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6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227篇
林业   42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377篇
  821篇
综合类   25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0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31.
田间点源入渗试验的水盐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点源入渗试验,研究了田间点源入渗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滴头下方距滴头距离较近的区域,滴头流量较小的处理土壤含盐量较小;距滴头距离较远的区域,滴头流量较大的处理土壤含盐量较小。水平方向土壤含盐量变化相似;(2)表层土壤盐分随着入渗时间的增加而减小。滴头下方土壤含盐量总体上随着入渗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入渗水对土壤中的盐分的淋洗效率和压盐深度均与入渗时间成正比。  相似文献   
932.
土壤容重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采用一维垂直积水入渗法研究不同容重对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应于同一入渗时间,容重越大,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深度均越低;相对于基准入渗量和基准湿润锋,容重越大,其减渗率μ和减锋率η均随之越大;稳定入渗率有随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不同容重的累积入渗量和时间的平方根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拟合的系数M随容重增加而降低,并与容重较好的呈幂函数关系;湿润锋深度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随着容重的增加,入渗的系数A降低,而指数B差异较小,系数A与容重之间较好的符合乘幂函数关系。研究结果为从入渗特性推求容重与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关系提供定量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933.
沟灌条件下层状土壤入渗与排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室内土槽对沟灌条件下层状土壤的入渗与排水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分层性状及分层土壤的分布形状对土壤水分的入渗和排水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土壤层间界面对土壤水分湿润锋的传播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由于土槽中分层土壤的水平分布不同,相对于南侧,北侧由于土壤较密实,测压管水头变化慢、入渗慢,持水能力较大,排水强度也较小。实验条件下,北侧稳定排水强度为0.021 L/min,南侧稳定排水强度为0.030 L/min。  相似文献   
934.
以河北平山县岗南镇低山丘陵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层、坡位及坡向的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渗透速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最后达到稳渗。土壤质地大部分为多砾质,土壤总孔隙度在37.53%~48.12%之间,阳坡绝大部分是毛管孔隙。不同坡位>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坡下明显高于坡上,不同坡向>0.25 mm的团聚体呈现:半阴坡>阴坡>阳坡,且随土层加深含量增加。土壤容重,阴坡>阳坡>半阴坡。土壤蓄水能力,阴坡优于阳坡;20~40 cm的中层土壤蓄水能力优于其它土层。  相似文献   
935.
改善原始盐碱荒地入渗能力措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不同处理的盐碱土柱的积水入渗试验,分析比较了掺沙、掺肥、掺沙肥、掺石膏4种措施对盐碱土壤入渗能力改善的效果。结果表明,采取的4种措施都有助于盐碱土壤入渗能力的改善,但改善效果差异较大;掺沙肥措施的效果好于单独掺沙、掺肥措施,掺石膏措施的效果更好于掺沙、掺肥、掺沙肥的效果。比较4种措施的优缺点,建议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936.
利用室内环刀法对三峡库区紫色土土壤水分入渗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稳定入渗率位于为0.0075~1.73 mm/min之间,大小依次为竹林地>榨菜地>柑桔地>荒草地;Horton入渗方程在紫色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拟合的结果在α=0.01上达到了显著水平,可以作为表达三峡库区紫色土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模型。土壤稳定入渗率与土壤理化性质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其中土壤稳定入渗率与砂粒含量之间呈幂函数关系,与容重呈指数函数关系,与非毛管孔隙度呈幂函数关系,与大于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多元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可作为紫色土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参数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937.
