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3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61篇
林业   79篇
农学   82篇
基础科学   682篇
  206篇
综合类   322篇
农作物   33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107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11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我国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湿地松松针褐斑病是我国南方松树上的重要病害,本文综合概述了我国自80年初开始的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的研究,重点介绍了湿地松松针褐斑病的抗病选择和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些研究作了分析评述,122株抗病单株已被收集,4hm^2抗病湿地松种子园已在省建立,松针褐斑病的抗病机制也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2.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维持机制及其宏观研究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 ,虽有众多假说 ,但均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研究了诸多生态因子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得出了许多结论、导出了不少争议。本文主要简述了生物因子 (如生产力、生物量、种间关系、土壤微生物 )和非生物因子 (干扰与空间异质性、气候、土壤因子等 )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以及在生物多样性影响机制研究中所用的 3S技术与数学方法。总之 ,我们应坚持综合作用的观念 ,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在不同的对象层次上 ,全面、深入地研究各类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才能得出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的全面、完善的理论  相似文献   
73.
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危害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该文对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Leptographium yunnanense的危害机理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L.yunnanense在与小伴随侵入后,产生致病毒素对寄主树林进行危害,从而辅助纵坑切梢小蠹成功定殖于寄主树木内,该毒素在低浓度条件下仍维持一定的致病力,进一步表明伴生菌在小蠹虫成功蛀害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
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大肠杆菌引起消化道反复难治性感染的重要因素。大肠杆菌形成生物被膜后使感染易于慢性化、控制困难,具有高度耐药性的同时还能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和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营养限制、渗透障碍、表型结构学说等。现就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耐药机制及其防治策略等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5.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机器人底盘田间适应性和行驶稳定性,面向我国山东地区小麦表型信息获取作业场景,设计了一种四轮独立驱动转向的农业机器人底盘。根据小麦种植农艺需求和行驶地形环境,确定了底盘总体布局方案和主要技术参数。分别开展了底盘驱动部件、转向部件以及摆臂平衡部件设计,并进行了参数校核和元件选型。建立了关键部件ANSYS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了摆臂平衡机构的应力形变分析和车架振动模态模拟,仿真结果表明,摆臂平衡机构的强度和刚度均能满足设计要求,车架能够有效避免因地形激励产生的共振。建立底盘ADAMS动力学仿真模型,分别进行纵向、横向稳定性分析和单侧凸起、凹坑越障性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底盘横纵向稳定性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摆臂平衡机构能够有效补偿单侧障碍造成的质心高度变化,提高了底盘的行驶稳定性。田间试验表明,机器人底盘具有良好的行驶性能,硬质地面直线行驶平均偏驶率为0.51%,田间地面平均偏驶率为1.13%。原地转向中心点偏移量为3.1mm,阿克曼转向最小转向半径为1.125mm。纵向翻倾角为34°,横向翻倾角为28°。单侧越障最大高度为160mm,单侧跨坑最大深度为160mm。  相似文献   
76.
为了降低机构性能对输出刚度不确定因素的敏感程度,提出一种考虑输出刚度不确定性的柔顺机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采用区间模型描述输出刚度的不确定性,利用多项式混沌展开式(Polynomial chaos expansion, PCE)和Smolyak稀疏网格积分法计算随机响应统计矩,以机构输出位移的期望值最大化和标准差最小化为目标函数,以机构结构体积为约束,建立考虑输出刚度不确定性的柔顺机构稳健性拓扑优化模型,采用移动渐近线优化算法更新设计变量。夹持器和咬合机构数值算例验证提出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与确定性拓扑优化结果比较,稳健性拓扑优化设计获得的柔顺机构构型有所不同,机构的输出位移标准差减小,有效地降低机构对输出刚度不确定性的敏感程度。随着加权系数增大,获得的柔顺机构输出位移标准差和期望值减小。随着不确定输出刚度幅值增大,获得的柔顺机构输出位移标准差增大,并且输出位移期望值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77.
