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8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248篇
林业   609篇
农学   117篇
基础科学   397篇
  1882篇
综合类   1831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327篇
畜牧兽医   361篇
园艺   90篇
植物保护   447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186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200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218篇
  2014年   296篇
  2013年   299篇
  2012年   399篇
  2011年   446篇
  2010年   410篇
  2009年   393篇
  2008年   364篇
  2007年   290篇
  2006年   253篇
  2005年   238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正>哈溪林区地处甘肃省祁连山东端,石羊河流域源头,东西长约7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管辖两乡一镇的25个行政村,居住农牧民9867户,42,000人。管护总面积211.75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33.9419万亩,活立木蓄积267.2137万立方米。  相似文献   
972.
甘肃作为我国红枣起源地之一,域内红枣分布范围广,其中陇东、陇南、泾河流域及西部汉水上游、中部黄河沿岸及其支流区、河西内陆河流域等为集中产区。据统计,全省有普通枣、酸枣2个植物种和药葫芦枣1个变种,较著名的地方品种有26个,现将其中几个最著名的品种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73.
轿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服务功能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轿子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物质量与价值量的角度,采用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市场价值法等研究方法,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轿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3.67×108元/a,其单位面积的经济价值为22 274.65元/(hm2?a),其中直接价值为895.17×104元/a,仅占到服务功能总价值的2.44%,而间接价值高达3.58×108元/a,两者之比1:39.95,间接价值中大小顺序依次为:土壤保持>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固碳释氧>科研文化。轿子山自然保护区面积仅占到东川区和禄劝县总面积的3.09%,但贡献的生态服务价值可相当于两区县2008年GDP之和的6.60%,从人均来看,当地每人每年可获得其生态服务价值达470.69元。研究结果表明,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对维持当地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4.
红枫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点源污染发生的广域性、分散性、随机性等特征使得对其进行效管控难度较大。以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为基础,对流域进行分区管控是实现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有效途径。基于源头削减和过程管控协同管理的思路,将GIS技术、ArcSWAT模型、非参数检验和因子分析技术相结合,以农耕养殖程度较高的贵州红枫湖上游羊昌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对流域近5 a非点源污染负荷特征进行模拟,识别影响非点源污染流失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进行污染控制区划。结果表明:1)总氮和总磷负荷高风险区主要集中于地势较高且农业耕作活动频繁区域,刘官乡、黄腊乡、旧州镇及白云镇是非点源污染控制的重点乡镇;2)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7种不同因素对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影响程度表明,施肥量是影响总氮、总磷输出的最主要的因子,坡长、坡度及土地利用方式是次重要因子。针对羊昌河流域长期传统耕作以及化肥过量施用的现实特征来看,土壤有机磷的含量也会对总磷的输出产生一定的影响;3)羊昌河流域可划分为3个污染控制区,第1类:生态农业综合整治区(以近河道耕种区为主,面积254.4 km2);第2类:污染治理区(农村生活及畜禽养殖区为主,面积405.74 km2);第3类:生态修复区(高坡度强降雨区为主,面积464.47 km2)。研究结果可有效提升羊昌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的效率,为水源地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5.
运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确定了甘肃内陆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各项措施的调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果表明:内陆河流域各措施累计调水30.40亿m3,各措施累计保土2.69亿t,调水保土主要来自于坡面措施减蚀效益;内陆河流域梯田、水保林、经济林、人工种草经济效益分别为1.25亿元,195.16亿元,4.35亿元,14.57亿元,合计215.32亿元。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治理程度的提高,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受旱灾程度有了一定的控制,全省年均受灾面积、作物减产面积均呈逐渐减小趋势,并且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976.
[目的]旨在通过研究流域各月度产水量,对水资源管理和农业灌溉用水调度进行指导。[方法]以锦阳川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remote sensing,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提取和处理空间土地利用、土壤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结合降雨、气温及不同植物的根深数据,采用Thornthwaite and Mather(T—M)模型计算了水分亏缺与剩余,土壤水分补给与利用的周期及月度产流量。[结果]研究区2011年平水年全年总径流量为281.0mm,在1,3—4,6和10月,存在水分亏缺及土壤水分利用,面积加权的水分亏缺值为5.8mm;2月,11—12月降水对土壤水分进行补给;5和7—9月,存在水分剩余,面积加权的剩余值为286.2mm。丰水年(25%)、平水年(50%)和枯水年(75%)多年平均产水量分别为8.3×107,4.8×107及2.2×107 m3。[结论]研究区在丰水年(25%)的2,7—11月,平水年(50%)的2—3,7—9月和枯水年(75%)的12—2,7—9月存在水分剩余。  相似文献   
97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译名《国际泥沙研究》)自2007年起成为SCI源刊,被SCI—E收录。本刊为季刊,刊登内容除泥沙运动力学和河床演变等外,还包括地理学、地貌学、土壤侵蚀、流域产沙、水土保持、泥沙对环境及生态的影响、泥沙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评估等涉及全流域的泥沙问题。  相似文献   
978.
河流水沙变化直接反映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土壤侵蚀程度.为探讨南方典型水土流失治理区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汀江流域长汀段1982年1月至2014年12月径流、输沙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CEEMDAN法、Mann-Kendall检验法、Pettitt检验法及构建水沙关系模型分析水沙的变化特征,通过双累积曲线法定量研究降...  相似文献   
979.
利用1961-2009年石羊河流域西营河径流量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近49年来径流量变化趋势、年内分配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近49年来西营河径流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冬、夏季减幅大于秋、春季;90年代四季径流量衰减明显,特别是年、春、夏季径流出现明显突变;年径流量补给主要以汛期雨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比例在逐渐增加,冬季积雪融水对径流量的补给比例在减少;流域内降水量呈较小的增加趋势,但是夏季降水增幅不明显.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特别是冬季气温趋势系数最大,受其影响蒸发量均呈增大趋势;径流量与6-9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7、8月气温、蒸发呈显著负相关.分析了未来气温、降水变化在不同情形下对径流量的可能影响,表明气温对径流量的负效应占据着主导作用,汛期气温的升高且伴随着蒸发的增大使年总径流量减少,气候变暖总体不利于流域径流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80.
近年来祁连山中段冰川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遥感和实测的方法,对近50 a来祁连山中段,包括黑河流域和北大河流域的冰川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956-2003年,祁连山中段所研究的910条冰川面积共缩小了21.7%。其中,黑河流域冰川面积缩小了29.6%,北大河流域冰川面积缩小了18.7%。小冰川面积变化较大冰川要大,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较强。由于祁连山中段东西跨度较大,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不同,直接造成了冰川变化的区域差异。近期野外考察发现,位于黑河上游的葫芦沟流域,1956-2010年冰川面积缩小了30.1%,近7 a冰川面积缩小的比率达到前期的近5倍,且其中的十一冰川由于消融严重,已经完全分离成2条独立的冰川。雪冰融水径流是该流域中重要的水源,在稳定河川径流、调节其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