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5篇
  免费   322篇
  国内免费   383篇
林业   523篇
农学   627篇
基础科学   74篇
  425篇
综合类   1952篇
农作物   315篇
水产渔业   307篇
畜牧兽医   768篇
园艺   238篇
植物保护   22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236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226篇
  2016年   233篇
  2015年   231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314篇
  2011年   297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233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61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7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研究目的]为发掘利用CIMMYT牧草生长繁茂和抗逆能力强等优良遗传特性,改良普通玉米材料的抗逆性和创制新型饲草材料.[方法]以CIMMYT牧草和4个普通玉米自交系为遗传交配材料,比较研究了CIMMYT牧草和4个杂交(回交)后代材料的植物学形态特征及其与普通玉米的差异.[结果]CIMMYT牧草能将其生长繁茂、分蘖力强、生物产量高的特性遗传给杂交后代材料,并有较强的世代传递能力;该牧草幼苗、植株及其生长习性、花器官、种子特征等与普通玉米差异明显,其与普通玉米的杂交后代基本保持了它的生长发育特性,但花器官和种子特征更偏向于普通玉米;回交后代除保持了一定的分蘖特性、明显的多穗和返祖现象外,其余特征特性与普通玉米基本没有区别.[结论] CIMMYT牧草生长繁茂和生物产量高的特性能遗传给杂交后代,世代传递能力较强,通过遗传改良途径,能将CIM-MYT牧草的优良特性转育到普通玉米中,培育出饲草玉米育种新材料.  相似文献   
82.
重新对信息社会的特征进行介绍,以期人们对其引起重视,使我们的思想对策和体制适应信息社会的操作运行。  相似文献   
83.
采用解剖剥离法和灌注腐蚀法,对鸡气囊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鸡有8个气囊,包括单一的颈气囊(伸出脊柱内号状憩室和外管状憩室)、锁骨气囊(伸出正中憩室、前外侧憩室、胸心憩室、胸外憩室)和成对的前胸气囊、后胸气囊、腹气囊(伸出3对肾周憩室、股憩室、闭孔憩室、坐骨憩室)。前胸气囊较后胸气囊大,左腹气囊较右腹气囊大。鸡气囊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气囊在不同的禽种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4.
Wind-facilitated migration of new genotypes into small, geographically disjunct populations should buffer them against local extinction. Bertya ingramii, a monoecious, wind-pollinated shrub, is restricted to three populations in a 4 km2 area in eastern Australia. Populations are separated by deeply dissected gorges where it is unlikely that seeds are exchanged but where wind movement may facilitate pollen dispersal. Using 156 highly polymorphic ISSR markers, we found moderate 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and among populations of B. ingramii and less genetic diversity in a nearby and small population of the widespread Bertya rosmarinifolia. The smallest population of B. ingramii (<30 plants) had the highest genetic variation (65% polymorphic markers, Shannon Information Index = 0.30). AMOVA and a Bayesian analysis showed that molecular variance was equally distributed within and among populations suggesting that gene flow is as limited within as in among populations. Genetic distances between populations were only weakly explained by their relative geographic distances (mantel test, R2 = 0.21, P = 0.001) but the distribution of private bands, the departure from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and a UPGMA tree showed that the smallest population of B. ingramii was generally more similar to an upstream population of B. rosmarinifolia. Thirty-eight percent of bands in this small population of B. ingramii were exclusively shared with B. rosmarinifolia. This covert hybridisation may have been an ancient event but may be responsible for contemporary declines in germination and establishment in B. ingramii. The conservation implications are amplified by the endangered status of B. ingramii.  相似文献   
85.
通过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滴灌苜蓿叶片形态特征、光合日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滴灌苜蓿光合日变化、叶片形态与干物质产量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揭示施氮对紫花苜蓿干物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进而为优化实际生产中紫花苜蓿的氮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0(CK)、60(N1)、120(N2)和180 kg·hm-2(N3)共4个施氮水平,在紫花苜蓿初花期对光合日变化、叶片形态、叶片氮含量和苜蓿产量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施氮处理下苜蓿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处理的苜蓿叶片胞间CO2浓度低于不施氮处理。对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综合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紫花苜蓿的叶长、叶宽、叶面积、比叶重,以及叶片干重、茎秆干重、干物质产量、叶片氮含量、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施氮水平下,对叶片形态结构影响最大的为叶面积,其次分别为比叶重、叶长和叶宽,对苜蓿干物质产量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叶片氮含量>净光合速率>叶面积>蒸腾速率>比叶重。不施氮和高氮处理下光合速率下降主要是因为光合活性受到抑制,属于非气孔因素。基于主成分分析,干物质产量、叶片形态以及光合作用综合得分最高的为N2处理,其次分别为N3、N1和CK处理。因此,施氮肥有助于紫花苜蓿光合面积和光合速率的协同改进,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生成,从而促进苜蓿干物质产量的增加,在施氮量为120 kg·hm-2时提升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6.
