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19篇
农学   3篇
  15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8篇
园艺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91.
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福建省东山县滨海沙地,开展了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pH小于非根际土壤,随林龄增长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pH值均表现为下降趋势;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各土层有机质含量在中龄林时最大;从中龄林阶段至过熟林,水解氮含量下降;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从幼林发育至中龄林、近熟林逐渐减少,至过熟林略有恢复;根际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呈增加趋势。(2)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CEC值、水解性总酸度、交换性盐基总量、交换性Mg^2+均大于非根际土壤;幼林龄根际交换性Ca^2+低于非根际;土壤CEC值在中龄林时最高。(3)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土壤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大于非根际土壤;随着林木的生长,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逐渐升高,并且根际与非根际间的差异也呈增大趋势;根际过氧化物酶活性从幼龄林到中龄林下降,随着林木生长至过熟林有所升高;根际多酚氧化酶活性在过熟林阶段高于其它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92.
木麻黄种子萌发对铬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试验研究不同浓度CrCl3 胁迫对木麻黄种子萌发初期一些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CrCl3 处理浓度的加大而木麻黄种子萌发率逐渐降低 ,幼苗株高、根长、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均逐渐降低 ;脯氨酸、超氧负离子含量先升后降 ,蛋白质含量逐渐升高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SOD)先升后降 ,过氧化物酶活性 (POD)和过氧化氢酶活性 (CAT)则逐渐增加 ,SOD、POD、CAT活性可作为毒物的敏感指示者。环境胁迫条件下植物体形态特征的响应常滞后于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193.
木麻黄水培苗出根条数与出根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柯玉铸 《浙江林业科技》2001,21(2):11-13,22
研究木麻黄水培苗的出根条数和出根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木麻黄水培苗的出根条数和出根率成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0.935,出根率高的水培苗,其出板条数多,反之亦然,当木麻黄水培育的出根率x在85.75%-99.75%之间,其出根条数Y的直线回归议程为:Y=0.100+0.031x,出根条数的多少和出根率的高低均与木麻黄的无性系有关,无性系不同,其出根,出根条数均有差异,在同一无性系中,出根率高的水培苗,其出根条数多,据此来判断或预测生产上培育的同一品系水培苗质量的好坏及将来根系的发达与否,也可根据不同品系水培苗出根率的高低作为良种选育的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194.
Periodic variations in the concentration, deposition and canopy impact of different forms of N on annual N deposition through rainfall,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in 5 and 8 year old stands of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were studied.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ranged from 70 to 76% and 5–6%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respectively. The total N deposition by rainfall was 11.1 kg ha−1 year−1, and by throughfall was 13.6 kg ha−1 year−1 and 16.5 kg ha−1 year−1 in 5-year-old and 8-year old plantations, respectively. The quantities of N deposited through stemflow in the two plantations were nearly identical, accounting for 1.6 kg ha−1 year−1. Observations of the monthly deposition of NH4,N, NO3-N, Kjeldahl-N and organic-N revealed that maximum deposition occurred in July and the minimum in September. Organic-N deposition was 17% less (5-year) than the rainwater content. Net deposition of N, as an effect of canopy, was 7–8.7 kg ha−1 year−1, which was added directly to the available nutrient pool of soil.  相似文献   
195.
短枝木麻黄在福建东山试点的种源试验结果分析与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设在福建省东山试验点的41个短枝木麻黄种源的11个性状遗传分析表明,种源间在各个生长和形态性状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遗传力在039~088之间,表明各性状的差异主要由遗传因素所致,具有较强的选择潜力.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冠幅与树高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他各生长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主干分叉习性与主干通直度间呈极显著相关.以用材林为培育目标,选择材积、胸径、树高为主要指标,同时考虑主干分叉习性、主干通直度等干形性状,从41个种源中筛选出7个优良种源,分别为18014(印度)、18154(菲律宾)、18157(马来西亚)、18153(巴布亚新几内亚)、18296(泰国)、18312(瓦努阿图)和广东湛江种源,这些优良种源的增产作用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96.
单叶蔓荆生态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福建省莆田市平海乡卓东村沿海风沙地单叶蔓荆植被生态效应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年生蔓荆植被具有明显的改良土壤作用,表现在其土壤的物理性粘粒含量分别比无植被地、木麻黄地及老鼠刺地的高出23%、33%和23%;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后三种植被地高出88%、256%和100%;速效磷含量分别比后三种植被地高出104%、213%和124%;水解氮含量分别比后三种植被地高出310%、107%和105%;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后三种植被地高出74%、38%和38%;PH值分别比后三种植被地低出0.58、0.54和0.55PH值单位.以上各指标经分析均达显著性差异水平之上.蔓荆植被也具有显著地降低地表风速、改善地表空气湿度和空气温度作用.单叶蔓荆植被改良后的土壤各指标接近于农地水平,并对防护林种木麻黄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其地上生长的木麻黄的茎生长和树高生长明显优于无植被地及老鼠刺植被地上生长的木麻黄,且这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7.
海岸带湿地松木麻黄混交林营造效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用抗风力强的木麻黄优良无性系(水培苗)与湿地松进行混交造林试验,6年的试验观测表明:混交方式以带状混交效果最好,其立木蓄积量分别超过木麻黄、湿地松纯林的13.4%和89.8%;林分结构比较稳定;带状造林时,木麻黄带在前,湿地松带在后而形成一道道防风屏障。  相似文献   
198.
通过在滨海沙地上营造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林农轮作,幼林施肥以及对山地黑松低产林改造等技术措施。结果表明。改造后的林分,不但可以充分利用林地生态资源,提高林分的生产力和收获量,扩大造林成效,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也有特殊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9.
为解决木麻黄更新难的问题,在福建省平潭县开展了木麻黄无性系选择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2号无性系具有水培易生根、抗木毒蛾虫害强、营建农田林网和防护片林生长快、早成林和短时间内能发挥防护作用的特点。木麻黄2号是平潭县木麻黄更新中理想的无性系。  相似文献   
200.
Land reclamation using clay and sand materials has been used to increase land area in Singapore. Although some of these areas are put to immediate use, others are ear-marked for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e latter instances, in the interim period, afforestation measures involving some treatment of the land have been adopt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afforestation at two sites with different but poor soil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ifferent species of trees planted (which are now 12 years old). the benefits of such an afforestation exercise are convincing and a similar but less expensive process could be adopted to afforest reclaimed lands or rehabilitate derelict land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provide wood for fuel or other purpo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