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2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88篇
农学   43篇
基础科学   5篇
  15篇
综合类   451篇
农作物   40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100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31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1.
稻田蜘蛛种群动态及其保护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系统调查、得出:(1)3种蜘蛛对食饵的捕食量随着食饵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成蛛捕食量大于若蛛;(2)田间蜘蛛川群变化随着害虫密度增减而增减;(3)合理用药,保护田埂杂草,田埂种豆是保护蜘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2.
棉田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种群消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1994年我们对棉田害虫和天敌种群动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结果表明,田间害虫主要有10种,捕食性天故有四大类,各种害虫及天故的消长动态均不相同,相关分析表明,瓢虫类、草蛉类和棉蚜相关性显著,而蜘蛛类、食虫蝽类与棉蚜的相关性不显著,主要与棉田的盲蝽、叶蝉、棉铃虫、叶螨等害虫种群数量及消长动态有关。  相似文献   
93.
中华微刺盲蝽对节瓜蓟马的捕食效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中华微刺盲蝽 (CampylommachinensisSchuh)对节瓜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并通过室内模拟和田间调查研究了微刺盲蝽的空间捕食效应 ,建立了捕食功能反应模型 .结果表明 :微刺盲蝽 4、5龄若虫对节瓜蓟马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 ,微刺盲蝽成虫对节瓜蓟马若虫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Ⅰ型 ;盲蝽的各个虫态中 ,捕食能力大小顺序为 :成虫 >5龄若虫 >4龄若虫 >低龄若虫 .中华微刺盲蝽是我国南方控制瓜类和茄类害虫节瓜蓟马最有潜力的天敌之一  相似文献   
94.
尖钩宽黾蝽(Microvelia horvathi Lundlad)属半翅目Hemiptera,宽黾蝽科Veliidae,是稻飞虱成虫、若虫期重要的捕食性天敌,目前,对该虫的研究,主要是与其耐饥性和生殖力以及不同猎物对其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影响的一些研究。而对于以不同水稻品种上猎物为食的尖钩宽黾蝽,是否会因猎物质量的不同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迄今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5.
2.利用捕食性天敌防虫水稻上的捕食性天敌有黑肩绿盲蝽、尖钩宽黾蝽、青翅蚁形隐翅虫、双斑青步甲、捕食菅蓟马等。如黑肩绿盲蝽和尖钩宽黾蝽是稻飞虱和稻叶蝉的重要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主要捕食卵和低龄若虫。一头尖钩宽黾蝽成虫一天可取食一龄飞虱若虫4.2头或3龄若虫2.2头  相似文献   
96.
洞庭湖平原越冬稻虫捕食性天敌群落结构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调查研究并经室内鉴定,洞庭湖平原稻虫捕食性天敌越冬群落的物种组成,包括捕食性天敌昆虫4目10科20种和稻田蜘蛛8科16属21种,其中天敌昆虫优势种为稻红瓢虫,稻田蜘蛛优势种为拟水狼蛛和食虫沟瘤蛛。稻田异质性的高低是影响稻田越冬捕食性天敌群落物种组成及丰富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7.
阿维菌素,英通用名称abamectin,别名齐墩螨素、虫螨光、螨虫素、齐螨素等,它是一种大环内酯双糖类化合物。阿维菌素对螨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并有微弱的熏蒸作用,无内吸性,但对叶片有很强的渗透作用,残效期长,不能杀卵。作用机制是刺激神经传递介质r-氨基丁酸的释放,干扰正常的神经生理活动。螨、成、若虫中毒后,麻痹,不活动,停止取食,2—3天后死亡。因不引起昆虫迅速脱水,所以作用速度缓慢。阿维菌素对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天敌没有直接触杀作用,但因植物表面残留少,因此,对益虫的损伤小。在土壤内被土壤吸附不会移动,并且被微生物分解,因而在环境中无累积作用。由于有渗透作用,受雨水影响小,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98.
从206份带岭的森林土壤样品中,分离出捕食线虫真菌2属5种,分别为:叶状枝节丛孢(Arthrobotrycladodes)、泡环单顶孢(Monacrosporium aphrobrochum)、弯孢节丛孢(Arthrobotry musiformis)、环捕节丛孢(Arthrobotry brochopaga)、少孢节丛孢(Arthrobotry oligospora)。其中,叶状枝节丛孢、泡环单顶孢、弯孢节丛孢、环捕节丛孢为黑龙江省新纪录种。少孢节丛孢(A.oligospora)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为该地区的优势种。大青山顶土壤中捕食线虫真菌的检出率最小,仅为该地区分布的10%。凉水地区18~29林班、14、16林班及9林班50%左右的土样中均有捕食线虫真菌出现,8林班的捕食线虫真菌物种比较丰富,但捕食线虫真菌出现的频率比较低,且产孢量最少。  相似文献   
99.
三突花蛛和T纹豹蛛对豇豆荚螟幼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福莲  张帆  谢广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75-276,278
三突花蛛和T纹豹蛛对豇豆荚螟2~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三突花蛛的捕食上限(Namax)和a/′Th值均高于T纹豹蛛。这两种蜘蛛的寻找效应均随豇豆荚螟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T纹豹蛛下降幅度较大。随着猎物密度增加和寻找效应降低,二者的捕食量均有提高,而三突花蛛提高较多。三突花蛛的寻找效应仅在豇豆荚螟密度为4头/皿时低于T纹豹蛛,当其寻找效应高于T纹豹蛛时,其捕食量(捕食上限)高于同密度下T纹豹蛛的捕食量。用汪世泽等(1988)的模型来模拟,求出了二者的日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田间应用这两种蜘蛛控制豇豆荚螟时,益害比可分别设为15∶和11∶.3。  相似文献   
100.
七星瓢虫成虫对狭冠网蝽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自然温度条件下,初步研究了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对狭冠网蝽 (Stephanitis anagustata Bu.sp.nov)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七星瓢虫成虫对狭冠网蝽若虫密度的功能反应属于Ⅱ型,可用Holling圆盘方程拟合;随着狭冠网蝽若虫密度的增大,七星瓢虫成虫的捕食量也逐渐增加,其最大捕食量为370.4头;在供试的狭冠网蝽若虫、云杉大蚜和杉针黄叶甲3种猎物中,七星瓢虫成虫对狭冠网蝽若虫均表现出较强的选择性;当七星瓢虫与狭冠网蝽的数量同比例增加时,七星瓢虫个体间的相互干扰系数为0.076 9; 当狭冠网蝽数量不变而七星瓢虫数量增加时,七星瓢虫个体间的相互干扰系数为0.694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