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7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1046篇
林业   390篇
农学   594篇
基础科学   2494篇
  1448篇
综合类   1783篇
农作物   123篇
水产渔业   156篇
畜牧兽医   138篇
园艺   41篇
植物保护   214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271篇
  2021年   255篇
  2020年   258篇
  2019年   317篇
  2018年   212篇
  2017年   329篇
  2016年   382篇
  2015年   304篇
  2014年   348篇
  2013年   405篇
  2012年   510篇
  2011年   481篇
  2010年   360篇
  2009年   343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358篇
  2006年   296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为了研究多级离心泵内级间相互影响及流道内的瞬时流动特征,对一两级泵内部流动进行了三维定常与非定常数值计算,获得并分析了不同流量工况条件下流道内各个监测点的压力脉动特征.研究表明:首级导叶的存在是导致次级叶轮入口截面上不均匀流动状态的关键因素;在每级叶轮的出口与导叶进口联结处均存在剧烈的动静耦合作用;尽管整体流道的几何形状复杂,叶片通过频率仍支配着该两级泵内全流道的特征压力脉动,而导叶叶片数对压力脉动特征的影响较弱;叶轮内与叶频对应的压力脉动幅值自叶轮进口到叶轮出口逐渐增大,且在叶轮出口处达到极大值,导叶中的相应变化规律则与之相反;偏离最优流量工况,叶频仍占据统治地位,但整个流道内的压力脉动幅值增大,该趋势在小流量工况下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92.
研究了300 MW轴封型核主泵循环油泵的螺旋轴流式叶轮结构功能和性能特点,对循环油泵过流部件的内部流动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并预测了油泵的水力性能,论证了螺旋轴流式叶轮和径向导叶设计及参数选取的合理性.通过对循环油泵在不同介质温度下的水力性能试验,分析不同油温下滑油黏度对水力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在大流量工况下,循环油泵性能的预测结果和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螺旋轴流式结构使循环油泵具有高抗汽蚀性能和高可靠性,但效率仅为10%左右;循环油泵的效率和扬程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这是由于滑油黏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叶轮的圆盘摩擦损失、叶轮和导叶流道内部的流动损失均明显减小;循环油泵的水力特性完全满足核主泵推力轴承滑油系统的的运行要求,研究结果可为润滑油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93.
螺旋槽干气密封端面气膜温度场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因黏性剪切和压缩膨胀等因素导致干气密封气体流经密封端面时的温度变化,以空气润滑螺旋槽干气密封为研究对象,利用CFD软件的三维数值模拟功能,分别研究了膜厚t、转速n和密封气体压力po对稳态运行时端面气膜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膜温度沿径向和周向均发生变化,螺旋槽内靠近外径处的气体温度较低.随着膜厚t的增大,气膜的高温区由台区逐渐转移到密封坝区.膜厚t越大,端面气膜的平均温度越低.转速n对于气膜温度的影响明显,随着转速n增大,气膜温度迅速上升.而随着密封气体压力po的增大,泄漏量St逐渐增大,通过泄漏气体带走的热量相应增大,气膜温度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894.
为了研究射流自吸式离心泵的非定常流动特性,选取内置射流喷嘴的自吸式离心泵作为研究对象,在定常数值计算的基础上采用大涡模拟技术对其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求解,获得了全流场的流动信息,以第4圈收敛后的流场为例,分析了1个周期内不同时刻下的流场变化规律,并监测射流器内监测点的压力脉动,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分析了监测点的频域特性.结果表明:在1个旋转周期内低压区始终位于射流器直线段,高压区位于泵腔内;靠近叶轮进口位置监测点的压力脉动值要小于靠近喷嘴附近的值;设计工况下,各个监测点的压力脉动最强频率在290.06 Hz附近,监测点的数值模拟主频与理论计算所得的转频与叶频略有偏差,压力脉动集中在fn~3fn区间的低频区域.  相似文献   
895.
马铃薯研究领域未来发展新方向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基于目前马铃薯研究领域的现状,分析了未来马铃薯研究发展新方向,即从目前集中关注马铃薯微观层面的研究,转向宏观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在马铃薯遥感空间分布信息提取、单产模拟同化研究、空间格局动态变化机理、空间格局动态变化模拟等4个方面加强研究。此外,还列举了这4个方面目前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综合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统计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着力研究马铃薯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特征,有利于马铃薯种植结构与布局的优化,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96.
