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5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961篇
林业   212篇
农学   889篇
基础科学   104篇
  1912篇
综合类   1980篇
农作物   1087篇
水产渔业   95篇
畜牧兽医   386篇
园艺   320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299篇
  2015年   255篇
  2014年   310篇
  2013年   439篇
  2012年   422篇
  2011年   459篇
  2010年   374篇
  2009年   436篇
  2008年   438篇
  2007年   476篇
  2006年   383篇
  2005年   270篇
  2004年   236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A long-term (1999–2007)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ree nitrogen (N) fertilization rates (0, 130, and 300 kg N/ha) on micronutrient density in wheat grain and its milling fractions. At maturity, grains were harvested and fractionated into flour, shorts, and bran for micronutrient and N analysis. N fertilization increased iron (Fe), zinc (Zn), and copper (Cu) density in wheat grain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Increase of N application rate from 130 to 300 kg N/ha, however, did not further increase the three micronutrient densities in grain. Micronutrient concentrations were usually highest in the bran and lowest in the flour. High N application increased Zn and Cu densities in all three milling fractions and increased Fe concentration in shorts and bran but not in flour. N application did not affect the manganese (Mn) concentration in grain. N fertilization changed the proportions of Fe and Cu in flour and bran but did not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Zn. Because N fertilization increased micronutrient accumulation in wheat grain, proper management of N fertilization has the potential to enhance the nutritional quality of this important food.  相似文献   
993.
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给小麦高产、高效、无污染及可持续生产提供合理的氮肥运筹技术和理论依据, 以烟农19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例对土壤小麦系统氮素积累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提高0~100 cm土体内的全氮含量。在小麦越冬前, 0~40 cm土层中NO3-N含量随氮肥用量和基肥比例的增加显著增加;起身期到拔节期,施氮量为180和240 kg·hm-2且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5∶2处理的0~40 cm土层内NO3-N含量下降,而施氮量为240 kg·hm-2且基肥∶拔节肥为7∶3和5∶5的处理及施氮量为300 kg·hm-2且基肥∶拔节肥为7∶3的处理则显著增加;拔节期到成熟期,随施氮量的增加,0~60 cm土层速效氮增加幅度有所提高。孕穗肥可明显提高灌浆期的植株全氮含量。因此,在240 kg·hm-2 施氮水平、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5∶2条件下,施氮既能减少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又能有效降低土壤硝态氮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94.
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给冬小麦超高产栽培中氮肥合理运筹提供参考依据,于2007-2008年在河南温县、兰考两试验点,以两个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冬小麦品种豫麦49和兰考矮早八为供试材料,在全生育期施氮0、90、180、270 和360 kg N ·hm-2(底施和拔节期追施各半)的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试验点施氮量180和270 kg·hm-2处理的籽粒产量均达到了每公顷9 000 kg以上的水平,高于其他施氮处理,与不施氮和90 kg N ·hm-2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其他处理相比,180和270 kg·hm-2处理提高了两个小麦品种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和SPAD值,进而增加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两试验点的施氮处理对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成穗数影响不显著,而施氮量180和270 kg·hm-2处理显著提高了多穗型品种豫麦49的成穗数;两品种穗粒数和粒重均表现为不施氮和90 kg N ·hm-2处理显著低于适宜施氮量(180和270 kg N ·hm-2)处理。两品种在两试验点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不同,豫麦49和兰考矮早八分别在270和180 kg·hm-2获得最高产量。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品种在施氮量180~270 kg·hm-2、基施和拔节期比例5∶5条件下,在稳定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促进花后物质积累量,提高粒重,可实现超高产。  相似文献   
995.
施肥量与氮肥基追比对西农979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给小麦品种西农979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高、中两种施肥量(高肥:每公顷施纯氮270kg、P2O5 225 kg、K2O 120 kg;中肥:每公顷施纯氮180 kg、P2O5 120 kg、K2O 120 kg)和氮肥7:3、6:4、5:3 :2、10:0四种基追比例(一次追氮在拔节期进行,两次追氮分别在拔节期与孕穗期进行)条件下,研究了施肥量和氮肥基追比例对西农97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肥处理产量比中肥处理产量提高9.66%;无论在中肥或高肥条件下,籽粒产量均随氮肥追施比例的增加而提高.施肥量和氮肥基追比例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穗粒数的影响居中,对群体穗数的调控作用较大.氮肥基追并施可显著提高成穗率.随施肥量的提高和氮肥追施比例的加大,群体穗数逐渐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也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但蛋白质含量增幅小,湿面筋含量增幅大.高施肥量下,氮肥基追比例5:3:2,西农979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最高,分别达到8 573.5 kg·hm-2、14.97%和32.12%.  相似文献   
996.
