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17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37篇
  55篇
综合类   288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种植制度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种植制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研究对于深刻认识农业土地利用的过去和现在并预测将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评估我国粮食安全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种植制度重要组成要素:熟制、种植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及驱动力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分别归纳了熟制变化及主要驱动因素以及种植结构调整及主要驱动因子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并总结了熟制变化、种植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可能的发展趋势以及应注意的主要问题,以期为种植制度调整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2.
疏勒河中下游近35年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竟虎  胡艳兴 《土壤》2014,46(4):742-748
以疏勒河流域中下游为研究区域,利用1975年Landsat MSS、2000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 3期遥感影像,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转移矩阵等方法,并结合景观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流域1975—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近35年,研究区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高,达2.11%,耕地次之。土地利用类型间主要转移方向为:戈壁石砾地和草地转化为耕地,戈壁石砾地转为建设用地和草地。整个景观的斑块密度增大,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景观趋于破碎化,景观的多样性增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因素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直接驱动力。  相似文献   
83.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可以反映植被生长状况,是表征地区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区,调查采集植被NPP、气象、土地利用结构及变化等多时空数据,利用Sen趋势、Hurst指数及残差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和人为利用的影响,对2000—2015年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未来演变趋势及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定量识别不同区域内的主导驱动因子,旨在为该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滦河流域植被NPP年均值为455.04g(C)·m~(-2)·a~(-1),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显著增加区占流域总面积的32.94%,且未来同向变化趋势略强于反向变化趋势;2)该流域植被NPP空间差异较为显著,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受地形影响较大,流域中游的低山丘陵区为植被NPP高值区;3)驱动机制上,流域植被NPP变化与温度和降水均为正相关关系,水热耦合共同作用于植被NPP的积累,人类活动则是通过改变土地利用强度或生态建设工程等影响植被NPP的变化,且在不同地形区域内,植被NPP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不同,整体上以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正向促进作用为主,但在平原区以单因子的反向抑制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84.
利用1990~2006年宝鸡市马营镇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其变化的驱动力,并结合GM(1,1)灰色模型预测其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6年间马营镇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的输出和建设用地的输入为主要特点;面积变化大小为:建设用地>耕地>未利用地>园地;速度变化大小为:建设用地>园地>未利用地>耕地;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类活动对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影响日益强烈,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策导向是马营镇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GM(1,1)趋势分析表明,今后一段时间内,在影响因子不变的前提下,耕地、园地和未利用地将持续减少,建设用地仍会增加。  相似文献   
85.
广西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广西1997~2005年的统计资料,分析耕地面积变化规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进步因素是广西耕地面积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其结果将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6.
通过引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中常用的逐步回归方法和人文社会科学中最近兴起的多层次分析方法,研究了塔里木河下游垦区农二师五个团场耕地面积的影响因素,得到了团场层各变量和区域层变量对各团场耕地面积的影响程度,影响因素主要为,团场层:引水量、粮食产量、粮食种植面积、劳动力均种植业总产值;区域层:年蒸发总量、日照时数和最高、最低温。  相似文献   
87.
东港市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遥感与GIS的支持下,以东港市1989年TM影像和1999年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通过选取和计算景观指数分析了东港市10年来的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人工湿地面积普遍增加,天然湿地面积普遍减少,平均分形维数大部分降低,湿地景观破碎度增加,多样性指数下降,优势度指数增加,均匀度指数下降,聚集度指数增加。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反映了城镇规模的扩大,水稻的大面积种植,养殖业的大力发展等人为活动对景观格局的深刻影响,人为活动已成为东港市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88.
刘艳婷  陈美球 《农学学报》2020,36(1):160-164
构建科学有效的宅基地流转机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笔者利用江西省456户农户的实际调查数据,运用Logit回归模型研究家庭经济禀赋、政策认知对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经济禀赋中非农收入比重、家庭存款、家庭人均年收入对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政策认知中“一户一宅”认知、流转规定认知程度对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为此,应进一步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机会,改善农民务工经商的就业环境、应加快制定“一户一宅”的配套制度,构建更加合理和更具有操作性的宅基地流转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89.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上海本地品牌鲜食玉米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为更好地推进上海鲜食玉米的品牌建设及为引导本地品牌鲜食玉米的消费提供相应的建议。通过建立多元有序Logit模型定量分析不同消费群体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消费群体对鲜食玉米的认知特征及消费者的饮食偏好对上海品牌鲜食玉米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结果表明,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出生地、学历、是否愿意把鲜食玉米当作零食、是否知道上海种植鲜食玉米、对鲜食玉米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度及是否在意鲜食玉米的产地,是消费者对本地品牌鲜食玉米购买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综合来看,当前市场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仍是制约本地品牌发展和高质量农产品消费的重要因素。据此,从消费群体的精准定位、降低市场与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鲜食玉米产品的多样性这几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0.
周华  王杜春 《北方园艺》2019,(15):157-163
了解消费者对绿色蔬菜的认知水平及购买意愿,对促成消费者绿色蔬菜的实际购买行为、推动绿色蔬菜产业的发展、提升涉农企业及农户的收入水平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以计划行为基础构建绿色蔬菜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在哈尔滨收集了900份有效问卷,利用SPSS及AMOS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对绿色蔬菜的认知水平、健康环保意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显著正向影响绿色蔬菜的购买意愿。其中,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最大。以人口学变量为调节变量进行的多群组分析显示,家庭年收入、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家里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同住等人口学变量在不同群组间的效应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