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9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40篇
  32篇
综合类   70篇
水产渔业   44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3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291.
西洋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溢洪道通过出水渠转弯将下泄水流在京新高速前导入下游河床,转弯角度达54°。初设方案水工模型试验中弯道水流明显偏向左侧,渠内水流出现波状分界,两侧边墙出现回流,流态较差,导致出口水流扩散后左侧冲向高速桥墩,下游河床冲刷严重,无法满足消能防冲要求。采用FLOW-3D软件对出水渠体型优化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进行了推荐方案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表明:优化后的矩形断面平坡出水渠,水流束窄效果较好,渠内回流消失,流态明显改善。出水渠体型优化后渠内流速增大明显,因此针对下游防冲措施进行了不同方案对比,并推荐了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292.
渔船港内停泊避风时,系泊系统的可靠性是保证渔船安全的关键性能,分析台风情况下系泊缆的受力,检验系泊系统的可靠程度,对提高渔船避风安全性有重要的意义。以浙江省嵊泗海域较为常见和典型的42 m拖网渔船为代表船型,对“双船顺缆系泊”和“双船八字缆系泊”2种系泊系统分别进行了物理模型试验,模拟了港内的风浪流条件,并通过对不同条件进行组合试验,获得了缆绳张力随波高、风速、水流情况的变化规律,对两种系泊方式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对比,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在设定的台风工况下,两种系泊方式均能满足渔船系泊安全性,且“双船八字缆系泊”方案较“双船顺缆系泊”方案更安全稳定。该研究成果可为港内渔船停泊方式和系泊方案设计提供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293.
运用相似性原理,对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大偏心受压柱以及钢筋混凝土梁的强度相似条件进行推导,确定了模型试验中模型构件配筋率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理论取值,并采用误差分析方法分析了模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值对承载力相似性的影响.分析表明,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构件模型试验时,宜采用与原型相同的配筋率.对于轴心受压柱,模型保护层厚度不产生误差;对于钢筋混凝土梁,模型保护层厚度取原型保护层厚度除以0.5倍比例系数,此时误差可以控制在10%;对于大偏压柱,建议保护层厚度取原型保护层厚度除比例系数.  相似文献   
294.
疏浚淤泥这种超软土地基目前主要采用排水固结法进行加固,然而,工程实践发现,淤堵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新型防淤堵材料和施工工艺是研究的热点。依托恒大海南海花岛真空预压处理工程,引入一种应用于超软土地基处理的新型防淤堵真空预压法。该方法是直排式真空预压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将防淤堵排水板取代传统排水板,在连接方式上,将无孔钢丝软管取代了水平波纹管,也将传统的包扎捆绑改进成了三通密封接头,枪钉固定。结合施工动态监测和加固后检测,表明了该方法的加固效果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阐述其抽真空过程中在排水板附近防淤堵的原理和改善机制。  相似文献   
295.
分析截流式合流制、完全分流制排水体制的适应性和优缺点,为论证广州某城市截污箱涵系统设置水力冲淤设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开展截污箱涵沿线淤积物厚度测量、样本取样、泥沙组分和淤积成因分析。建立截污箱涵水力冲淤物理模型,合理模拟水力冲洗设施边界条件和淤积物,测量截污箱涵不同泄流条件下的水动力参数,论证利用水力冲洗设施调蓄旱季、初小雨污水,实施“突然开闸、接力冲淤”辅助清淤措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截污箱涵蓄水闸高度仅1.0 m,水力坡降0.10%,冲淤蓄水量有限,箱涵沿线清水动床物理模型试验成果表明:截污箱涵内部蓄水冲淤水沙动力条件不足,水力冲淤效果相对较差,建议取消该箱涵系统中尚未安装的水力冲洗设施,推荐采用“人工+机械”清淤方案。应根据截污箱涵工程特点,制定具有适应性、经济性的防淤、减淤和清淤对策,研究提出的为防淤和清淤策略可为类似截污箱涵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96.
