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2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25篇
林业   73篇
农学   82篇
基础科学   81篇
  381篇
综合类   639篇
农作物   47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444篇
园艺   56篇
植物保护   4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贵州省主要植烟黄壤氮素矿化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恒  王晶君  石俊雄 《土壤学报》2013,50(2):324-330
采用Stanford间歇淋洗好气培养法研究了贵州省9个主要烤烟产区的943份植烟黄壤样品的氮素矿化势,并抽取典型代表样品93份测定了矿化率常数.结果表明,贵州省主要植烟黄壤的氮矿化速率常数平均为0.031 mg kg-1d-1,氮素矿化势平均为92.8 mg kg-1,变幅在10.2 ~280.5 mg kg-1.不同植烟区域氮素矿化势差异较大,安顺、毕节、贵阳、六盘水、黔东南、黔南、黔西南、铜仁和遵义的土壤矿化势分别为103.5、90.6、71.0、116.2、91.1、89.0、79.6、84.6和99.6 mg kg-1.贵州省主要植烟黄壤的潜在供氮能力以中部地区较低,向四周辐射潜在供氮能力增强,六盘水和黔东南部分烟区潜在供氮能力过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植烟黄壤潜在供氮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可采用指数函数模型对植烟黄壤氮素矿化势进行初步估测.在宏观上把握贵州省主要植烟黄壤的潜在供氮能力,可以为贵州省烤烟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32.
耕作方式对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氮素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玮  蒋先军 《土壤》2013,45(3):464-469
研究了常规耕作和垄作免耕两种耕作方式下紫色水稻土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氮的矿化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粒径团聚体氮素矿化强度具有显著差异:潜在矿化势(Np)的最高值均出现在2.0~0.25 mm大团聚体中,最低值在>2.0 mm的宏团聚体中;2.0~0.25 mm团聚体的潜在矿化速率(Vp)和实际矿化速率(Va)比其他团聚体高1.2~1.6倍。常规耕作和垄作免耕两种耕作方式下不同团聚体的净矿化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相同;垄作免耕显著增加了氮素的净矿化量,以原土为例:垄作免耕处理Np比常规耕作处理高33.9%,Vp和Va分别比常规耕作处理高85.2%和52.0%。虽然垄作免耕可以显著促进土壤中氮素的矿化作用,但是耕作方式对不同粒径团聚体内的氮矿化动力学过程并无显著影响,表明耕作方式对不同大小团聚体中可矿化氮和微生物的分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33.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风沙活动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及绿洲内部4个不同下垫面2010年11月-2011年10月1年内2m及10m高度的风况及输沙势对比分析,结合过渡带地表实际风沙蚀积变化情况得出结论:沿主风向从流沙前沿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绿洲内部2m高合成输沙势依次为26.21,1.91,3.44,0.007 4VU,10m高合成输沙势分别为54.37,31.53,28.65,2.40VU,从流沙前沿经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到绿洲内部随着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及绿洲内部防护林网的防护作用增强,各下垫面风力、输沙势及合成输沙势逐渐减弱,流沙地地表表现为强烈的风蚀,并伴随流动沙丘前移,半固定沙地由于高密度的高大柽柳沙堆影响整体呈现大量的风沙堆积,绿洲边缘固定平沙地由于天然植被覆盖度较好,地表整体呈现轻微的蚀积变化,而在绿洲内部由于多条防护林网防护作用及地表较好的土壤水分条件,绿洲内部很少发生地表风蚀。2m高的输沙势自流沙前沿至绿洲内部较10m高的输沙势降低明显,说明了过渡带近地表的天然植被及绿洲防护林网对近地表风力削弱程度远远大于10m高的地表旷野空间,其具有良好的防风阻沙作用,更能代表近地表的风沙活动强度变化。  相似文献   
934.
  【目的】  有机碳矿化是陆地碳循环的关键环节,探究长期不同施肥下有机碳组分的矿化特征及其微生物学响应,以明确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固存过程和损失机制。  【方法】  选取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肥力长期试验的撂荒(CK0)、不施肥对照(CK)、氮磷钾化肥配施(NPK)和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 4个处理,通过物理分组方法获得粗颗粒有机碳(cPOC)、细颗粒有机碳(fPOC)、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i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以该4个处理的有机碳组分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有机质的矿化动态。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测定各组分中的微生物量及组成,再利用冗余分析明确微生物群落特征对有机碳矿化的贡献。  【结果】  长期施肥显著提升了红壤总有机碳水平,显著提高了活性有机碳组分(cPOC、fPOC、iPOC)的占比。有机碳组分的矿化速率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前期(矿化1~35天)矿化迅速,后期逐渐变缓并趋于平稳。各组分平均最大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均表现为fPOC>cPOC>iPOC>MOC,表明fPOC组分的活性最高,可矿化性最强。与CK相比,CK0处理的cPOC、fPOC、iPOC和MOC组分最大矿化速率分别提高了158.0%、36.4%、67.3%和146.0%;NPK处理的4个组分有机碳的矿化速率与CK无显著差异;NPKM处理分别提高了246.0%、62.9%、21.4%和183.0%。土壤有机碳组分快速矿化阶段(矿化15天)的总PLFA生物量表现为fPOC最高,平均为94.5 nmol/g,约为其他组分(平均26.1~35.0 nmol/g)的3倍。各组分中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比例表现为MOC (6.06)>cPOC (5.18)>fPOC (1.26)>iPOC (1.03),平均真菌/细菌(F/B)为iPOC (0.11)>fPOC (0.10)>MOC (0.06)>cPOC (0.03),fPOC和iPOC组分F/B值较高而G+/G–值较低,且二者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都高于其他组分,表明二者群落结构更稳定,所受养分胁迫较少,群落多样性高。