为提高管道输油泵水力性能,以某型号大型管道输油泵为研究对象,针对导叶相位角度对其水力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采用Pro/E与Gambit软件对该输油泵全流道内流场进行三维造型与网格划分.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CFX对输油泵在6个导叶相位(0°,6°,12°,18°,24°和30°)及5个流量工况(0.8Qd,0.9Qd,1.0Qd,1.1Qd和1.2Qd)下的内流场进行定常数值计算,得到了不同导叶相位下输油泵的性能曲线,对比分析了不同导叶相位下输油泵的内部流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相位时,在设计工况下扬程差别较大,扬程最大相差6%,大流量及小流量工况下扬程的差别较小;设计工况下效率差别较小,大流量及小流量工况下效率的差别增大,效率最大相差2%;导叶叶片背面出口处的低速区是影响输油泵水力性能的重要因素,不同导叶相位下,蜗壳隔舌处的流场不同,进而影响输油泵的水力性能;受导叶流道出口低速区的影响,导叶相位为6°,12°及18°时,蜗壳扩散段流态较差,导致输油泵效率偏低,且蜗壳出口速度分布非常不均,不利于输油泵高效平稳地运行.  相似文献   
897.
基于固液两相流理论,应用欧拉-拉格朗日法模拟了离心式泥泵不同流量及泥沙浓度下的定常固液两相流场,应用FINNIE预估模型进行了磨损特性计算,着重研究了泥泵叶轮、压水室表面的磨损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泥沙浓度增大,泥泵的叶轮、压水室表面的磨损率相对值相应增大;压水室表面的磨损率相对值在小流量的值较高;叶轮的磨损率相对值的最大值出现在小流量区域;压水室表面的磨损率相对值比叶轮表面要高;泥泵在高效区运行,泥泵过流部件的磨损率相对值较低.  相似文献   
898.
为了研究叶片厚度对低比转数离心泵性能的影响,选取一比转数为48的离心泵为研究对象.在离心泵其他几何参数给定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圆柱形叶片厚度,构造了5种不同叶片厚度的叶轮.基于标准k-ε湍流模型,采用SIMPLE算法,在6种不同工况下分别对其进行全流场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叶片厚度对泵的外特性及内部流场的影响,得出了叶片厚度对泵水力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叶片厚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叶片厚度的增大,泵的最优工况点向小流量偏移,最高效率略有提高;同时随着叶片厚度的增加,泵在设计工况下运行时的湍动能损失不断增大;在满足叶片结构强度的前提下,选取合理的叶片厚度,可确保离心泵具有较好的水力性能.  相似文献   
899.
为了研究电涡流传感器中电涡流探头线圈的结构参数对检测性能的影响,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采用有限元分析法,以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为工具,建立电涡流传感器的检测模型,通过仿真研究电涡流传感器探头的电磁特性和影响其性能的探头线圈内径、外径、厚度等结构参数.结果表明:电涡流传感器探头线圈的电阻值与电抗值随线圈内径和外径的增大及厚度的减少而呈上升趋势,当内径和外径越大、厚度越小时,电涡流传感器的灵敏度越高,且线圈厚度对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更明显.研究结果对研制用于钢闸门缺陷检测的电涡流传感器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00.
Understanding the morph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forage plants is critical for successfully managing pastures; however, there is no specific method for morphogenetically assessing Arachis pintoi.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develop and validate mathematical models to estimate leaf area in A. pintoi to enable assessments of leaf elongation and senescence. Two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he first experiment used 500 A. pintoi leaves to model leaf area. Three models were used: correlation, mechanistic and empirical. A total of 336 leaflets were collected to validate the models. For the second experiment, 786 leaflet pairs were collected to test the leaf symmetry. Leaf length (L), width (W) and area (A) were measured for each leaflet in both of the experiments. The model identity test was used. The leaflet area can be estimated using the following formula:  = W ×L × 0·25 × π. Experiment 2 showed that the initial leaflet pairs were equal, as were the terminal leaflet pairs. In conclusion, the mechanistic model should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leaf area for A. pintoi, and only half of each leaf can be measu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