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175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45篇
  273篇
综合类   317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97篇
畜牧兽医   90篇
园艺   27篇
植物保护   5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为了更好地探讨泾河上游地区植被耗水的变化情况,利用泾河上游4个典型站点近45 a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日参考作物蒸散量,并对ETo的日、月、年值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影响ET0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泾河上游ET0的日均值和月均值与大气温度、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均达到极显著相关,与风速的相关程度最低,ET0日变化和月变化均呈现为相似的单峰型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夏季7月份.近45年来,只有隆德ET0年值呈显著性增加,其他站ET0年值变化不明显.固原的夏季,隆德的冬、夏、秋季的ET0呈显著性变化,其他站各季节变化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2.
柳锦宝  何政伟  段英杰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1):201-204,211,237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能够将多源数据进行叠加分析,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实现预期效果,同时提供表格和图形两种数据。基于GIS技术、组件式开发技术,实现用计算机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数据管理、可行性分析、辅助决策以及各种查询;以岷江上游汶川县作为干旱河谷草地的典型,采用系统集成开发模式,在VB6.0开发环境中,基于ArcGIS Engine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利用该地区土壤侵蚀等级、坡度、水体分布等因素作为退耕还林还草依据,进行空间分析,得出需要退耕还林还草旱地的数量及空间和属性数据。研究结果可以为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3.
规划建设黄河上游经济带是促进甘青宁三省建立区域优势互补机制,解决地区经济凹陷、缩小发展差距,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立足三省实际,从政策、区位、资源、能源、交通、生态优势条件分析入手,探讨经济带建设仍面临的诸如城市规模偏小、竞争力弱、城乡差距大、增长方式转变深层次矛盾多、局部区域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等不利因素。提出建立黄河上游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即遵循科学规划、区域一体化、循序渐进、产业支撑四个原则,突出协调发展联席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特色鲜明优势产业体系、全方位对外开放体系及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体系的构筑六项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14.
在采石矶设防,最著名的手段就是“铁索横江——在江面上拉起一根根粗大的铁链,阻止上游船只的通过。  相似文献   
115.
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岷江柏木幼林地经过连续4 a利用雨季种植绿肥压青,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幼树生长研究。结果表明:(1)种植红豆草的土壤0~40 cm含水量旱季增加3.68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07 g·cm-3;种植草木樨土壤0~40 cm含水量旱季增加4.18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05 g·cm-3;种植沙打旺土壤0~40 cm含水量增加2.46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18 g·cm-3。(2)种植绿肥压青,土壤有机质增加0.37 g·kg-1~0.55 g·kg-1,土壤CaCO3含量下降0.66 g·kg-1~1.36 g·kg-1,有效氮增加4.5 mg·kg-1~18.5 mg·kg-1,有效磷含量增加1.0~3.46 mg·kg-1,CEC比对照增加0.54~0.58mg.100g-1。(3)种植红豆草、草木樨、沙打旺绿肥压青对岷江柏木树高、地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种植红豆草的岷江柏木幼树生长最好,高、径生长为对照的1.7倍和1.6倍。  相似文献   
116.
117.
松阳银猴茶中珍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火香  何迅民 《茶叶》2005,31(1):13-14
松阳银猴茶产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浙南山区瓯江上游,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松阳县境内群山连绵,山水苍碧,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征,这里民风纯朴,自古被文人墨客誉为“世外桃源”。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盛产茶叶,浓厚的农耕文化,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一千八百年历史文化名茶——松阳银猴茶。松阳银猴茶外形弯曲,似深山活泼小猴,  相似文献   
118.
为研究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情况,使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统计学、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该区域2001—2017年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西部、西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2)土壤侵蚀模数显著减小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和西南部,从地形、降水和土地利用看,主要分布于海拔2 500~5 000 m、坡度大于15°、年均降水量800~1 200 mm的区域和林地侵蚀区。土壤侵蚀显著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南部,其中以中山、亚高山区域和年均降水量400~800 mm的干旱河谷区域为主。(3)土壤侵蚀状况与海拔、坡度、年降水量和植被类型在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随着海拔、坡度、年降水量增加,土壤侵蚀现象越明显。(4)未利用地、草地和林地土壤侵蚀较明显,侵蚀占比(轻度及以上侵蚀面积占该类型的比例)分别为87.11%,39.75%和9.49%。(5)不同类型林地侵蚀占比由大到小为疏林地(15.04%)>针叶林(13.50%)>混交林(4.41%)>阔叶林(0.97%)。林地土壤侵蚀主要受降水和植...  相似文献   
119.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许多国内外河流的河川径流都受到强烈影响。以嘉陵江上游西汉水的礼县水文站控制流域为研究区,在对1960—2016年研究区年径流量进行突变点分析和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使用8种基于Budyko假设的气候弹性系数法的水量平衡方程式进行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潜在蒸散发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径流量呈显著减小趋势(p<0.01),降水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p>0.1),径流量的突变点发生在1994年,并以此为界,把研究时段划分为基准期和变化期;(2)8种基于Budyko假设的方法得出的气候变化对于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40%~50%,人类活动贡献率为50%~60%,占主导作用。在气候变化中,8种方法得出的流域降水的敏感性系数为2~3,流域蒸散发的敏感性系数为-1~-3;(3)人类活动对于径流减少的主要作用形式是通过改变下垫面来表现的。由于植被保护措施实施,1990—2010年研究区域的林地面积增加68.42 km2,在所有土地类型中变化最大,表明人类活动对于下垫面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0.
王章福 《中国林业》2013,(23):50-50
甘肃省临夏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中南部。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6.8℃,气候冷凉干燥,土壤类型为褐色灰钙土,非常适于临夏紫斑牡丹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