蒋建东  李明贵  乔欣 《农业机械学报》2023,54(1):425-431,458
串联弹性器件广泛应用于外骨骼机器人驱动关节,有利于重载荷情况下的电机软启动。针对旋转类串联弹性器件转动刚度变化引起的传动力矩波动,弹性传动和刚性传动两种状态转换时的传动冲击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渐开线齿面弹性器件,建立了传动力学模型,并对器件的弹性-刚性传动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与仿真,研究轴心装配偏差对渐开线齿面啮合滑动率与接触面接合冲击的影响,通过对弹性器件安装倾角参数优化保证了传动件转动刚度变化率最小,有效控制了弹性传动过程中的转矩波动。最后对器件进行了下肢外骨骼驱动关节工程验证和传动静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轴心装配偏差会导致接触面接合时转矩激增,当偏差在0.05 mm内时(渐开线齿面啮合滑动率最大为0.006 5),与平面矩形弹性器件相比,转矩激增值平均降低43.55%。  相似文献   
78.
为适应水田行走和不同垄宽等复杂的农艺条件,设计了一种轮距宽度可调的高地隙四驱农田信息采集机器人。利用SolidWorks对整体结构进行设计分析和零部件选型,设计了基于GNSS和INS的组合导航与路径跟踪控制系统,并对机器人进行了水田行走性能测试和信息采集试验。结果表明,机器人四轮驱动方式具备较好的速度一致性,地隙与轮距调节机构调节到位误差率为1.33%和0.73%;直线路径跟踪的平均横向误差为6.8 cm,直角转弯的平均收敛时间为25.6 s;机器人最大行驶速度为1 m/s,单点信息采集平均耗时为24.5 s,传感器采集的各类数据均满足使用要求,该信息采集机器人可实现复杂条件下的农田信息采集工作。  相似文献   
79.
针对红花采摘机器人田间作业时花冠检测及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定位算法(Mobile safflower detection and position network, MSDP-Net)。针对目标检测,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YOLO v5m网络模型C-YOLO v5m,在YOLO v5m主干网络和颈部网络插入卷积块注意力模块,使模型准确率、召回率、平均精度均值相较于改进前分别提高4.98、4.3、5.5个百分点。针对空间定位,本文提出了一种相机移动式空间定位方法,将双目相机安装在平移台上,使其能在水平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使定位精度一直处于最佳范围,同时避免了因花冠被遮挡而造成的漏检。经田间试验验证,移动相机式定位成功率为93.79%,较固定相机式定位成功率提升9.32个百分点,且在X、Y、Z方向上移动相机式定位方法的平均偏差小于3 mm。将MSDP-Net算法与目前主流目标检测算法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MSDP-Net的综合检测性能均优于其他5种算法,其更适用于红花花冠的检测。将MSDP-Net算法和相机移动式定位方法应用于自主研发的红花采摘机器人上进行...  相似文献   
80.
目的 以路径重复率为优化目标解决农业机器人在数字生态农场中的全区域覆盖问题。方法 首先,将栅格地图中的障碍物进行膨胀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矩形分区以及分区合并操作;然后,通过改进的蚁群算法规划分区间的遍历顺序、通过改进的广度优先搜索(Breadth first search, BFS)算法规划分区间终点与起点的衔接路径,从而实现机器人全区域覆盖。2种算法的具体改进方案为:分别通过人工免疫算法与粒子群算法改进遗传算法的选择与交叉算子,并将改进后的选择算子、交叉算子、原遗传算法变异算子与蚁群算法相结合改进传统蚁群算法信息素更新方法;建立动态函数以简化BFS算法规划的路径。结果 仿真结果表明,改进蚁群算法收敛时的迭代次数较传统蚁群算法减少了83.1%,路径长度相比减少了4.8%;由改进的蚁群算法与改进的BFS算法规划的机器人遍历路径重复率是传统蚁群算法和BFS算法的56%,且农业机器人能实现对农田区域的100%覆盖。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农业机器人在复杂环境的数字生态循环农场中进行全遍历覆盖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