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6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林业   261篇
农学   44篇
基础科学   127篇
  669篇
综合类   536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84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0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结合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干旱缺水,土壤贫瘠特点和育苗地缺乏的实际,总结了该区域比较适应的归圃育苗和根孽育苗两种育苗技术,主要包括苗圃地选择、育苗方法、苗木等级分类及起苗、包装、调运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2.
金露梅是太白山重要的林药资源,具有独特的疗效.本研究以合理开发利用金露梅叶为目的,对太白山产金露梅叶总黄酮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高海拔生长的金露梅叶比低海拔生长的金露梅叶总黄酮含量高;(2)移栽于温棚的金露梅叶比自然生长的金露梅叶总黄酮含量低;(3)紫外线连续照射能提高棚栽金露梅叶总黄酮含量.该研究结果对...  相似文献   
73.
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水和磷互作对旱作水稻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和施磷量对旱作水稻生物量和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且二者的交互作用十分明显,影响程度以籽粒> 茎>根。上壤含水量为饱和持水量的60%时对旱作水稻生物量和产量影响较大,而80%和100%时几乎没有影响。旱作水稻生物量和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控制土壤水分为饱和持水量的80%时就能完全满足旱作水稻的生长,但要求获得较高的产量时必须注意磷肥的投入,或者采取一些凋控措施提高土壤磷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74.
柳枝稷的生长发育与土壤水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峻  李代琼  黄瑾 《水土保持通报》2007,27(5):75-78,88
1992-1998年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在山地、川地引种10份原产美国的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材料,经过7a测定,数据表明柳枝稷在3~5a生长高峰期对土壤水分需求最大,产量最高。从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来看,柳枝稷草地在80-200cm土层已经形成土壤干层,而且在经过生长季节降雨和休闲期的雨雪水分补充不能够补偿,这主要是维持较大的生产力造成。柳枝稷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有较强的适应性,这对当地人工草地建造、天然草地改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柳枝稷驯化栽培的人工草地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地区立地条件下生产力与土壤水分特征的比较,以揭示柳枝稷的生态适应性对其地上生物量形成规律的影响,为该地区合理利用牧草资源、提高草地的生产能力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75.
长期施肥对黄土丘陵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根据18年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黄土丘陵区栗褐土土壤容重、土壤结构、孔隙性、水分物理性质以及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氮,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有利于保持和改善土壤孔隙状况,促进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持水能力。单施化肥与不施肥相比,土壤物理性质有所改善,但与初始值比较则变劣。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可减轻化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不良影响。长期不施肥土壤物理性质有恶化趋势。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效果更明显,单施化肥的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76.
 从生态经济系统分析角度出发,对小流域生态经济结构及其演变进行分析,以期评价小流域生态经济效益。对比分析了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适宜性、产业结构、消耗结构和饲料生产平衡,利用线性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优化模拟,采用描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多样性指数描述流域经济系统稳定性,并用静态和动态模型对治理经济效果进行评价。流域农、林、牧用地比例由1990年的6.2:2.0:1.0变为2003年的1.9:1.4:1.0;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由79.6%下降为54.8%;林业、牧业、副业产值比例分别由9.6%、9.6%、1.1%上升为22.7%、15.1%、7.4%。收入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消耗结构趋向合理,饲料供需平衡,经济评价中各指标均显示经济效益显著,表明生态经济结构明显有利于生态经济系统的进展演变,流域生态经济结构趋于稳定,生态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7.
研究和分析了半山半沙地区建设生态农业、实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取得的成效,阐明了山区修建“围山转”水平沟和沙区营造速生丰产林、护岸林及农田防护林等配套生态工程建设是治山改沙的有效途径,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8.
在丘陵红壤橘园上.经过3年6种地面管理措施的经济生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水土流失,以清耕法作对照,生草法、克无踪、草甘膦、草草克、克克草的地表径流量可显著减少分别为38.8%.42.5%.18,7%,28.7%和37.5%;土壤侵蚀量可显著减少分别为55.5‰,51.7%.39.9%.46.8%和50.0%;流失的氮磷钾养分总量可分别减少60.3%.50.2%,37.0%.41.8%和45.4%。(2)杂草再生率,以生草法做对照,则处理中的清耕法、克无踪、草甘膦、草草克和克克草分别是生草法的55.1%.67.2%.30.3%.36.8%和51.2%。(3)土壤肥力,以土壤OM,N,P2O3,K2O总量增减率看,清耕法为-4.4%,生草法7.1%,克无踪6.9%,草甘膦5.3%.克克草6.2%.草草克6.6%。(4)柑橘的产量和品质,以清耕法作对照,除生草法外,克无踪、草甘膦、草草克、克克草均增产7%~10%;可溶性固形物、总糖量、总酸度、糖酸比以及单果重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克无踪调控杂草效果显著.可作为丘陵红壤丘陵园地水保与培肥兼得的有效地面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9.
以川中丘陵区坡地防护林林地降雨量、径流量、泥沙含量等因子测定为切入点,借助侵蚀产沙数学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防护林类型的降雨侵蚀力与产沙、降雨强度与产沙、次降雨下产流与产沙、地表径流与产沙以及不同防护林类型产流产沙的关系,同时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防护林体系中不同类型的产沙侵蚀过程和水土流失规律,为川中丘陵区坡地防护林结构的调整、控制水土流失和提高防护功能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5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特征,为区域内优化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肃省定西市半干旱黄土丘陵区5种典型的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使用土壤水分速测仪对2017,2018年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进行观测,并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及其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①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呈现出:山杏×侧柏混交林地(11.24%)退耕苜蓿草地(10.97%)自然荒地(10.66%)退耕林地(9.99%)柠条林地(9.55%)。②5种植被类型在0—200 cm土层依据有序聚类法可分为动态变化层(0—40 cm),利用层(40—100 cm)和弱利用层(100—200 cm)3个层次。在动态变化层(0—40 cm),土壤水分呈现出:自然荒地(14.23%)最高,柠条林地(11.04%)最低;在利用层(40—100 cm):退耕苜蓿草地(12.16%)最高,柠条林地(9.15%)最低;在弱利用层(100—200 cm):自然荒地(10.81%)最高,退耕林地(8.61%)最低。③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土层稳定性(变异系数)呈现出:退耕林地(19.9%)山杏×侧柏混交林地(21.3%)自然荒地(21.9%)退耕苜蓿草地(22.6%)柠条林地(23.6%)。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变异系数)呈现出:自然荒地(25%)退耕林地(25.2%)山杏×侧柏混交林地(26.5%)柠条林地(27.1%)退耕苜蓿草地(31.9%)。[结论]柠条林地土壤水分含量最低,在土层和时间上不稳定,山杏×侧柏混交林地较其他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含量更高,更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