为探究假地豆(Desmodium heterocarpon)对缺磷胁迫的生理和代谢响应,本研究通过水培试验,分析了正常供磷(+P处理)和缺磷(-P处理)对假地豆生长及代谢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缺磷胁迫降低了假地豆地上部干重和磷含量,但促进了根系生长。随后,代谢组共检测到假地豆叶片和根系的267个代谢物,可被分为12类。其中,叶片和根系的缺磷胁迫差异累积代谢物(DAMs)均为79个。缺磷处理导致假地豆叶片和根系的原花青素、槲皮素及其衍生物的积累显著增加,而2'-脱氧腺苷5'-单磷酸(dAMP)的积累显著减少。此外,缺磷处理使根系的8个有机酸和4个糖及醇类的积累显著增加。综上,假地豆通过促进根系生长和调整代谢物积累来提高对缺磷胁迫的适应性。本研究将为进一步解析假地豆适应缺磷胁迫的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7.
为了探究盐胁迫下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幼苗叶片形态及解剖结构的适应性变化,本研究以‘乌苏一号’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Wusu No.1’)为材料,分别采用NaCl:Na2SO4:Na2CO3=4:1:0(A盐),NaCl:Na2SO4:Na2CO3=1:4:0(B盐)和NaCl:Na2SO4:Na2CO3=1:1:8(C盐)3种混合盐进行胁迫处理,其中A,B盐为中性盐,C为碱性盐,每种混合盐均设置四个不同的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梯度5,10,15,20 ms·cm-1,以浇灌自来水为对照组(CK)。试验结果表明,当C盐EC值为15 ms·cm-1,A和B盐EC值均为20 ms·cm-1时,各处理下幼苗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3种混合盐处理下,随着EC的增加,中脉厚度、主脉维管束直径、上下表皮细胞厚度、木质部面积变化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而上角质层厚度、韧皮部面积则表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总之,EC值<10 ms·cm-1时,碱性盐比中性盐更促进无芒雀麦叶片各项指标的增长,当EC值>10 ms·cm-1时,碱性盐对幼苗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中性盐。  相似文献   
88.
【目的】 通过研究槲皮素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仔猪肠道形态、肠道抗氧化功能及空肠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旨在探讨槲皮素对PEDV感染仔猪肠道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18头健康的7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PEDV组和槲皮素+PEDV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8 d,于试验第0~7天,对槲皮素+PEDV组仔猪每天口腔灌服10 mg/kg BW的槲皮素,其余组灌服等体积的人工奶。于试验第5天晚上给PEDV组和槲皮素+PEDV组仔猪口腔灌服104.5TCID50的PEDV,对照组仔猪灌服相同体积的PBS溶液。于试验第8天早上屠宰,取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组织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EDV组仔猪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以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极显著降低(P<0.01),空肠、回肠和结肠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力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显著降低(P<0.05),回肠和结肠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空肠中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 (APOB)、载脂蛋白C2(APOC2)、脂肪酸结合蛋白2(FABP2)、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3(ACSL-3)和脂肪酸合酶(FAS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与PEDV组相比,槲皮素+PEDV组仔猪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以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极显著提高(P<0.01),空肠、回肠和结肠中GSH-Px和T-SOD的活力显著提高(P<0.05),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中CAT的活力显著提高(P<0.05),回肠和结肠中MDA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空肠中APOB、FABP2和FAS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结论】 添加槲皮素可有效缓解PEDV感染导致的仔猪肠道损伤,提高仔猪肠道抗氧化能力以及空肠脂质代谢的能力。  相似文献   
89.
通过79个辽宁松球壳孢菌菌株与4个A型和B型标准菌株、5个美国菌株在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方面的对比研究,发现辽宁的菌株在形态上基本一致。辽宁菌株与美国的类型A相近,主要表现在孢子表面平滑,通常无隔或有1个隔,在成品PDA培养基上产生绒毛状、白色至灰色菌落。不同之处在于,辽宁菌株在自制PDA培养基上形成贴在培养基表面的菌落——与类型B相似,分生孢子长度介于A型和B型之间或与后者相近。5个美国菌株与类型A一致。同时发现,培养基的来源对菌落形态研究非常重要;光照使菌落气生菌丝有所减少且出现绿色;培养基和寄主种类对孢子大小有影响。  相似文献   
90.
乌药种子性状产地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乌药自然分布区14个产地采集的乌药种子进行取样观测,分别测定其种子的长、宽、重,并进行播种试验,观测种子的出苗率;分析了乌药种子形态的产地差异、地理变异规律及种子形态对种子出苗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分析表明:乌药种子形态存在显著的产地差异,种子的大小存在一定的经向变异,种形指数(宽)与经度呈显著的负相关.种形指数与苗期生长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