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15篇
  免费   1079篇
  国内免费   1534篇
林业   2682篇
农学   1174篇
基础科学   1253篇
  3767篇
综合类   8236篇
农作物   1010篇
水产渔业   408篇
畜牧兽医   992篇
园艺   537篇
植物保护   1069篇
  2024年   120篇
  2023年   393篇
  2022年   631篇
  2021年   647篇
  2020年   619篇
  2019年   796篇
  2018年   421篇
  2017年   806篇
  2016年   970篇
  2015年   797篇
  2014年   1119篇
  2013年   1156篇
  2012年   1604篇
  2011年   1546篇
  2010年   1219篇
  2009年   1211篇
  2008年   1001篇
  2007年   1099篇
  2006年   961篇
  2005年   728篇
  2004年   543篇
  2003年   433篇
  2002年   349篇
  2001年   335篇
  2000年   283篇
  1999年   204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135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110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981.
介绍了黎平县国营东风林场作为国家级林木良种繁育中心基地之一,在杉木遗传改良领域取得的成果众多,先后营建了杉木初级种子园、第一代改良种子园和二代种子园,目前正在向更高世代种子园迈进。  相似文献   
982.
为改造生长率低、产量低、质量低、结构单一、生态系统脆弱的低产林,对先造后抚的营林措施进行了论述,提出先造后抚是改造低产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83.
湖北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形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因茬口紧、土壤黏重,晚稻收获后大都未种植下茬作物而形成冬闲田。本研究以华双5号油菜品种为材料,在湖北双季稻区三试验点进行裂区试验,测定油菜各生育期在不同氮素及密度水平下的个体及群体指标,成熟期考察经济性状及产量构成,为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示范及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全生育期尤其是苗期显著缩短,苗期生长量严重不足,蕾薹期至开花期油菜生长快,春发特性明显;(2)氮肥及种植密度水平对双季稻区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有着显著影响,增施氮肥可改善个体素质、增加产量,提高密度可提高群体素质、增加产量;(3)湖北各试点每公顷纯氮用量270 kg、种植密度为45万株及60万株处理的产量均接近或达到2 250 kg hm–2,超湖北平均单产,说明油菜免耕直播栽培模式可在湖北双季稻区试验示范;(4)生产实践中,应重视氮肥与密度的双重调节,以肥促长、以密补迟,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984.
超高产栽培杂交中籼稻的生长发育特性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以5个杂交中籼稻品种(含品系)扬两优6号、P88S/747、珞优8号、珞优234和天两优2号为材料,研究大田条件下超高产水平(产量≥12.0 t hm-2)的物质生产、产量构成及养分吸收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高产水稻(产量≥9.0 t hm-2)相比,超高产水稻具有以下特征,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和灌浆结实期(齐穗后10 d) LAI大,分别为6.5~7.2、8.5~8.9和6.5~7.0;齐穗期的高效叶面积比率高,为60.0%~66.5%;齐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积累较多的干物质,分别为13.5~15.0、15.0~16.0和25.0~28.0 t hm-2;分蘖盛期对氮(N)、磷(P)、钾(K)吸收利用优势不明显,而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对N、P、K 吸收利用高而且积累速度快。此外,具有穗数多(有效穗数介于250×104 ~290×104 穗 hm-2)、结实率高(88.2%~92.3%)、千粒重大(29.0~31.0 g)的特点。  相似文献   
985.
以东北地区近40年生产上应用的18个代表性品种为材料,依据育成年代分为2000年以来、上世纪90年代、80年代和70年代(本文所指70、80、90年代均为20世纪),研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和品质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改良,产量均呈增加趋势,平均每个年代增长0.841 t/hm2,平均增长率为11.6%,主要是由于总颖花量的增加,其关键在于每穗粒数的增加.随年代演进,结实率逐步提高,近3个年代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低于70年代.由70年代至90年代,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提高1.5%、7.1%、25.9%,而近年来育成的品种出糙率显著下降,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无显著变化.粒长和长宽比随年代演进呈增加趋势,白度、垩白度、蛋白质含量下降,直链淀粉含量略有增加,食味品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86.
施氮水平对大豆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以绥农14为材料,采用砂培盆栽和测定整株光合作用的方法,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大豆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植株CO2吸收速率、光合速率和叶面积大小均随生育时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高、中氮处理(N135、N90)大豆苗期CO2吸收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高氮处理(N135)大豆中后期的CO2吸收速率较低;中氮处理(N90)可以使大豆植株对CO2较高的吸收水平维持到中期;低氮处理(N45)大豆后期CO2吸收速率升高;不施氮处理(N0)大豆前期CO2吸收速率最低,后期维持一般水平。随施氮量增加,明显促进了大豆苗期光合速率的提高,不施氮处理在大豆生育中后期(56~73d)有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施入一定氮(N45)更有利于保持大豆后期较高的光合速率。施氮能促进大豆植株前期叶片的生长,使其在整个生育期内都有较大的叶面积;大豆产量随施氮水平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适度施氮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87.
食品生产加工技术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可通过"块型"与"条型"的课程组合来完成。"块型"课程是从食品生产过程中抽提出通用的单元操作及典型生产设备操作规程作为"单元操作"类课程设置,"条型"课程是选择在食品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或重要影响的产品/原料来构建"生产技术"类课程。  相似文献   
988.
运用光谱技术改进Beer-Lambert定律的定量化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简便、快捷的无损测试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方法,对Beer-Lambert定律进行定量化改进,构建了以NDVI为自变量的LAI预测模型,并采用不同年份、不同株型的玉米数据对其改进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当生长55 d时,叶向值(LOV)显著不同的3种株型的NDVI、LAI和消光系数K的差异均最大;披散型(LOV≤30°)NDVI饱和点的出现较中间型和紧凑型为早;利用NDVI改进Beer-Lambert定律的定量预测模型能够敏感反映植株冠层结构参数的动态变化,且最适用于紧凑型品种。随着玉米育种目标更偏向培育偏紧凑型品种,其改进结果在育种栽培实际中更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9.
徐州矿区采煤塌陷地综合利用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振  秦伟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529-11530
采煤塌陷对徐州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和破坏。根据徐州矿区采煤塌陷地的类型特点,分析了采煤塌陷地的综合利用途径,提出了采煤塌陷地农业综合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0.
通过对杉木多代连栽地轮栽闽楠后凋落物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闽楠林分的年凋落量比杉木多代连栽林(对照)增加了2 262.02 kg.hm-2,两树种的凋落物年组成成分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都以叶的凋落量为最大,其次是枝条,再次是花果,第4是杂叶,第5是碎屑,最少的是杂枝.闽楠林凋落物的归还模式是主峰出现在4月份,占年凋落物总量的45.37%,该月的凋落物组成以叶为主,占月凋落量的绝对量(93.43%);而杉木多代连栽林则主峰出现在8月份,占年凋落物总量的48.49%,该月的凋落物组成虽也以杉叶为主,但它只约占了月凋落量的一半(48.35%),且杉木多代连栽林最大月的凋落量比闽楠林最大月的凋落量减少了900.62 kg.hm-2.凋落物的季节归还模式2种亦不同,闽楠林呈现出春季(50.40%)>秋季(24.19%)>夏季(23.04%)>冬季(2.37%),而杉木多代连栽林则呈现出秋季(53.06%)>春季(24.07%)>夏季(15.76%)>冬季(6.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