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2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236篇
林业   579篇
农学   114篇
基础科学   390篇
  1859篇
综合类   1753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239篇
畜牧兽医   209篇
园艺   91篇
植物保护   421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91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96篇
  2016年   191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278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368篇
  2011年   414篇
  2010年   388篇
  2009年   366篇
  2008年   340篇
  2007年   260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土壤通报》2014,(4):857-862
以典型紫色土丘陵区万安小流域(12.10 km2)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2011年4月(旱季)和8月(雨季)采集的552个表层土壤样品,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小流域土壤全磷的时空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磷含量均值介于0.42~0.73 g kg-1,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全磷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呈现为水旱轮作田旱地林地;(2)相同土地利用类型旱季(4月)、雨季(8月)土壤全磷含量无显著差异;(3)水旱轮作田、旱地土壤全磷的中等空间相关性,表明其受到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而林地的强烈空间相关性表明其土壤全磷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到结构性因素的作用;这表明在确认磷负荷风险地点、评估污染物迁移潜力及流域土壤资源管理时,应考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全磷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992.
"5·12"汶川大地震后,白龙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段河坝流域为研究区,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遵从生态学原理,研究筛选出适宜当地滑坡体生态修复采用的主要植物29种,其中乔木7种、灌木10种、草本10种、藤本2种,总结出了撒播或条播、水平台造林、鱼鳞坑造林和带状穴植植物篱等4种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为当地灾后生态修复与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3.
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盘县即将启用的集中式饮用水源之一,近10年来白河沟水库流域内主要干流水质超标,直接影响水库建成后的水环境质量及饮水安全,必须对其进行长期监测与治理。本研究在对盘县白河沟水库流域水污染源及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长期监测的基础上,就流域污染成因进行深度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饮用水源地水污染典型工程防治措施,以探索煤炭资源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94.
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退化是汾河流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全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和汾河流域环境特征,运用生态经济损益核算方法,分析了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状况和变化趋势,估算了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1)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的经济损失高达3.83×109元,其中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最大(占61.79%),为2.37×109元,沙漠化、盐渍化的经济损失分别为2.31×108和1.23×109元。(2)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的经济损失约占全流域GDP的0.77%(上游占1.45%),上游地区是土地退化的重点治理区;占第一产业产值的14.58%,影响着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土地退化的经济损失人均负荷值为290.08元/人,制约着流域人民的脱贫致富,因此,应加强对土地退化的治理。  相似文献   
995.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依托甘肃省第四次沙化监测,采用多因子数量化评价法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法,研究了民勤县沙化土地空间分布状况和分布特点,并结合甘肃省第三期沙化监测结果,对两个监测期5年之间沙化类型、沙化程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民勤县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 220 451.5 hm2,占全县面积的76.2%,其中轻度87 669.2 hm2、中度342 312.5 hm2、重度194 515.4 hm2、极重度595 954.4 hm2;与上期监测结果相比,民勤县沙化土地面积略有减少,程度整体减轻,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是一个极不稳定的时期和状态,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治理和巩固治理成果。  相似文献   
996.
《中国水土保持》2014,(4):F0004-F0004
<正>自2011年3月1日新水土保持法施行以来,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协作网初步建成,各地积极使用新设备、新仪器、新技术探索监测方法和途径,赤水河、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土流失遥感动态监测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有序开展,初步建立了流域和省级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库,一批监测成果应用于国家水土保持公告和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等生产实践,为水土流失治理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山东省南四湖流域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耕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以山东省南四湖流域28个县(市、区)为评价单元,采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2011年该流域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南四湖流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受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湖东低山丘陵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低于湖西黄泛平原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不同的县(市、区),其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998.
流域非点源污染景观源汇格局遥感解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流域非点源污染景观源汇格局解析是流域水质污染物产生、输运机理认知与有效防治措施制定的重要科学理论基础。该文以充分挖掘流域遥感数据多时空尺度的特征与优势为目标,制定了流域非点源污染景观源汇类型界定方案,提出了像元级、亚像元级以及时序更新的流域非点源污染景观源汇格局遥感解析方法。在此基础上,以福建省九龙江流域为例,对不透水面这一典型流域非点源污染"源"景观2010年空间格局进行了信息提取,并对2000、2005年对应信息进行了时序更新与空间特征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0年间九龙江流域内不透水面覆盖面积增长了33.38%。该研究可为中国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生态管理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温度底物浓度和微量元素对牛粪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洱海流域畜禽奶牛粪便的无序堆置和不合理处置对洱海入湖污染具有较大贡献,为了控制畜禽养殖污染,该研究在结合洱海流域现有中温沼气工程产气率低、运行不稳定、易结壳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取样当地奶牛粪为原料,研究温度、接种量和微量元素等3种因素对中温厌氧发酵产沼气过程的影响,并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微量元素的添加量,以筛选出适于高原地区奶牛粪便中温厌氧发酵的沼气工程操作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温度为35℃条件下原料产气量大于30和45℃;35℃的发酵温度有利于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 acids,VFA)的产生与甲烷菌再利用;发酵温度为35℃时,发酵各个阶段4类菌群的数量多于30和45℃;因此,发酵温度为35℃时,牛粪厌氧发酵系统微生物区系中各类功能微生物数量与比例最佳,适合于中温厌氧发酵微生物菌群的生长、代谢;接种量越大发酵启动越快,接种量10%总产气量最大,未接种试验组,发酵启动较慢,总产气量也较低;通过中心复合试验设计和响应曲面回归分析确定得出,添加微量元素Fe2+质量浓度5.00 mg/L、Ni2+质量浓度21.40μg/L、Co2+质量浓度28.82μg/L时,可刺激厌氧发酵过程的作用酶以促进产气。本研究在资源化利用养殖废物的同时,提高了沼气工程产气率,试验结果为洱海流域农村养殖粪便厌氧发酵沼气工程正常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可以反映植被生长状况,是表征地区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区,调查采集植被NPP、气象、土地利用结构及变化等多时空数据,利用Sen趋势、Hurst指数及残差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和人为利用的影响,对2000—2015年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未来演变趋势及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定量识别不同区域内的主导驱动因子,旨在为该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滦河流域植被NPP年均值为455.04g(C)·m~(-2)·a~(-1),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显著增加区占流域总面积的32.94%,且未来同向变化趋势略强于反向变化趋势;2)该流域植被NPP空间差异较为显著,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受地形影响较大,流域中游的低山丘陵区为植被NPP高值区;3)驱动机制上,流域植被NPP变化与温度和降水均为正相关关系,水热耦合共同作用于植被NPP的积累,人类活动则是通过改变土地利用强度或生态建设工程等影响植被NPP的变化,且在不同地形区域内,植被NPP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不同,整体上以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正向促进作用为主,但在平原区以单因子的反向抑制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