为探究双节式拍门的合理开启角度,以江西鹅湖泵站双节式拍门为研究对象,分析在不同流量工况下,不同开启角度的拍门水力损失以及门后水流流态,得出一个较优的双节式拍门开启角度范围.结果表明:在双节式拍门上节门开度达到约46.00°.下节门开度达到约64.00°时,水力损失较小且其大小几乎不随流量增加发生变化,因拍门水力损失导致的效率下降值已减少至3%左右,而且随着开启角度增大,拍门对泵装置性能以及整体工程运行产生的影响在逐渐减弱.经过分析得出,鹅湖泵站双节式拍门上节门的较优开度约为46.00°~53.00°,下节门的较优开度约为64.00°~70.00°,这与该泵站双节式拍门在运行工况下的开启角度吻合,结果可为双节式拍门在泵站的应用提供借鉴.从多角度分析对比得出的双节式拍门合理开启角度的研究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值得在其他类型拍门合理开启角度研究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97.
深海网箱作为现代海洋渔业拓展外海养殖空间的重要养殖装备,其布设环境一般较近海更为复杂恶劣,对于保障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针对一种单点系泊潜浮式船型桁架网箱开展了模型比尺为1︰40的波浪流水池试验,重点围绕该网箱在不同吃水深度受波浪作用的系泊受力、升沉、纵摇和横摇等水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波高为7.5~12.5 cm时(原型3~5 m),网箱漂浮状态即可以满足养殖需求,其系泊力及运动响应均较小,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恶劣海况时,即本试验中波高为15.0和17.5 cm (原型6 m和7 m),通过整体下潜的方式网箱具有良好的避浪性能,其中,系泊力减幅达70%以上,升沉、纵摇和横摇等运动分量减幅也达20%~60%;波流试验中,海流对网箱避浪性能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仍然具有较好的避浪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单点系泊潜浮式深海网箱的安全运行与日常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98.
为了对门架式抗滑桩的结构特性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提升,进行了门架式抗滑桩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与门架式抗滑桩结构模型试验。通过在桩身内部贴置应变片以及桩身的关键位置处放置千分表,来测量在推力荷载施加过程中,门架式抗滑桩的桩身应力变化特点及关键位置点的位移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门架式抗滑桩桩前、后排桩桩顶位移大于滑动面处位移,后排桩桩身位移大于前排桩桩身位移;前、后排桩桩身内力均呈现明显的“s”型分布,桩顶应力不为零,其数值随着推力荷载的增大的而增大。  相似文献   
299.
为研究新型RC网格式框架结构承载力、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刚度和耗能能力等受力性能,进行了3榀1/5缩尺墙体模型在低周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型RC网格式框架结构表现出框架结构的受力特性,试件各层均出现反弯点,为剪切型破坏;滞回曲线饱满,有较强的耗能能力;延性比常规框架好;试件屈服后,刚度退化较快,临近破坏时,刚度退化缓慢.考虑材料、几何和接触非线性,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相同条件下填充磷石膏的网格式框架结构墙体进行计算,有限元计算屈服时墙体顶点最大水平位移比试验大约5.8%,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新型RC网格式框架结构是介于框架结构和密肋网格式剪力墙结构受力性能之间的一种结构形式,适用于建造高层住宅及办公建筑等.  相似文献   
300.
针对自走式三七联合收获机在田间作业安全性不足与行驶稳定性较弱等问题,开展了黏重土壤条件下底盘的行驶通过性能研究。首先,对联合收获机的直行转向、纵横向爬坡和越障等行驶工况进行理论分析,获得了影响行驶通过性能的各因素参数,其次,通过ADAMS ATV开展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绘制了行驶工况下欧拉角与对应的角速度曲线,最后,运用相似理论的量纲分析法设计了1∶4的联合收获机底盘微缩平台模型,对纵向爬坡、跨越壕沟和翻越田埂3种典型行驶工况开展行驶通过性能模型试验。仿真结果表明,联合收获机底盘具有平稳的直行与转向性能,能够顺利通过30°纵坡、20°横坡、600mm壕沟及300mm田埂;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模型能够顺利通过30°纵坡、150mm壕沟和75mm田埂,以上3种工况下的俯仰角与对应的角速度曲线趋势与仿真一致,且二者所得俯仰角曲线的幅值变化相同,试验误差主要受实际地形平整度与土壤均匀度的影响,因此表明模型试验能够验证仿真分析结果的正确性,通过模型对原型的预测及仿真结果,满足了联合收获机行驶通过性能的设计要求,该研究可为丘陵山区根茎类联合收获机底盘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