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87篇
林业   63篇
农学   69篇
基础科学   356篇
  357篇
综合类   621篇
农作物   40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178篇
园艺   89篇
植物保护   12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奶粉中磷脂酰丝氨酸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奶粉中磷脂酰丝氨酸的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的测定方法。采用氯仿甲醇混合溶剂做为提取剂,Diol色谱柱上分离,正己烷-异丙醇-乙酸-三乙胺和异丙醇-水-乙酸-三乙胺的二元系统进行梯度洗脱。每100 g奶粉中磷脂酰丝氨酸添加量为50~150 mg时,回收率大于85%。定量限30 mg/100 g。该方法具有结果准确,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奶粉中磷酯酰丝氨酸的检测。  相似文献   
92.
1做好中耕除草工作 在越冬之后,气温低,再加上牧草苗期生长较为缓慢和草地内的杂草竞争能力相对要差一些。所以,应该尽早做好中耕划锄的工作,及时疏松土壤,提升草地表面的温度,确保牧草能较早发芽。与此同时,还应该做好杂草清除工作,尽量减少牧草和杂草争肥,才能真正起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全面预防春旱的作用。一般来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划锄2-3遍,但是冬季多花黑麦草分蘖比较多,牧草生长速度较快,只是在萌发前后对其划锄1-2遍即可,后期的牧草就能很快进行封垅,对杂草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通常情况下,不必再进行中耕。雨后和每次收割完毕之后,都应该进行及时中耕,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及时将杂草清除。  相似文献   
93.
王铭和 《水产学报》1981,5(1):81-87
本文研究了从马尾藻灰化提碘以后的废水中提取氯化钾的工艺。发现在原料液体中含有大量的钙离子,必须首先把它们除去,才能正常进行蒸发浓缩。采用纯碱除钙的方法在生产上是可行的。本文对料液在蒸发浓缩过程中化学组成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其中氯化钾达到饱和时的恒沸点为112-113℃;比重为1.25—1.26(29-30°B′e)。蒸发完成液直接冷却至室温,只能得到工业粗钾,不能得到精钾(要求含KCl>90%)。作者根据分部结晶的原理,把结晶分成两部分,取67℃以下部分,则一次结晶即可达到精钾标准。  相似文献   
94.
不同有机物料对黄土高原治沟造地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改善黄土高原治沟造地土壤结构较差的问题,采用一维定水头土柱模拟试验,探讨了不同有机物料(生物有机肥、粉碎秸秆、50%粉碎秸秆+50%生物有机肥、尿素、对照)对治沟造地土壤湿润锋推移、累积入渗量、入渗速率和土壤水分蒸发特征的影响,并采用Green-Ampt模型、Philip模型和Kostiakov模型拟合分析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结果表明:(1)粉碎秸秆与有机肥均降低了土壤水分移动速率,增强了土壤持水能力;粉碎秸秆同时降低了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对照相比减小了17.65%;(2)湿润锋推进深度与累积入渗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对3种入渗模型拟合发现,Philip模型和Kostiakov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符合黄土高原治沟造地土壤入渗率和时间的动态关系;(3)土壤水分蒸发过程中,添加粉碎秸秆具有阻截和蓄积土壤水分,提高土壤含水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5.
针对LNG泄漏在地面上潜在危险的分析,需要对其在地面上扩散和蒸发速率的变化进行准确预测。基于液体扩散的动力学模型和热传递模型,采用微分方法建立了LNG在连续性泄漏情况下液池漫延半径、蒸发速率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克服了现有预测模型单纯依赖一维傅里叶导热方程的局限性。根据所建立的预测模型,LNG液池蒸发速率先随时间线性增加到最大值,随后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即与时间的平方根成反比。以5m^3圆柱形LNG储罐为例,计算得到LNG泄漏的速率为19.92kg/s,泄漏完全所需时间为69S,液池半径达到最大的时间为33S,液池半径最大值为7m,0~33S时间内LNG蒸发速率先线性达到最大值19.92kg/s,34-69s时间内液池蒸发速率与时间平方根成反比,液池厚度由2.3mm逐渐增加到6mm。  相似文献   
96.
