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3篇
林业   45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55篇
  67篇
综合类   152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修禊作为一种古老的祭祀风俗,在历史的流变中逐渐转化为一种文人雅集的重要形式。从闻名古今的兰亭修禊开始,修禊不断地被后世文人所模仿,留下了众多的千古佳话。文章以清朝王士禛、孔尚任、卢见曾所举行的几次著名的红桥修禊为例,通过这几次文人禊集中流传下来的诗文词赋,揭示出清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情趣,及在不同时期士人心态的流变。  相似文献   
112.
【目的】研究两种外源蛋白添加对全麦面团混合特性、流变学特性和微观结构及对全麦面包品质的影响,为进一步利用外源蛋白提升全麦食品品质及其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混合实验仪、动态流变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外源蛋白(蛋清粉(EW)和酪蛋白酸钠(SC))添加对全麦面团热机械学、动态流变学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合全麦面包的制作分析其对面包比容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随着(EW)添加量的增加,全麦面团吸水率降低,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增加,加热过程中全麦面团的峰值黏度和回生值升高。全麦面团的弹性模量(G')和黏性模量(G")持续降低,损耗角正切值(tan δ)持续上升。面团微观结构得到有效改善,内部孔洞显著减少,面团结构连续均匀,很好地弥补了麸皮对面团的破坏;全麦面包的比容增大,面包的内瓤结构疏松柔软。全麦面包的硬度下降,咀嚼度降低,弹性、黏聚性和回复性变化不显著。随SC添加量的增加,全麦面团的吸水率和蛋白弱化度增加,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先增加后降低,加热过程中,全麦面团的峰值黏度随SC添加量增加而降低,回生值变化趋势相反;当SC添加量大于1%时,全麦面团的G'和G"上升;面团微观结构逐渐变得致密,孔洞和缝隙逐渐减少;全麦面包的比容随SC添加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内瓤结构相对紧密;全麦面包硬度和咀嚼度逐渐增加,黏聚性和回复性逐渐降低,弹性变化不显著。【结论】蛋清粉的添加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谷朊粉,有效改善全麦面包品质;而酪蛋白酸钠的使用要考虑其自身的高吸水率。  相似文献   
113.
茶托作为饮茶时的辅助物,虽不起眼,但一直伴随着饮茶历史延续至今。学界目前对茶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区分其作为茶具和酒具的使用,而对其本身随着饮茶法流变、使用功能的增加,导致自身形制变化的论述着墨较少。本文重点论述唐至清饮茶法流变对茶托形制的影响和茶托功能性的变化,通过地上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进行梳理,经研究发现:茶托至今留存于茶具中的原因与其贴合饮茶所需、装饰性与实用性的平衡密不可分,并由此总结出一些对当代茶具设计的启示、探索。  相似文献   
114.
茶粉粒径对茶塑复合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茶粉粒径大小对茶粉/高密度聚乙烯树脂(HDPE)复合体系性能的影响,对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应变、温度和频率扫描3种方法,测试了复合体系的储存模量(G')和损耗模量(G″)随应变、温度和频率的变化.结果表明,G'和G″均随应变的增大先不变后大幅度下降,G'随温度的增大而降低,G'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应变相同时,复合体系的G'和G″均随茶粉目数的增大而降低;温度和频率相同时,G'均随茶粉目数的增大而降低.结论:茶粉目数为100目时,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和耐水性能较好,也更有利于茶粉粒子在基体中的均匀分散;茶粉目数对复合体系线性黏弹区域的范围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5.
牛奶检验与喷雾干燥中的粘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澳两国两种牛奶流变试验结果,指出牛奶流变特性受浓度、温度和牛奶品种的影响,可以采用粘度分析法进行新鲜牛奶质量鉴定,并对牛奶喷雾干燥时的温度和浓度选择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16.
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加快,解决水田作业机械问题已成为极为迫切的问题,但传统的方法在探讨耕作部件和车辆的行走装置与土壤的相互作用规律时,均将土壤作为弹性、塑性或弹塑性材料,而这些方法均不适用于含水量较高的水田土壤.为此,综述了关于水田土壤流变机理的发展过程,并对今后流变学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7.
玉米淀粉与黄原胶复配体系流变和凝胶特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为考察胶体对淀粉流变及凝胶特性的影响,该文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加入不同比例黄原胶,研究两者复配后流变及凝胶特性的变化,对其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玉米淀粉及两者复配体系属于屈服-假塑性流体,随着黄原胶比例的提高,复配体系的稠度系数显著增加,流体指数降低,假塑性增强,但黄原胶比例大于10%时,增加不再显著。动态流变学试验显示,复配体系具有更为优越的黏弹性,黄原胶可与淀粉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氢键,使得分子链段间的缠结点增加,同时,可延缓及阻止部分直链淀粉分子间的重新排列,从而抑制淀粉凝胶体系的回生,复配体系形成了质地更为柔软的凝胶。综合考虑,在实际应用中选择玉米淀粉与黄原胶质量比为9.0∶1.0 g/g较为适宜。研究结果可为更好的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玉米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及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8.
玉米淀粉与黄原胶复配体系流变和凝胶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胶体对淀粉流变及凝胶特性的影响,该文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加入不同比例黄原胶,研究两者复配后流变及凝胶特性的变化,对其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玉米淀粉及两者复配体系属于屈服-假塑性流体,随着黄原胶比例的提高,复配体系的稠度系数显著增加,流体指数降低,假塑性增强,但黄原胶比例大于10%时,增加不再显著。动态流变学试验显示,复配体系具有更为优越的黏弹性,黄原胶可与淀粉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氢键,使得分子链段间的缠结点增加,同时,可延缓及阻止部分直链淀粉分子间的重新排列,从而抑制淀粉凝胶体系的回生,复配体系形成了质地更为柔软的凝胶。综合考虑,在实际应用中选择玉米淀粉与黄原胶质量比为9.0∶1.0 (g/g)较为适宜。研究结果可为更好的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玉米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及品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9.
小麦茎秆粘弹性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小麦茎秆是具有粘性性质的生物材料,因此在研究茎秆作物优种生物力学评价指标时需要考虑小麦茎秆的粘弹性力学性质,即将流变性质作为应用生物力学方法评价作物优种的指标之一.为此,以小麦的茎秆为材料,试验研究了蜡熟期小麦茎秆材料应力松弛和蠕变等流变性质;同时,分析了不同品种小麦茎秆材料流变性质的差异性,并结合粘弹性力学理论进行了流变学分析,得到了两个小麦品种茎秆材料的应力松弛和蠕变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小麦茎秆材料的流变性质不同;小麦茎秆材料的应力松弛特性和蠕变特性可分别用五元件的Maxwell模型和四元件(Burgers)模型来描述.  相似文献   
120.
浓度,温度对山渣汁流变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测定了25℃以下,不同浓度山渣汁的流变曲线。结果表明:山渣汁为牛顿流体。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浓度或温度对山渣汁粘度影响的数学模型和浓度、温度对山楂汁粘度综合影响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