高玉刚  廉华  马光恕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116-117,126
试验以莴苣为试验材料,采用通用随机排列设计,利用基质培方法,研究不同供应水平的钾素营养对莴苣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条件下,硝酸盐含量随着钾素浓度的增大而降低,产量及各项品质指标随着钾素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997.
为实现春玉米平衡施肥和简化施肥技术,达到养分供应与作物吸收同步的目的,本研究应用掺混技术研制了春玉米缓释专用BB肥,并在春玉米上进行了肥效试验。结果表明:与农户传统施肥措施相比,施用缓释专用BB肥能够明显改善春玉米的产量性状,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降低土壤硝态氮的累积,施肥效益高达15417元/hm^2。  相似文献   
998.
[目的]为桃栽培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3年生实生桃树为材料,NH4NO3为试验氮肥,设0、3、6g/盆三个施氮水平,探讨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实生桃树可溶性总糖和淀粉以及根内部组织构造的影响。[结果]根和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增加趋势,以6g/盆最高,与对照及3g/盆区差异均达到0.05显著水平;淀粉含量却呈相反趋势,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呈下降趋势,以6g/盆含量最低,与对照达0.01显著水平。与对照、3g/盆处理相比,6g/盆根内部组织构造表现为维管中柱较大,维管束发达,皮层薄壁细胞间隙小,细胞圆润、饱满,细胞壁光滑,发育较好。[结论]适宜的施氮水平可促进桃树可溶性总糖的累积和根内部组织的发育。  相似文献   
999.
油菜生育期氮肥素的吸收、分配及转运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Hoagland完全营养液的砂培条件下,采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两个冬油菜品种不同生育期吸收的氮素在体内的分配、转运及损失情况。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平均值),83.5%苗期吸收的氮素和67.3%蕾薹期吸收的氮素分布在叶片中;79.1%开花期吸收的氮素分布在叶片和茎中,其中叶片中分布的氮占42.8%;而角果发育期吸收的氮素有42.4%直接分配到角果中,此时角果已成为氮素直接分配的比例最大的器官。苗期、蕾薹期、开花期和角果发育期吸收的氮素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转运比例分别为34.4%、44.3%、41.2%和31.7%,单株转运量分别为203.2、325.8、218.0和82.0 mg。在籽粒全氮中转运氮占65.1%,其中蕾薹期吸收后转运的氮素所占比例最大,为25.8%,其次是开花期和苗期,分别为16.9%和15.9%,角果发育期比例最小,为6.4%。以上4个生育期吸收的氮素损失比例分别为24.0%、10.5%、11.7%和7.3%,单株损失量分别为141.6、79.2、43.2和16.2 mg。  相似文献   
1000.
钾肥对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施钾量对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Zea mays L.)中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以青贮玉米东青1号(Z.mays L.cv.Dongqing No.1)为材料,设4个施钾用量,其中K2O施用量分别为0,56,112和168kg·hm-2,分别于乳熟初期(8月21日)、乳熟中期(8月28日)、乳熟末期(9月4日)、蜡熟初期(9月10日)、蜡熟中期(9月15日)和蜡熟末期(9月20日)收割取样,测定其碳水化合物含量和鲜草产量。结果表明:青贮玉米中果糖含量在乳熟初期收获最高(P<0.05),蔗糖含量在乳熟末期收获最高(P<0.05),可溶性总糖含量和鲜草产量在蜡熟初期收获最高(P<0.05),淀粉含量在蜡熟末期收获最高(P<0.05);施用钾肥可显著提高青贮玉米中果糖、蔗糖、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和鲜草产量(P<0.05),其中施钾(K2O)112kg·hm-2效果最佳。综合施钾肥对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鲜草产量和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施钾(K2O)112 kg·hm-2并于蜡熟初期收获是青贮玉米东青1号栽培利用的适宜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