蓄水坑灌肥液入渗下土壤水氮运移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蓄水坑灌肥液入渗下土壤水氮运移特性,通过室内试验对湿润体内土壤水分、NH+4-N和NO3--N的运移分布规律及氨挥发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蓄水坑灌肥液入渗下土壤水分主要分布在20~80 cm深层范围,表层土壤含水率较低,土壤水分的扩散分布主要集中在前9 d,再分布过程中,深层土壤含水率的增幅大于表层;氨挥发主要发生在蓄水坑边壁界面,占氨挥发总量的72.41%,且最大日均氨挥发量出现在第7天,达34.08 mg/(m~2·d);NH+4-N主要分布在地表以下30~60 cm范围,再分布10 d内NH+4-N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且第7天增加较快,15 d后减小;NO3--N主要分布在土壤湿润锋边缘,再分布15 d内,土壤NO3--N质量分数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蓄水坑灌肥液入渗下,可提高地表以下30~60 cm土壤水分和NH+4-N质量分数,减小土壤表层氨挥发损失,增强90~100 cm深层土壤的硝化作用。  相似文献   
938.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秸秆条施深度对一维垂直入渗情况下土壤水分入渗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秸秆条施深度对累计入渗量有影响,相同入渗时间下不同条施深度的累计入渗量大小顺序为:深6 cm宽4 cm深4 cm宽4 cm深2 cm宽4 cm不施秸秆;2秸秆条施深度对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大小顺序与累积入渗量大小顺序相同;3不同秸秆条施深度的土壤含水率的分布规律相似,土壤含水率等值线在秸秆条施附近近似呈半圆形,在湿润锋附近近似为直线,且距离秸秆条施处越远,土壤含水率分布曲线越密集;相同入渗时间下,深6 cm宽4 cm处理土壤平均含水率最高,其次是深4 cm宽4 cm处理。秸秆条施深度对于土壤水分运移分布有影响。  相似文献   
939.
摘 要:为了明确一种新型的环保型保水缓释剂γ-聚谷氨酸(简称γ-PGA)的节水保肥效应。本文在施氮量相同情况下(2g/kg)设置了四种γ-PGA梯度的施加量(0%,0.1%,0.2%,0.4%),以0%作为对照处理,通过室内一维土柱入渗试验,研究了γ-PGA施加量对土壤氮素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积水入渗条件下,随着γ-PGA施量的增加,其累积入渗量、入渗速率、湿润锋迁移的距离均逐渐越小,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4%γ-PGA的累积入渗量、入渗率和湿润锋迁移的距离分别减少了 27.64%、73.45%、31.58%。2)根据Philip公式模拟结果,吸渗率S随γ-PGA施量的增加逐渐减小,呈负相关;Kostiakov公式模拟结果中,经验系数K随γ-PGA施量的增加逐渐减小,呈负相关,经验指数随γ-PGA施量的增加逐渐增大,呈正相关;3)随着γ-PGA施量的增加,表层土壤(0~15cm)含水率随着γ-PGA施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深层土壤(15cm以下)则相反;同时,γ-PGA施量越大,同一时期各土层深度硝态氮、铵态氮含量越大,与对照组相比,停止供水后的第四天,添加0.1%、0.2%、0.4%γ-PGA的试验组平均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29.55%、42.49%、59.50%,平均铵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43.97%、123.40%、156.74%。综上,向土壤中施加γ-PGA可有效减缓水分下渗,降低肥料淋失率,有效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从而提高作物对水肥的利用效率,减少灌溉次数和费用,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节水农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0.
浑水含沙率对膜孔灌肥液入渗土壤水氮运移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研究浑水膜孔灌条件下含沙率对膜孔灌肥液入渗土壤水氮运移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膜孔入渗试验,设5个含沙率水平(0、3%、6%、9%、12%),观测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湿润体内水分以及NO-3-N和NH4+-N运移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浑水含沙率越大,湿润锋运移距离越小,相同入渗历时内湿润体体积和高含水率区域越小,湿润体内同一位置处土壤含水率越小。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与入渗时间符合Kostiakov模型(R2>0.9,P<0.01);随着浑水含沙率的逐渐增大,入渗系数逐渐减小,而入渗指数基本不变。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和减渗率均与入渗时间呈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含沙率对减渗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减渗系数的影响来实现。湿润体土壤NO-3-N和NH4+-N含量随着浑水含沙率的增大而减小,且在膜孔中心附近区域其含量均较高。土壤NO-3-N主要集中分布在湿润半径10 cm范围内,湿润体水平方向及膜孔垂向土壤NO-3-N含量均随着距膜孔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而土壤NH4+-N主要集中分布在湿润半径5 cm范围内,湿润半径5~10 cm范围内的土壤NH4+-N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浑水膜孔灌肥液入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