冗余分析表明,微生物群落特征对组分矿化的总解释率达96.4%,其中总PLFA含量、真菌、革兰氏阴性菌是对有机碳组分矿化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  【结论】  土壤有机碳的可矿化程度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的物种均匀度密切相关。长期施肥尤其是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了活性组分中的微生物量,因此提高了土壤中可矿化碳的比例,加之有机肥直接为土壤养分循环提供了额外的能量来源,促进了有机碳的矿化,这可能是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35.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为提高土壤碳库稳定性和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贵阳黄壤肥力与肥效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94年,种植制度为单季水稻。2021年水稻收获后,选取不施肥(CK),平衡施用化肥(NPK),25%和5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0.25MNPK、0.5MNPK)和单施有机肥(M) 5个处理的水稻植株,用抖根法采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样品,分析活性碳组分含量,以采集的土样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有机碳矿化特征。【结果】1)与NPK相比,3个有机肥处理的根际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提升了26%~43%,非根际土壤SOC含量提高了24%~32%;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提升了16%~31%,且比非根际土壤高148%;非根际土壤易氧化有机碳(LOC)含量显著提升了36%~75%;0.5MNPK处理非根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显著提升了54%,且根际土壤的DOC含量平均高于非根际土壤10%。2)有机肥施用可明显增加黄壤稻田根际及非根际土壤有机碳矿化量,非根际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和矿化率分别高于根际土壤30%和33%;较CK和NPK处理,有机肥施用...  相似文献   
936.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土壤氮素矿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蒋竹青  彭辉 《土壤通报》2021,52(4):975-987
为了深入了解土壤氮素矿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应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对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1990—2020年土壤氮素矿化领域的1804篇文献进行了基础知识框架、研究热点、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对土壤氮素矿化研究进展和演变趋势进行了图谱解读和追踪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氮素矿化研究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该领域研究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特点,主要涉及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农业等学科;其重要研究主题是土壤氮素转化机理及其动力学过程;近期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探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或农业管理措施对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微生物又影响土壤中氮素迁移转化过程方面;我国该领域研究发展迅速,但还面临在国际上影响力较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937.
<正>几十年来我使用的是西标箱及其巢框活框饲养中蜂,使用2种特殊巢脾来增殖、扩大群势,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现将经验介绍如下:越冬时在蜂巢中间放一空框,两边为蜜脾,形成中空。春季群势满4脾蜂时,将带蜂巢脾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空继箱内中间,两边不加任何隔板,放好后速将此继箱叠放到原来的巢箱上,巢继箱之间不要隔王板,下面巢箱是空的。这样可有效克服中蜂怕热的习性。当蜂群在巢脾以外地方做小赘脾时,要将多余不  相似文献   
938.
<正>蜜蜂素质,即蜜蜂体质,它包括了蜜蜂的生活力、哺育力、采集力和抗逆性等。高素质蜜蜂个体粗大健壮,体色鲜亮,行动矫健敏捷,抗病力强,寿命长,固有的良好高产性状突出。必须是由高素质健康的蜜蜂组成才是真正的强群。培养强群高产,必须通过多项技术途径和措施,提高蜜蜂个体素质,以质变推动量变培养强群才能达到蜂壮群强获高产的目的。我认为提高蜜蜂质量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1)充足的全价营养蜂粮供给是提高蜜蜂质量的  相似文献   
939.
酸雨污染已成为威胁土壤和植物健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为探究酸雨对我国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选取南京紫金山区域酸碱性不同的森林土壤,通过室内培养试验,以仅添加纯水(CK)和纯水+凋落叶(T0)为对照,模拟凋落叶添加后,pH分别为1.65 (T1)、3.67 (T2)、5.55 (T3)的酸雨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性土壤条件下,各处理CO2累积排放量为1.67~3.35 g·kg-1,表现为T3>T2>T1>T0>CK;而在酸性土壤中,CO2累积排放量为0.99~3.90 g·kg-1,表现为T3>T0>T2>CK>T1。与CK相比,添加凋落叶(T0)后,酸性、碱性土壤CO2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41.20%和71.72%。轻度酸雨(T3)能促进CO2排放,加快凋落叶的分解;重度酸雨(T1)会显著抑制酸性土壤有机碳和凋落叶的矿化(P<0.05),但加速了碱性土壤有机碳和凋落叶的矿化;而中度酸雨(T2)对两类土壤的土壤呼吸、凋落叶分解的抑制或促进作用均未达显著水平。凋落叶的添加会显著增加碱性土壤的CO2排放,但对酸性土壤CO2排放的影响因模拟酸雨pH的差异而不同。总体而言,不同强度的酸雨对碱性土壤有机碳矿化有促进作用;而在酸性土壤中,除轻度酸雨外,其他强度的酸雨均抑制了土壤有机碳矿化。  相似文献   
940.
通过测定加有黑麦草的土壤样品在不同培养时间产生的硝态氮、亚硝态氮、铵态氮和氨态氮数量的变化,研究了有机氮在二种红壤(红砂土和黄筋泥)中的矿化动态.有机氮在红壤中的矿化结果主要是铵的生成和氨的挥发,培养后5d,明显发生铵的释放,红砂土在培养后15~20d,铵的释放达到最大值,黄筋泥则是在培养后30~35d.在培养的前20d,红砂土中铵的释放多于黄筋泥,但在30d后,情况相反.培养期间有机氮矿化释放的氨用2%硼酸溶液吸收,以这种形式损失的有机氮,红砂土多于黄筋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