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1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3篇
  63篇
综合类   163篇
农作物   73篇
水产渔业   183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Summary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growth of inoculated cyanobacteria (blue-green algae) on subsurface properties of a brown earth, silt loam soil was studied in reconstituted flooded soil columns. One blue-green algae species, Nostoc muscorum, become dominant within the first 7 days of inoculation. In light control columns (not inoculated) a bryophyte, Barbula recurvirostra, was dominant although significant growth of indigenous blue-green algae occurred. The blue-green algae counts were in the range of 1×106 g-1 dry soil in the surface layer (0–0.7 cm) in both columns. Any effect of surface phototrophic growth on soil properties was restricted to the surface layer. In inoculated columns there was a twofold increase in microbial biomass and an eightfold increase in bacterial numbers by week 13. However, bacterial numbers declined so that there was only a 2.8-fold increase by week 21. Dehydrogenase (x2.1), urease (x2.8) and phosphatase (x3.1) activities and polysaccharides (+69%) increased by week 21 as a result of the blue-green algae inoculation along with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soil aggregation. However, similar increases occurred in the light control columns, indicating that given appropriate conditions of light and moisture indigenous species may be ultimately as effective as introduced species in bringing about bio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changes to soil.  相似文献   
32.
介绍了海藻的分类,综述了海藻在农业、能源、医学、食品保健、环境保护、光合机制机理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指出了我国藻研究仍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3.
蓝藻在植物界中的分类地位是最为低等和原始的,其分布范围极为广泛。近年来,蓝藻在渔业生产、生物固氮、环境保护和监测以及植物分类系统的研究中,表现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作者自1981~1989年的秋季,在呼和浩特市地区选择了十几个采集点进行采集,初步对呼和浩特市地区秋季淡水蓝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分类研究,这项工作在内蒙古尚为空白。根据这项研究,呼和浩特市地区秋季淡水蓝藻共有3个目,4个科,17个属,26个种,其中有7个种作为存疑种,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4.
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影响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养殖的废水净化是我国水产养殖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利用藻类净化水产养殖废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5.
2009年5~10月间采集太湖3个位点的水样,分析水体理化因子和微囊藻毒素的含量及种类。在整个采样周期,3个位点的胞外微囊藻毒素含量变化范围为ND(未检出,<0.02μg/L)至0.67μg/L,只检测到MC-RR和MC-LR两种微囊藻毒素;胞内微囊藻毒素含量变化范围为ND~53.34μg/L,MC-RR和MC-LR是主要的微囊藻毒素种类,在2009年10月的2号位点水体检测到多达6种微囊藻毒素。CODMn和叶绿素a与水体中胞内微囊藻毒素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在不同采样位点,胞内、胞外微囊藻毒素与理化因子的关系不完全相同,应根据不同区域开展环境条件对太湖水体中胞内、胞外微囊藻毒素含量影响的评估。  相似文献   
36.
丹江口水库不同支流浮游藻类和附石藻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河流生境差异对微型藻类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揭示指示藻类在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地位,于2010年8月对丹江口水库的典型支流汉江库神定河和丹江库淇河进行了浮游藻和附石藻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神定河鉴定到浮游藻类7门98属193种(含变种),附石藻类3门36属61种(含变种);淇河浮游藻类为7门82属165种,附石藻类为4门10属48种(含变种)。从采集的样品中共鉴定出污染指示种15属21种(含变种),其中淇河贫营养型指示种(7种)多于神定河(6种),而其富营养指示种均低于神定河。从生物学角度判定淇河水质优于神定河。  相似文献   
37.
海洋尖尾藻的室内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 Dujardin)室内培养的可行性,为其生理生态特性及其赤潮形成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实验室培养海洋尖尾藻,饵料藻为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g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结果]在实验室条件下,除高密度的蛋白核小球藻和湛江等鞭金藻外,以亚心形扁藻和绿色巴夫藻作为饵料时海洋尖尾藻均能良好地生长和繁殖。[结论]该研究为海洋尖尾藻的室内培养解决了饵料问题,实现了海洋尖尾藻室内的长期培养。  相似文献   
38.
梁叶  陈椽  晏妮  徐兴华  付维琪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079-6082,6136
[目的]研究贵阳市花溪河流域水环境的现状以及藻类植物多样性组成。[方法]以3次常规监测数据为基础,应用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于2010年9月~2011年3月间对花溪河流域5个监测段面的藻类多样性和花溪河流域的水质现状进行了跟踪观测。[结果]共鉴定出浮游藻类282种,附着藻类286种,均以硅藻种类最多,其次是蓝藻和绿藻,甲藻和隐藻种类最少。各监测段面的H、d和J平均值分别为3.71~4.13、6.37~11.03、0.85~0.90,水体无污染;藻类植物平均细胞密度最大值出现在2011年3月花溪大坝段面的土壤上,达到了14.974×106cells/L;流域TN、TP含量超标,COD变化明显,pH值变化不明显,水体偏碱性。[结论]花溪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较好,群落结构较复杂,水质属于清洁型。  相似文献   
39.
荒漠藻类广泛分布于干旱区环境,盐胁迫是影响荒漠藻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子,稀土农用及其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亦受到广泛关注,为此以一种从荒漠结皮中分离的典型蓝藻——爪哇伪枝藻为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盐胁迫和外源稀土元素铈对伪枝藻生理生化特性和细胞结构的影响。试验处理时,先进行铈效应浓度的筛选,然后设置NaCl浓度分别为0(对照)、0.05、0.3 mol.L^-1进行盐胁迫和Ce、Ce+0.05 mol.L^-1 NaCl、Ce+0.3 mol.L^-1 NaCl处理,分别测定各种处理下的藻生物量(以叶绿素a表示)、光合活性(Fv/Fm)、藻蓝蛋白含量、胞外多糖含量、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和伪枝藻素含量以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盐胁迫导致伪枝藻生物量和光合活性的显著降低,胞外多糖出现大量积累,藻蓝蛋白和伪枝藻素含量呈现明显下降,同时导致伪枝藻膜脂丙二醛含量的大量增加和藻细胞超微结构的破坏。添加外源铈的盐胁迫处理发现,铈能够促进伪枝藻细胞的生长活性,并对藻细胞的内部结构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对藻细胞的藻蓝蛋白、伪枝藻素和胞外多糖的影响并不明显。这表明稀土元素铈对于伪枝藻的生长可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对于提高伪枝藻的盐胁迫耐受性作用并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更好地理解稀土元素对荒漠藻类的生物学效应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可为稀土在荒漠结皮培植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0.
瓦埠湖的浮游藻类特征及其营养状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瓦埠湖各采样点浮游藻类定性、定量调查以及叶绿素a值和各理化指标的测定,研究该湖区浮游藻类结构、数量,评价了水体水质和营养状态.结果显示,瓦埠湖湖区水体浮游植物群落为绿藻-蓝藻型,优势种中绿藻门有8种,硅藻门4种,蓝藻门1种,各采样点细胞密度平均值为4.623×105个·L-1,叶绿素a平均值为14.28 mg·m-3;理化指标中,各采样点总磷(TP)、总氮(TN)均处于较高水平,透明度较低.根据多因素综 合营养状态指数(TLI)法评价瓦埠湖水体处在中营养水平,且已接近轻度富营养化,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