湿地植被需水量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湿地植被正常生长,保障湿地系统生态功能正常发挥所需的水量。选取鄱阳湖流域8种典型湿地植物:藜蒿、菖蒲、美人蕉、茭白、高秆灯芯草、西伯利亚鸢尾、白莲、莲藕,于2013年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人工湿地试验场开展试验,分析了不同湿地植物全生育期需水量及其生育阶段和日变化规律,得到不同湿地植物的作物系数。结果表明,在湿地植物需水高峰期的5-10月,8种湿地植被日均需水量变化范围为4.3~6.1mm,其中菖蒲最高为6.1mm,白莲最低为4.3mm。经测定,湿地日均渗漏量为1.3mm;全生育期湿地植被需水量变化范围为800~1 125.6mm,是平均值的0.86倍至1.21倍;8种湿地植物全生育期作物系数变化范围为1.8~2.4,其中菖蒲最高为2.4,白莲和莲藕最低为1.8,而藜蒿、高杆灯芯草和西伯利亚鸢尾的全生育期作物系数为2.0左右,对照处理作物系数保持在1.7。本文研究结果为鄱阳湖流域不同湿地植物需水规律分析及其计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7.
河套灌区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估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是计算作物需水量的基础,一般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PM公式)计算。但是在河套灌区部分地区缺少辐射数据的观测,因而无法利用PM公式计算ET0。本文选用河套灌区临河气象站1990—2012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利用PM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发现对ET0影响最大的气象因素为净辐射,其次为饱和水气压差和平均温度。建立了基于饱和水气压差、温度和风速的ET0估算公式,验证结算显示相关系数、纳什效率系数和总量平衡系数分别为0.96、0.92、1.00。在风速缺测的条件下,也建立了基于饱和水汽压差和温度的ET0估算公式。以上两个公式为河套灌区缺资料条件下ET0的估算提供了简单且准确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98.
基于SWAP和MODFLOW模型的引黄灌区用水管理策略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大部分引黄灌区并没有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存在着水源浪费和地下水过度开采等问题。为了合理调配水资源,该文以河南柳园口灌区为背景,运用SWAP和Visual-MODFLOW分别建立了土壤水分运动模型和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流模型,用实测资料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利用SWAP模型模拟了2006年至2007年不同灌溉标准条件下的灌溉制度,提出了适宜的灌水控制标准,并且根据提出的灌水控制标准对多年的灌溉制度及不同地下水埋深下的灌水量及产量状况进行了模拟,得到了地下水埋深适宜范围。由SWAP模拟的灌溉制度确定地下水开采并且根据不同的种植结构和井渠灌溉比拟定了7个方案,利用MODFLOW模型对灌区地下水系统对各方案的响应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北部引黄量的30%采用抽取地下水并把节省的引黄量输送到南部,可以使地下水埋深基本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之内,并能有效地减少潜水蒸发。  相似文献   
99.
微型蒸发器测量精度的影响因素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优化微型蒸发器(MLS)的使用方式及提高测量精度,在15 d不更换筒内土体的情况下,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影响其测量精度的多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精度均较高,最高达97.40%;内筒打孔与否对测量精度无显著影响;套筒打孔的处理比不打孔的处理精度更高,且孔洞适宜均匀分布,但数目不可过多,直径为3 mm时不宜超过36个;套筒封底会降低测量精度,内筒封底材料越薄、透气性能越好精度越高;内筒与套筒的间隔较小时精度更高。对露水进行的考察显示,夜间的露水会明显降低测量精度,当其凝结量大于土壤蒸发量时,无法利用MLS精确测出土壤蒸发量。测量精度随时间变化而相应改变,MLS刚装入土体后的前3 d土壤水分较大,精度比其后各日都低。在有适量水分补充的情况下,15 d不更换MLS筒内土体可行。  相似文献   
100.
掺砂对土壤水分入渗和蒸发影响的室内试验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通过掺砂调控农田土壤水分入渗和蒸发,对新疆干旱绿洲农田抑盐、保水及合理的掺砂制度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不同的掺砂率为影响因子进行土柱模拟试验,设置了4个掺砂率水平,分别是0(对照)、25%、50%、75%。结果表明:不同掺砂率条件下湿润锋和累积入渗量与入渗历时有显著地乘幂关系,影响顺序为75%>50%>25%>0,且在掺砂率≥25%影响幅度较大;不同掺砂处理对土壤水分蒸发过程同样也有显著地影响,随着掺砂率的增加,土壤蒸发显著减弱,随着掺砂率的增加,抑制土壤蒸发越强,且在掺砂率≥75%时有较大幅度影响。土壤在连续20 d蒸发过程中,各个处理的土壤累积蒸发量随时间的关系和Rose经验公式拟合度高; 不同掺砂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掺砂层以下的土壤含水率,随着掺砂率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掺砂75%时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