度与耕层土壤积盐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矿化度和耕层土壤盐分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均具有2阶的趋势效应;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地下水埋深呈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地下水矿化度与耕层土壤盐分呈弱空间自相关性;耕层土壤盐分与地下水矿化度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地下水埋深呈负相关性。对空间尺度上的地下水矿化度与耕层土壤盐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耕层土壤积盐与地下水矿化度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地下水埋深增加使其相关性减弱,采用分区研究法使地下水矿化度对耕层土壤积盐规律分析更加客观准确。该结果对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的发生机理以及预测与评估该地区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